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拷貝香港房地產發展模式,一開始就犯下了方向性錯誤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道,香港中原集團主席施永青5月15日在專欄中,針對香港正在進行的土地供應大辯論說:“現時住宅用地只佔香港總面積的7%,林地、灌叢、草地、農地合起來有70.4% ,比供人住的土地多10倍……人類社會沒有理由只考慮植物的生長權,而不考慮人自己的住屋權。”

內地拷貝香港房地產發展模式,一開始就犯下了方向性錯誤

施先生的一番話,一針見血地點出了香港樓價畸高的真正原因。香港樓市在戰後半個多世紀的發展中起起伏伏,曲折發展,至今已經經歷了完整體現復甦-上漲-過熱-暴跌歷程的五個發展週期。

內地拷貝香港房地產發展模式,一開始就犯下了方向性錯誤

目前的第六個週期始於2003年,樓市興旺已經持續15年,香港房價位居世界前列,房地產業已經成為香港經濟的重要產業,它在香港GDP佔比高達10%,如果再加上為地產業服務的建造業、樓宇業權等服務業,組成廣義上的房地產業,那麼房地產業的GDP佔比將高達20%。

內地拷貝香港房地產發展模式,一開始就犯下了方向性錯誤

香港的高樓價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政府有限的土地供應。香港政府對土地開發極其節制,其土地政策限制大面積的土地開發。目前香港仍有75%的土地因歷史、地理環境等原因仍屬於郊野地區。其中,23個郊野公園,15個特別地區,4個海岸公園和一個海岸保護區,約佔香港總面積38%的土地。批地數量少,地產商競爭激烈,地價自然節節上漲。高漲的地價最終又反映到房價上,造成樓價高企。

內地拷貝香港房地產發展模式,一開始就犯下了方向性錯誤

過高的房價催生出許多畸形的社會現象,許多年輕人買不起房,被迫輪候公屋,為此不惜放棄工作。對於未有能力買樓而又未輪候到公屋的市民,如果選擇租房,房租基本上佔據了大部分的生活支出。對於沒有能力買樓,未輪候到公屋的低收入市民,他們可能只能住進環境惡劣的「劏房」和「籠屋」。

內地拷貝香港房地產發展模式,一開始就犯下了方向性錯誤

香港政府有限的土地供應造成的高地價,客觀上形成了政府以土地獲取收入的模式,而在房地產發展助力下的香港經濟發展,犧牲的是香港底層民眾最基本的居住權。很遺憾的是,內地許多城市拷貝了香港的房地產發展以及土地財政模式,在過去幾十年的發展中,渲染土地緊張,控制供地數量,人為提升地價,帶動房價飆升。這種以損害百姓最基本的居住權來獲取經濟發展的做法,不僅是不人道的,最終也會給經濟發展本身帶來致命傷害。

內地拷貝香港房地產發展模式,一開始就犯下了方向性錯誤

目前,國家已經明確,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並採取有效措施控制房地產過熱。但是民眾在獲得居住權時必須支付的驚人成本甚至後半生的幸福,這樣的局面一時還難以扭轉。對此,我們只能說,內地拷貝香港房地產發展模式,一開始就犯下了方向性錯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