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肚是什麼?爲什麼老北京爆肚這麼火?

陳旭俊

北京爆肚還是比較有名氣的,大家可否記得當年熱播的《大宅門》,裡面有一個“七爺”到前門吃爆肚的片段,這個片段給北京爆肚做了很好的宣傳,反正我當時看的是口水直流。也是因了這個片段,有次去北京出差,專門抽出時間到前門吃了爆肚,真是不吃不知道,一吃才知真的沒必要,可能是期望過高的緣故吧,那個失望吆!也許是沒吃到最正宗的吧,反正我吃過一次後就沒有試第二次的慾望了。

要說好吃的“肚”,走遍大江南北,我堅定地認為,蒙餐中的羊肚如果說第二,沒有敢說第一的。蒙餐的羊肚,一定要選來自草原的現宰羊,天然綠色,沒有羶味,做法也花樣翻新,可以整個肚煮了蘸醬吃,也可以炒著吃,拌著吃,涮著吃,羊雜吃等等,真的是色香味俱全,來內蒙做客的朋友,保證讓你吃了不想走,走了也還得來。不說了,流口水了,有圖為證,直接上圖!











內蒙古天宇

爆肚

[bào dǔ]

上週我們聊完滷煮

這周我們再來探探爆肚

爆肚,這只是個統稱

它分羊爆肚和牛爆肚

老北京都喜歡吃爆肚

農曆立秋後,北京人講究“吃秋”

所以就有“要吃秋,有爆肚”之說

吃爆肚總要喝二兩

再吃兩個剛出爐的燒餅

的確是一件快事


關於爆肚的舊日曆

話說爆肚在乾隆年間就有記載了,

多由回民經營,是“窮人樂”裡面的上品。

羊肚除煨湯以外,爆分為油爆、水爆。

就是以高溫旺火一氽即起,取其脆嫩。

油爆是飯館、飯莊的做法,

水爆則為市井小販的拿手活兒,

各有各的特技。


主攻:“爆”功夫

爆肚的功夫除了原料新鮮外,全在一個“爆”字上。

水要量大、滾開,火力要極旺。入湯,三幾秒鐘便熟。

像肚散丹5秒鐘、肚板7秒鐘,肚葫蘆、

肚領、肚蘑菇8秒鐘…如果爆過了火就會老硬。


輔助:作料

吃爆肚還需蘸作料,作料用醬油、米醋、芝麻醬、

香油、豆腐乳、蝦油等配成,還要加蔥花、

香菜、蒜汁和辣椒油。吃爆肚時一般一口只夾一塊,

要抹著碗底託著香菜蔥蘸起調料入口。

同時吃爆肚要講究“齒感”,如果鄰座的人聽聲音以為您在嚼一塊嫩黃瓜,

那不用問了您已經是一位吃爆肚的老行家了。


說完了爆肚的介紹和歷史

在說說有哪些好吃的爆肚店吧


金生隆

“金生隆”作為專營爆肚的“老字號”已享譽京城上百年。

金生隆的爆肚,依其牛羊肚不同部位分為13種。

其中,羊肚板、羊肚葫蘆、羊食信兒、

羊肚蘑菇又稱爆肚中的四樣“硬貨”,

為爆肚“發燒友”酷愛。

關於這四樣“硬貨”的吃法,

牆上懸掛的木製豎匾上刻有清人雜詠:

“入湯頃刻便微溫,作料齊全酒一樽。

齒鈍未能都嚼爛,囫圇下嚥果生吞。”


爆肚馮

北京著名小吃“爆肚馮”開創於清光緒年間,是百年老字號了。

如今第三代、第四代馮氏傳人已將“爆肚馮”發揚光大。

分店很多,吃的人也絡繹不絕。

水爆各色羊肚更為老店一絕。

“爆肚馮”的調料有芝麻醬、醬油、醋、香菜末、

少許蔥花、幾樣香料,看似簡單,卻好吃,

其實“爆肚馮”是放了十三種密制調料在裡面。


西德順爆肚王

“西德順爆肚王”位於地壇北門已有100多年的歷史,

是最早做爆肚的人,也是最早坐商立字號的企業,

更是自公私合營後,第一個恢復的老字號爆肚店。

他爆出的爆肚兒,騰著熱氣兒,飄著馨香。

仔細端詳:牛百葉切得細如青絲,蔥翠展開 的像小菊花瓣。

雪白的肚仁像玉雕的蝦仁。誰見了這噴香的佳餚都會點頭稱妙。


製作步驟:

