把外婆改成姥 姥,让我想到了把鲁迅作品请出课本的过往

最近沪科版二年级的一篇文章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就是因为出版社将《打碗碗花》一文中的“外婆”改成了“姥 姥”,引发了方言与普通话的争议。虽然事件最后以恢复原样,向原作者道歉收场,但感觉这样的闹剧似乎也不是唯一的现象。

我记得几年前曾有一段时间,有一种呼声很强烈,就是将鲁迅的文章请出课本,他们的理由是鲁迅的文章太过艰涩,老师难教,学生难懂。但是争议的结果是双方的调和,就是去掉一部分,保留一部分。

把外婆改成姥 姥,让我想到了把鲁迅作品请出课本的过往

学习语文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文言文需要大量的时间来背诵,才能感受到古文的魅力,写作文动不动就是六百字或是八百字,学生的生活比较单调,感觉没有什么可写的素材,有时为了完成一篇作文可以说是撹尽脑汁,但最让他们痛苦的是鲁迅的文章,背景太遥远,理解不了,语言表达很艰涩理解不了,听老师分析感觉还挺有意思,但自己读就是读不明白,考试还挺喜欢考鲁迅的文章,对于有些人来讲,学习鲁迅的文章就是中学生活的阴影。

把外婆改成姥 姥,让我想到了把鲁迅作品请出课本的过往

其实当我们步入社会后,有了一定的生活阅历后,才发现鲁迅的文章对我们的影响还是挺大的,也慢慢地理解了他文章的精髓与伟大。特别是这两天甘肃一女生在众人围观四小时候跳楼的新闻刺痛了国民的心,很多人惊讶地发现鲁迅对国民麻木灵魂的描述是如此的准确与深刻,也更令人心痛,物质生活飞速提高的今天,灵魂却走丢了。

当我们在工作中生活 中遇到挫折,需要自我解嘲时,鲁迅的阿Q精神就发挥了作用,自黑自嘲风盛行,其实也就是阿Q精神的延续。当我们感叹自己的生活越来越沉重时,仿佛是一个中年的闰土在为生活挣扎,夜深人静时,谁不会想回到当年那个带着一身勇气月下刺猹的少年呢?

把外婆改成姥 姥,让我想到了把鲁迅作品请出课本的过往

当我们为某事某人气愤时,也想痛打落水狗,当我们看到中国人崇洋媚外时,也质问中国人难道失掉了自信力了吗?当我们面对需要出手帮扶的事情时,是不是会想到《一件小事》中的那个车夫呢?当我们远离故乡在外漂泊时,会不会想到散发着豆麦 清香与小伙伴一起嬉戏的童年呢?

想哪写想,不喜勿喷,请文明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