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路上,方法总比抱怨多

育儿路上,方法总比抱怨多

育儿路上,方法总比抱怨多
育儿路上,方法总比抱怨多

前几日,一位宝妈想与逸爸交流,当下没有空余时间。现在用文章形式与更多家长分享。这个宝妈记录了5种情况,都有关于9周岁的儿子(另有个5周岁的女儿)。

“遇到这些情况您当下会怎么做?第二天会如何跟进?一周后呢?"

情况一:

写了12个汉字,有2个不错。3个勉强凑合,7个结构,笔锋啥的什么都没有

逸爸的思考与可能的做法

孩子当下的表现,与之前比如何?如果是进步了, 那就要肯定其进步的部分,无需强调不足的部分,一笔带过,点到为止。家长需要强调的是“练习”的重要性。逸爸经常在女儿面前灌输“练习使人变得厉害”的观点。女儿如今非常喜欢这个观点,因为她确实感知到了“练习”背后的力量。钢琴的进步,认识汉字的进步,英语的进步,动手能力的提升,都是通过不断练习与努力获得。

其次,书写汉字的难度是公认的。初期,孩子需要对汉字楷书体进行临描练习。练习达到一定的量后才会有质的飞跃。当然,安排给孩子任务,要把握度:先与孩子商量,而不是命令式地安排(没有人喜欢命令!)然后,学会把大任务切分成小任务,落实到每一天中。深刻理解游戏的正向反馈机制,与孩子一起制定相应的积分累计制度(或双方觉得可行的激励机制)。比如每完成一张字帖,积多少分或其他形式,累积到一定程度,可以得到相应奖励。计划一旦开始,家长不要做一个“催命鬼”,适当提醒,只要计划合理,孩子会有积极性,但催促一定导致负面效果。

最后,家长可以与孩子分享一些关于汉字有趣的事:历史故事、汉字来源等。这个思维,是基于挖掘学习的趣味点。每一个学科,其背后都存在能调动内在学习动力的趣味点,就看家长有没有心与意识去发现。比如,我在陪伴女儿认汉字的时候,经常引导她观察很多汉字之间的相似性,像玩拼图一样,一来帮助她记忆,二来让她觉得汉字很有趣且博大精深。好好读一遍许慎的《说文解字》,一定能帮助家长拓宽思路。读“杂书”,就是有这样的价值。

一周,可以作为一个观察窗口。只要制定的计划合理,孩子的进步一定会显著,前提是家长必须耐心,不能去数落、威胁、讥讽、激将孩子。学会具体地夸奖孩子每一个细节的进步,强调“练习”的重要性。

情况二:

数学练习题听了3遍大人的讲解,孩子还是一脸不大懂,看大人脸色在发火的边缘,似懂非懂,不懂装懂,大人以为孩子这下差不多~终于懂了,最后另外出了一题原理相同只是数字变化一下的,孩子就不懂如何分析如何解题了

很多家长,那是发自内心地把自己当成了老师,甚至感觉比孩子学校的老师更专业。

家长,要更多地扮演教练的角色。教练,最有价值的部分,是点拨,是引导,不能像传统老师一样擅长“填鸭式”的教学。

数学题,世界上有千百万道。孩子会解题多少才算合格? 上述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其一,孩子逻辑思维发展尚在萌芽期;其二,孩子的语文理解力不够。解数学题,是建立在语文能力之上的;其三,家长的解释不够通俗易懂。把一个知识点,“翻译”成孩子能够理解的话,是需要水平的。比如,我女儿问我:爸爸,什么是基因。我的回答是这样的:基因,就像是我们体内的一个“小画家”,他擅长模仿、复制。你看,你的小嘴巴和眼睛,和爸爸的很像,就是这个“小画家”干的,是不是很厉害呢?

接着,仍然落到兴趣上。数学,在大多数眼里,是“难”与“枯燥”的代名词。这种刻板印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们应试教育出了问题:学数学也就是为了考试。为了考试,就势必要注重解题,而不是培养数学思维。想到了教孩子如何解题,那没有没想到与孩子分享一下毕达哥拉斯、阿基米德、牛顿、高斯、莱布尼茨那些数学伟人的故事呢?有没有自己去了解一下数学的发展历史呢?没有没读读经典数学书籍《从0到无穷大》,读读吴军博士的《数学之美》呢?家长自己需要对数学建立一个比较饱满的认知,消除“学而为考试”的狭隘思想,才能更有效地引导孩子爱上数学。

还是这句话:读书要杂,因为能拓宽你的思路。

情况三

老师要求背诵课文段落,孩子已经在家背诵了,但是课堂上被抽到的孩子好几个不会背诵,老师要求全班抄写背诵段落2遍

孩子觉得不公平,自己已经背诵了,还得抄,发完牢骚最后作业还是要做的,自己想了一个方法每个字直接写2遍(比如 你们写成 你你们们)

很有画面感,很聪明的方法,呵呵!面对孩子的一些小机灵,家长不用去苛责。能想出办法,即便有些办法在家长和老师看来是“不正当”的、“偷懒的”,还是有正面价值。观察一下商业场上,那些有想法、有观点、有注意、头脑灵活的人,小时候哪个没有些调皮捣蛋、“做坏事”的历史故事。相反,那些小时候是家长老师眼中的乖孩子,长大后容易接受“按部就班”的状态,习惯于别人设置好的生活,一板一眼、了无生气、平平庸庸。

当然,这个男娃用的办法,并没有帮助他提高效率,本质上抄写的字数是一样的,家长指出便是。

孩子觉得不公平,那家长就要解释清楚“游戏规则”——回家背熟,到校背出,如背不熟,罚抄。孩子清楚了规则,就理应接受“规则”。要想不罚抄,就得把课文背熟练。

角度切换至老师。时代变化得快,但似乎有些老师的教学方法还是停滞不前。语文课,是用来培养孩子语文能力的。然而,我们总是无意识地把目的和手段弄混淆了。无趣的语文老师总会犯一个致命的错误:只注重课文内容的分析与死记硬背,轻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回归到那句老话:“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用课文教,而不是教课文。” 把有趣的语文课上“死”了,必然会让学生远离语文,甚至厌恶之。

如果家长认为老师的水平有限,不妨多为孩子争取一些课外阅读的机会。花些心思,为孩子找到高质量的课外阅读读物。大量课外阅读,一定能帮助孩子提升语文能力,而且能拓宽视野。详细的观点,逸爸在文章《课外阅读是“西瓜”,校内课本是“芝麻”》有所论述。

育儿路上,方法总比抱怨多

长按二维码关注鲁稚的阳台(ID:luzhi6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