準備好所需調料,如果沒有現成辣油,

可以用幹辣椒現榨。現榨的話幹辣椒泡水裡10分鐘。

芝麻醬一點點加水順一個方向澥開,

用筷子滑過芝麻醬後,紋路清洗,稍後慢慢消失狀態最佳。

醬豆腐放在小碗中碾碎,最好再加點醬豆腐湯。

把碾碎的醬豆腐和韭菜花放入芝麻醬中順一個方向攪拌均勻。

加入生抽、鹽和白糖拌勻。

熱鍋涼油,幹辣椒擦乾水分放入油中

小火煸香煸幹後取出,隨吃隨加到芝麻醬裡。

把一切都準備妥當後,再取出鮮百葉,

用清水過洗多次後備用。

鍋內入足量的水燒開,放入花椒、蔥姜和料酒,

把百葉放在笊籬中,保持開鍋狀,三上三下即可。

笊籬內一次放入的百葉不要太多,多了會受熱不均。

焯燙5、6數秒,百葉微微打卷,有微弱彈性了即可。


最後再說幾家哦:

爆肚張爆肚宛

爆肚滿京味樓 隆福寺小吃店

這幾家都是京城近幾年較為出名的,

小店眾多就不多談了,大家自行品位就好


吃喝實驗室

吃爆肚兒,的地方越來越少了。後海的沒有了。牛街有一家,六鋪炕附近有一家。還有一家在新街口也不錯。吃這個比涮肉還講究。爆肚兒,一般吃六至八個部位。部位不同口感不同。火候手法都不一樣。吃這個要配一盤白水抄白菜心。就合老北京吃涮肉要配白菜粉絲凍豆腐一樣。吃這個就是吃的鮮,脆,韌,滑。不算什麼名貴吃食。但老北京都愛這口。吃這個要配白酒。要小口喝。大口趁熱吃。涼了嚼不動。麻將很重要好不好吃有一半靠麻將,現在麻醬都是冰箱保鮮。我吃會要個大碗到上熱水溫一下麻醬不然肚兒一沾麻醬一涼就腥了。另一半靠手法。很多地方都用的是凍肚,沒法吃。嚼不動。吃這個必須是鮮的。大笊籬碼好。下水就一秒。出鍋到上桌不超30秒。那口感。我從小就喜歡吃這口。那會5毛吃到現在幾十塊一盤。說的我又想吃了。明天我一定要吃上。


孤鴻yyyyyy

吃過北京炒肝兒的,也應該吃過爆肚。

爆肚時北京眾多風味食品中的另一種名吃,而且是絕對的下酒菜,下酒極佳。不過,這個普遍是那些回族同胞們經營的,當然,正因為是回族人做的東西,這個爆肚,肯定用的不是豬肚,因為它是一種地道的清真小吃。因為羊肚的一般吃法,除了煨湯之外,唯有爆法最受歡迎,所以,北京的爆肚,用的大都是羊肚或者牛肚。

據說,爆肚在很早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大約還在清乾隆年間,這東西就開始有人做了,而且還被記載了下來。從過去到現在,多少年了,幾乎都形成了一個習慣,沒到涼爽的秋末冬初之際,北京那些清真餐館,甚至攤販,就開始經營起了獨特風味的爆肚。正因為老北京人都喜歡吃,尤其是在農曆的立秋之後,人們就管這個叫做“吃秋”,因而,後來流行了這麼一句諺語:“要吃秋,有爆肚”。

爆肚大多用的是鮮牛肚,也就是指牛百葉和肚領這些地方的肉,當然,憑你口味,也可以用鮮羊肚。將肚洗乾淨整理後,再仔細切成條塊狀。接著燒開一鍋沸水,將肚放進去,一番爆熟。當然了,這不是煮白肉,還需要一些列配料才行。蘸油、辣椒油、芝麻醬、醬豆腐湯、醋、香菜末、蔥花等,跟這些調製的配料一起拌著吃,才會吃到質地鮮嫩香脆的爆肚。

