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州佛教发展历史

据旧志记载,佛教传入耀县较早,晋有妙德禅院(后改山寿寺,今耀县中学东半部),苻秦有香山寺,北魏有龙华寺(明建文正书院于此,故址在今塔坡)、延昌寺(故址在今赵家坡村)、百寺(故址在今柏树原村),北周有崇庆寺(故址在今文家堡村),隋有神德寺(故址在今照金寺坪村),唐有宝云寺(故址在今药王山齐天台),宋有明觉殿(故址在今耀县中学南),金有广严院(故址在今生寅村),元有开福寺(今为石柱中学),明有开化寺(故址在今朱村)、兴隆寺(今为孝义中学)、华严寺(故址在今白草坡村),清有普济寺(今为稠桑小学)等。其中香山寺经过历代修建,规模不断扩大,到清代已成为全国著名佛教丛林之一。

耀州佛教发展历史

北朝以至隋唐,是佛教在耀县的鼎盛时期,现存药王山百余通造像碑和摩崖造像,大多即为佛家弟子所造佛像。北魏正光四年(523)“三县邑子造像碑”造像人多达250人之多,声势可见一斑。

民国时期,寺庙多被学校或单位占用,僧众大多蓄发还俗,但在家烧香念佛的居士仍然不少。解放初,全县有僧尼活动的寺院仅存4处,以香山最为集中。1956年最多有僧众29人,此后,在极左路线影响下,经过几次改造,又遭“文革”浩劫,僧尼被迫还俗,寺庙、佛像及经典、文物遭到严重破坏,民间信佛居士几近绝迹。八十年代以后,党的宗教政策重新落实,到1989年香山寺共有持戒僧尼16人,全县在家居士百余人。佛教管理机构,明清时有僧正司,民国有佛教会。解放后宗教统归县委统战部管理,八十年代成立耀县佛教管理委员会,受统战部、民政局双重领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