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幣發展史-國寶金匱

錢幣發展史-國寶金匱

之前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的一句話,引來不少網友關注。“我們要教外國人過上現代化的生活”

錢幣發展史-國寶金匱

的確,在今天的神州大地上,大到商場超市專賣店,小到豆漿煎餅糖葫蘆,移動支付已經無處不在。

錢幣發展史-國寶金匱

移動支付

今天的人們口袋裡的錢全是用數字來替代,比紙幣還輕盈。可是要知道,在古代,人們不得不隨身攜帶沉重的金屬才能進行交易。

錢幣發展史-國寶金匱

銀錠

中國歷史上各朝各代都有自己的貨幣體制,但大體來說面值最小的錢幣都由銅製作,也使得銅幣成為有相當存世量的文物。

錢幣發展史-國寶金匱

漢五銖

王莽幣為西漢末年到新朝時期王莽幣制改革所發行的一系列錢幣。

王莽當政後,為了削弱漢朝舊族勢力,以及 對百姓的財富掠奪,他以「託古改制」為名進行了一系列的幣制改革。刀幣和布幣都在改革中恢復,但從形態上與春秋戰國時的並不相同。由於幣制複雜混亂,導致民間交易很不順暢。並且每次改制的錢幣大小不斷縮小,價卻越來越高,實質上剝削了普通民眾的財富。幣制改革的失敗也是新朝迅速滅亡的原因之一。儘管王莽的改革是失敗的,但他所發行的一系列錢幣卻是古錢史上的精品。貨幣多采用懸針篆的字體,製作十分精美。國寶金匱直萬是價值最高的古錢之一,存世僅兩枚。

錢幣發展史-國寶金匱

新朝 公元8年-公元23年

李如森著《中國古代鑄幣》(吉林大學出版社出版)第376頁雲:“(王莽)初以‘大泉五十’一枚,當五銖錢五枚”,這便是王莽稱帝前居攝二年(公元7年),首創的我國第一枚紀值貨幣。筆者收藏的這枚“大泉五十·背一”錢,經考證其背景和鑄造工藝等,可斷為樣錢,諸錢譜未載,十分罕見。

新朝國祚只有16年,但銅幣種類繁多,除標準的五銖錢以外,另鑄有“一刀平五千”,“契刀五百”“大泉五十”。分別濃縮了不等的貨幣價值,有點類似於支票。

錢幣發展史-國寶金匱

新朝 一刀平五千

錢幣發展史-國寶金匱

新朝 契刀五百

錢幣發展史-國寶金匱

新朝 大泉五十

其中面值最大的一種,被稱為“國寶金匱直萬”,一枚值一萬錢,這可還行。

錢幣發展史-國寶金匱

新朝錢幣 “國寶金匱直萬”

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西安一農民在平地時發現兩枚古幣。一枚被古幣收藏家張叔馴購去,另一枚被英人柳瑪購去,後由上海集幣家張晉購回。幾經輾轉,於50年代初,我國政府用重金將其購回,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錢幣發展史-國寶金匱

近幾年,又一枚殘缺的“國寶金匱直萬”在西安出土,此幣只剩下寫著“國寶金匱”的上半部分,下半部分已經遺失。

錢幣發展史-國寶金匱

新朝 “國寶金匱直萬”上半殘部

“國寶金匱直萬”在中國古錢五十名珍榜上有名。這枚錢幣通體分為兩部分,上部為圓形方孔,篆書直讀,下部為鏟形,篆書“直萬”錢文古樸渾厚,頗見神韻。

錢幣發展史-國寶金匱

長期以來,古錢幣界對新朝“國寶金匱直萬”錢幣主要有以下幾種猜測與說法:第一種說法認為,此錢非流通所用的貨幣,而是代表王莽佔有的黃金數量,是記載黃金總數的,表示這位新朝統治者擁金無數。

錢幣發展史-國寶金匱

王莽

第二種說法認為,新朝有“金貨一品”的錢制,且規定黃金一斤值平錢一萬。此錢中標有“直萬”,則表明可兌黃金一斤。因而“國寶金匱直萬”就可能是“金貨一品”。

錢幣發展史-國寶金匱

海昏侯墓出土漢代金餅

第三種說法認為,該錢可能是試鑄的樣錢,因折值太高而無法實施,就沒有進一步推行。

錢幣發展史-國寶金匱

“國寶金匱直萬”母範

第四種說法認為,“國寶金匱直萬”是鎮庫之寶,所有的官府錢莊都備一枚,作為壓庫之用。

錢幣發展史-國寶金匱

鑄幣廠出土的銅錢

“國寶金匱直萬”應當算是王莽的著名傑作了,如今,“國寶金匱直萬”是否真的兌換過一斤黃金不重要,僅有的這兩枚半銅幣能流傳至今已是奇蹟,是名副其實的“國寶”。

錢幣發展史-國寶金匱

錢幣發展史-國寶金匱

鄭重提示:

1,不收購,不上門

2,贗品與當代工藝品不合作

一件藏品出手的五大必備條件:

1.藏品要好(符合市場需求);2.選擇好的市場;3.公司的平臺有實力;4.有實力的買家資源;.5.價位要合理。

詳情請留言,謝謝!

香港皇室貴族拍賣、德國聖約翰拍賣

(新加坡、加拿大·多倫多,德國柏林、迪拜、澳大利亞悉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