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有多少个名字,为何总是变来变去?

文|陈卿美

普通人都知道孙中山也叫“孙文”,就如同鲁迅也叫“周树人”一样。但孙中山远不止有这两个名字。根据目前的史料,笔者统计发现,包括英文名在内,孙中山至少有10个名字。每个名字都有什么来历,什么时候换的名字,相信这是一段有意思的历史。

孙中山的第一个名字,是乳名,叫“孙帝象”。中国人都喜欢给小孩起乳名,或叫小名,如通俗的“狗剩”、“二狗”。孙中山的乳名比较霸气,带着帝王色彩。是不是此名字与孙中山后来成为革命先驱有很大关系呢?真没有。“帝”字,在孙中山的老家香山县翠亨村很普遍,就像中国的辈分用字一样。“帝”字辈很多,但并不都是同族同姓。

为何要用“帝”字,原因是村里有座庙,供奉着北帝。村民都希望北帝来庇护子孙,于是纷纷在名字中加入“帝”字。什么孙帝象、孙帝景、孙帝晏、杨帝贺等等,总之,各种“帝”。那时,小孩夭折的多,起这么霸气的名字无非就是想祈求保佑而已,根本没有其它含义。“孙帝象”这个名字就成了孙中山的第一个名字。

当他上村塾时,老师又为他取了一个书名“文”,读书人,都要起个文雅一些的书名。这就是“孙文”名字的来历。当时教育落后,文盲很多,老师的希望就是他今后成为有文化的青年。“孙文”成为孙中山的第二个名字。但“孙文”这个名字并没有取代“孙帝象”,“孙帝象”仍然是常用名,“孙文”只是当作一种高雅的东西收藏起来。小孩子也没啥用处,到了革命时期,孙中山就经常使用“孙文”这个名字。人们熟知的“天下为公”书法的落款就是“孙文”。

孙中山有多少个名字,为何总是变来变去?

年轻的孙中山

后来,13岁的孙中山跟随母亲去了檀香山,就读英式寄宿学校——意奥兰尼学校。在这里,孙中山使用的名字仍然是“孙帝象”。如今,相关的档案资料发现后,“孙帝象”的名字赫然在列。由于读的是英式学校,孙中山自然也就有了英文名——Sun Tui-chew。笔者英语水平有限,实在不知道这个英文名怎么读才算标准。

孙中山在檀香山接受的是西方教育,受此西方文化影响,逐渐成为基督教信徒。1884年12月14日,孙中山接受领洗。领洗,是入教的一种仪式。此时,孙中山又换了名字,改名“孙日新”。日新,意为日日新,而真正的含义确实这个意思。“日新”一名正是取自《大学》中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至此,“孙日新”就成为了孙中山第四个名字。1891年,孙中山曾在上海《中西教会报》上发表文章《教友少年会纪事》,报道此教会在香港的活动。而此文章使用的名字正是“孙日新”。至于这个名字是谁起的,有说是孙中山自己,也有说是他的汉文老师区凤墀。

至于“孙中山”这个人们最熟悉的名字,其实是孙中山最后一个正式中文名。使用这个名字时,孙中山已经31岁,而且是在日本,时间为1897年。此时的孙中山已经开始四处宣扬革命,秘密建立兴中会,策划组织广州起义。孙中山赴日本一是逃亡,二是结交日本的革命派,寻求力量支援。

孙中山逃亡日本时,用的是化名“中山樵”。樵夫,就是砍柴的人,这个似乎与革命有关。但为何用“中山”呢?原来中山是日本姓氏,或许孙中山是为了更好在日本隐藏、伪装自己。在此期间,孙中山多次用“中山樵”活动,周围朋友也称他为“中山先生”。后来,孙中山又给自己起个一个真正的日本名字“高野长雄”,由于的用的很少,知晓者并不多。

人们熟知的“孙中山”一名却是意外而来。当时,日本作家宫崎寅藏写了一本书,叫《三十三年落花梦》。书中关于孙中山的事迹又被中国人单独出版成书《大革命家孙逸仙》。章士钊在翻译时,为了避讳“孙文”一名,在“中山樵”的基础上,直接改名为“孙中山”。该书再版后就成了《大革命家孙中山》。没想到,《大革命家孙中山》这书成了畅销书,孙中山也火了。最后,孙中山也就默认了此名字。

“孙中山”的名字最响亮,但在各种史料中根本没有这个名字。清政府通缉孙中山,称他为“孙汶”。据说是故意加了三点水,“汶”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是个贬义词,意为昏暗不明、或为污垢。总之,取名“孙汶”就是一种污蔑。

这还没完,其实孙中山还用两个“字”。一个是“载之”,一个是“德明”。“载之”据说诞生于“孙文”一名,含“文以载之”的意思。而“德明”一名则是孙中山家谱中的名字,具体含义不清。

出生名叫“孙帝象”;上村塾又叫“孙文”;入基督教改名“孙日新”;澳门行医时叫“孙逸仙”;干革命后又得名“孙中山”。如果加上字号、假名,日本名、英文名,孙中山至少有十个名字。以孙中山这种复杂的经历,相信还有其它短暂使用过的名字不为人知晓。

中国古人讲,行不更名坐不改姓。但有时多换几个名字,没准就会成为伟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