其實,爆肚出了新鮮的肚外,功夫全在一個“爆”字。爆的時間要不長不短,火候必須要不過不欠,不然會導致爆肚過生或過熟,甚至還讓人嚼不爛,如果這樣,肯定是要砸了自己的招牌了。

此外,爆肚的方法還分為兩種,一種油爆,一種是水爆,通常,那些個大飯店都是油爆,而小飯館、小攤大多是水爆。不過,和油爆肚相比,水爆肚才算得上是更具有獨特風味的北京地方性小吃。


北京晨報

北京“爆肚”名曰“爆”,其實做法並不火爆,既不是爆炒,也不是油炸。“爆”的本意為炸裂或迸出,由於油或水在加溫至氣化臨界溫度時呈翻滾狀,似要從鍋中迸出,暗合“爆”字本意,於是在中國的傳統烹飪技法中有了“爆”這道工藝,它通常是指在滾油中炸或者在滾水中煮,而北京爆肚就是因為在滾水中煮,所以得名“爆肚”。

起初“爆肚”只是在京津地區流行,在全國範圍內並不知名,讓它名聲鵲起的並不是它的味道,而是那些深深眷戀著家鄉味道的文化大咖們。王朔就在他的作品裡提到過“爆肚”。而當年幾乎每個文青手中必備一冊《王朔文集》,別人我不知道,當時的我第一次看到“爆肚”這個不明所以的食物時,就立刻就開始了求知的征程,直到多年後有機會到北京出差,親自品嚐了“爆肚”,對“爆肚”的探索才是結束。說實話此物的味道並未給我留下什麼深刻的印象,直到又一位京籍文化大咖的出現。


沒錯這位大咖就是郭寶昌,他用他的“大宅門”讓“爆肚”更耀眼的出現在了全國人民眼前。當年“大宅門”有多火,爆肚就有多火,後來隨著京文化的流行,“爆肚”、“炸醬麵”之類的北京餐飲也就流行了起來。

別的地方怎麼吃“爆肚”我不清楚,但是在大西安它卻又一個不一樣的存在——涮牛肚。西安人不喜羊肚羶燥之氣將它擯棄,而只選用肉質厚且韌的秦川牛的瘤胃,在去除牛漿膜之後將其切成一寸寬,三寸長的矩形肚塊,入沸水焯熟後穿以竹籤待用。

在西安刷牛有兩種吃法,一種為街邊吃法,一種為大堂吃法。街邊吃法工藝簡單,通常就是一個流動攤位,待客人點餐完畢後,將竹籤穿好的八分熟牛瘤肚入沸水燙至全熟,然後將其擼入器皿,拌以麻醬、紅油、生抽、麻油及各自不同的秘製湯水後即可食用。這種吃法是西安最常見的一種吃法。

除了這種街邊吃法,西安還有一種堂食的吃法,這種吃法就比較講究了。做此營生的店家必須調的一手好湯底,其湯底的調製方法一般秘不示人,都是客人在大堂點好餐之後,再在後堂將客人點的牛肚、豆皮及各色菜蔬焯熟,然後浸入已經配好的湯底之內,供客人食用。



相對於街邊吃法,堂吃由於湯底的配製更加精細所以味道更細膩,口感更好,順便提一句,堂吃時,牛肚和豆皮是絕配喲!不過街邊吃法總會給人帶來驚喜,如果你不小心吃了一家二十年以上的老店,我想那味道同樣回讓你欲罷不能的!


水田南

先說肚。這個肚是羊肚,應該讀三聲。這就對了,三聲指的是羊的胃,四聲的話指的是羊身上中間那麼好大一塊兒,估計不能算小吃,怎麼也是個類似手抓羊肉之類的名菜。然後是爆。完全用水,實際上是汆,但比汆講究。因為你爆的時間長羊肚就哏了,吃起來和嚼橡皮筋一樣;你爆的時間不夠,溫度也低,那麼羊肚不夠脆嫩。對,爆肚就吃這麼一種脆嫩勁,一口就咬斷,然而還有嚼頭。這不是一般人能掌握的手底功夫。爆好了肚,還得有蘸料。主要是芝麻醬,調開了,再加上香菜末、醬豆腐汁、醬油、蔥花、辣椒油。

爆肚,這名字挺火爆,不過真不是用油,是用水爆的。水怎麼能爆呢?我覺得,爆肚精妙就精妙在這裡。中國菜講究“水火之變”。

日本人不甘示弱,覺得日本料理也不含糊,說中國菜是火之藝術,日本菜是水之料理。日本料理運用“水”確實是十分精妙。同一種食材的含水量的比例變化,決定了這種食材烹飪的水準和結果。我認識的一位日本料理大師,他做一道簡簡單單的烤多春魚,味道精妙無比。他研究多春魚研究了十幾年,頭部的厚度、腹部的厚度、背部的厚度,含水量都是多少,烤的時候用什麼手法,所以你覺得很奇怪,為什麼一條

魚身體上薄厚不同,在同一個火上烤出來卻每個部分味道差不多,這是日本人對水的瞭解。同樣的,還有日本料理中的湯,我也是很佩服。一片昆布、一塊豆腐、幾片木魚花,怎麼熬製出來的湯那麼鮮美?我的朋友說,昆布怎麼切、豆腐何時放、木魚花在湯中涮幾秒鐘,這個都有講究,這也是日本料理的細緻之處。可是,你讓他們做個爆肚試試!我估計不是不行,是完全不行。爆肚那也是有我們自己的講究的。


八鮮過海

爆肚是老北京的傳統風味小吃,不但廣受大眾喜愛,而且歷史悠久,早在清代乾隆時期就有爆肚的記載,更是有“要吃秋,有爆肚”這樣的說法,所以每年一到了貼秋膘的時候就會爆肚滿城。在早年間,比較出名的有天橋的爆肚石,地安門的爆肚張,東安市場的爆肚王,而如今,爆肚依然是最火熱的買賣,而且一年四季,都供不應求。

爆肚的肚其實就是牛羊的胃,因為牛羊屬於反芻動物,有四個胃,所以用作爆肚時,不同部位也就有不同的名字。其中屬肚仁為上上品,要幾個肚才能出一盤,另外還有食信兒、肚板、肚領、肚葫蘆、散丹、蘑菇尖和草芽兒等十餘處之多,足以按照各人口味隨意選擇。不同的部位有不同的口感,雖說都是吃爆肚,但卻每個部位又有自己的風格,大家也是依著自己的喜好來挑選,有軟、有硬,有的吃的是嚼勁,有的吃的是脆嫩。不過,要是想吃兩種以上的爆肚,還有個老講究,就是一定要從硬往軟了吃,這樣越吃越嫩,還省牙。

爆肚好吃的關鍵有兩樣,最重要的就是火候。因為部位的不同,火候各異,少則幾秒,多則十幾秒,就在頃刻之間,火候欠一點、老一點,都嚼不動,全憑師傅的經驗,說是藝術也絕不為過。吃爆肚,佐料也是一大重點,芝麻醬、醬油、醋、香油、腐乳、蔥花、香菜等等,既要在最大程度上揮發出牛羊肚的味道,又要保持肚的鮮美,雖說調味相對比較重,但還要講究清淡,看著跟涮肉料很像,其實是兩個路子。


紅小豆館主

爆肚是個統稱,它分羊爆肚和牛爆肚,牛爆肚分兩種———牛百葉和牛肚仁;羊爆肚分9種———羊散丹、羊肚領、陽面肚板、陰面肚板、蘑菇兒、蘑菇兒尖、食信兒、葫蘆兒、大草牙。爆肚王一般只做5種大眾易於接受的品種:牛百葉、牛肚仁、羊散丹、羊肚領、羊肚板(陽面肚板)。

爆肚是天津和北京風味小吃中著名的回族小吃,多為回族同胞經營。爆肚早在清乾隆年代就有記載。過去和現時,每當秋末冬初,北京的清真餐館和攤販就經營爆肚。北京天橋有“爆肚石”,門框衚衕有“爆肚楊”,還有“爆肚馮”、“爆肚滿”等最為出名。所以北京賣爆肚的才會那麼火。



北京最有名的名吃就是老北京爆肚與北京烤鴨。而論起北京最悠久最興旺的小吃,爆肚絕對是其中的佼佼者。爆肚外形粗糙,焯水蘸醬的吃法也“原始”的很,但肚卻精細的區分牛、羊肚,還有百葉、散丹、肚仁、肚領、蘑菇等不同部位,蘸料甚至也劃分著南料、北料,體現著京城小吃“看著平凡,吃著講究”的傳統特點。

爆肚嘛,首先是要乾淨,那肚買來時那味道,能把隔夜飯吐出來,但收拾乾淨後,絕對不會不能吃出異味來,這就是收拾的水平了。另外最重要的是火候的掌握,講究沸水下鍋後XX秒就要撈出,精確到秒,如果火候到位,那爆肚吃起來的聲音就跟吃生黃瓜絲的聲音一樣。那才是最棒的。



材料和口感最重要,不然各種火鍋涮毛肚可以完全取代爆肚。還有,原汁原味不代表就得用不衛生來詮釋。在前門吃個炒肝,醋壺能倒出死蒼蠅來,房頂用塑料布糊的。肯定不是因為拮据,是為了假裝老北京老風味而故意的。任何飯館可以賣情懷賣個性,但是衛生是靈魂,希望不論哪裡的飯館都能懂這個最基本的道理。

在王府井小吃街吃過一次爆肚,居然有牙磣的感覺,顯然肚沒洗淨。後來在護國寺又吃過一次爆肚,雖然看上去很嫩,但在嘴裡嚼了2分鐘愣嚼不爛,咽不下,活活變成了爆肚口香糖。後來再不吃老北京原汁原味的爆肚了,只吃我們這裡改造過的醬湯爆肚粉絲。

說白了,就是白水煮牛肚或者羊肚,煮的時間上要求很高,時間短了不熟、時間長了變老,所以叫爆肚。至於為啥這麼火,可能是相較於豆汁兒、炒肝這類重口味,爆肚能根據個人習慣蘸料才是重點。


東方花雪

爆肚,一般指的是百葉。

在北京90%以上的店裡,爆肚都是牛百葉。

但是在專門的爆肚店,比方說爆肚馮,爆肚是一個統稱。

爆肚分羊爆肚和牛爆肚。牛爆肚分牛百葉和牛肚仁,羊爆肚分9種,羊散丹、羊肚領、陽面肚板、陰面肚板、蘑菇、蘑菇尖兒、食信兒、葫蘆、大草牙。

相對來說,我更喜歡羊爆肚,比牛爆肚更脆嫩、爽滑,更香。

以前在爆肚馮,如果點的是百葉,有兩種選擇,可以自己涮,也可以讓店家涮。百葉講究七上八下,火候不到,生的不好吃,火候過了,老了咬不動,所以我們一般都是讓店家涮。

但是如果羊爆肚,就都是店家涮好了,再端上來。

羊爆肚中,最喜歡羊肚仁。

羊肚仁潔白爽脆,蘸上麻醬調料,入口極香。是爆肚中最好吃也是最貴的,因為產量不高,所以每天賣的最快,去的稍微晚點,就沒了。

還喜歡羊散丹、葫蘆頭、蘑菇。

可惜,在前門二條拆遷之後,就再也沒吃過正宗的爆肚馮了。後來的九門小吃中的爆肚馮,已經不是原來的味道了。

還找過後海的爆肚張,在沒搬家之前的兩三張桌子的小門店,那時候所有的東西味道是不亞於爆肚馮的,但是後來搬家後擴建了,幾十張桌子,味道跟之前比,天差地別了。

至於爆肚滿等等的其他很多店,也都吃過,可惜,再也沒有以前那麼香的味道了。

就讓一些美食的味道,永遠留在記憶中吧。


放飛九月

老北京吃爆肚兒您得去對了地方,滿街披紅戴綠張牙舞爪的爆肚兒店根本不能去,那一嘴的牙磣根本來不及嗅著肚兒味就得呸呸往外吐!爆肚兒您得講究料跟火候,差那麼丁點兒就不是那個味兒肚仁兒、散丹吃的那個精緻,加上專門的蘸醬那個鮮、嫩、脆絕不是浪得虛名!德外安德路六鋪炕1區6號樓南側的金生隆是京城老饕必去之地,四代爆肚兒傳承,原名就是響譽京城的爆肚馮,無奈名字被別家搶注,現在店裡的爆肚馮老牌匾用紅布遮了馮字,據說是上了舌尖電視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