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隆鄉村系列」社旗縣興隆鎮老街村

「興隆鄉村系列」社旗縣興隆鎮老街村

無人機航拍,空中俯瞰老街村--老街張大利拍攝

 老街村在社旗南12公里,興隆鎮南1公里,社旗-太和公路穿村而過,共有三個村名小組,237戶,970人。和鄰近的果莊、月樓、保其崗同屬於興隆鎮呂樓村委。以前的名字叫興隆鎮、興隆街,現在的村莊為1975年8月老村東遷於現址重建的新村。

村名由來

原址在現在村莊西邊約1千米的唐河東岸,清初,唐河水運發達,此地為一水陸碼頭;因水運發達,商業興隆,在次經商居住的居民逐漸增多,人們為求吉祥故以興隆為名。興隆古鎮為清朝中期形成的集鎮。社旗建縣之前,興隆鎮隸屬於唐河縣管轄,據乾隆52年《唐縣誌》“集鎮篇”記載,在境內當時的28個集鎮(店)中,“興隆鎮,縣北60裡;弋家新集(現新集街),縣西北50裡,源潭鎮,縣北20裡,均為新增集鎮”,據此推算,清乾隆52年為公元1787年,興隆古鎮至少有二百多年的歷史了。

中外地名詞典第1536頁記載“興隆(鎮名),在河南省唐河縣北,路通方城縣。”村莊為塊狀民房圍繞東西向街道的複合式聚落,興隆古鎮當時四面建有寨牆,寨牆外邊是寨河溝,河溝常年有水,有東西南北四個寨門,每個寨門上有長方形青石石刻門額,西寨門因面對的是寬闊的西河,上石匾四個大字“波凝氣爽”;東寨門上石匾是“紫氣東來”;南寨門上石匾是“車定指南”,北門寨門上為“後我啟君”。據說“紫氣東來”門額石刻2010年前後也找到,放置在本村村民家裡,後來竟被當時興隆鄉政府以該石碑為歷史文物的名義收繳走,最終不知所終了!據社旗縣地名志記載門額石刻,門額正面為楷書“紫氣東來”大字,右上角刻“同治元年小陰月”,左下刻“永全寨”字樣。值得慶幸的是前幾年“波凝氣爽”石碑已經被老街村民發現並保護起來。

「興隆鄉村系列」社旗縣興隆鎮老街村

原老街西寨門上石匾四個大字“波凝氣爽”石匾

1955年特大洪水,興隆鎮被沖毀,街道南遷到呂樓村。最為繁榮的西大街連同一座建造雄偉的關帝廟,統統垮入河中而不復存在。原來的興隆鎮街道搬遷到老街南邊呂樓村。

1970年以後,唐河水運衰落,船隻退到漢水、襄江一帶。1975年洪峰又衝進興隆鎮,臨河的許多村子被淹,上級決定把臨河的村子東遷到地勢較高的地方,興隆鎮村於1976年遷到了社太公路旁邊,興隆集鎮遷到了保其崗、李莊和後門裡三村交界處的現址。

1981年經省政府批准,恢復興隆鎮古鎮名稱,興隆鎮村也就逐漸被人稱為老街村了。

「興隆鄉村系列」社旗縣興隆鎮老街村

西河東岸,以前的村莊,現在成為農田了,誰認識這個低窪地?是村裡以前的一個大坑。

「興隆鄉村系列」社旗縣興隆鎮老街村

這條溝是以前村莊的南寨牆外的寨河溝,那時候常年有水。曾經高高的南寨牆早已不復存在了。

村莊姓氏流源

老街村的歷史約有二百多年。相比附近的村莊,姓氏算是比較多的。主要是因為從前老街是由集市慢慢形成的村莊,基本上都是從附近村莊到集市做生意從而在這裡落戶定居下來。

老街姓氏總有三十八個,現有三十個姓氏,主要的大姓家族有張、趙、王、李、惠、餘、向、楊、賀等。還有喬、丁、段、馬、崔、金、吳、郭、劉、韓、鄧、景、魏、章、宋、陳、董、何、胡、薛、宗等姓氏。

已經消失的有姓氏有八個:謝、魯、唐、呂、古、馮、單、周。

老街姓氏中基本為漢族,只有一戶為滿族。

張姓:來自珪璋,字派:“明善複本性,存仁長顯榮,忠誠延世澤,詩書振家聲”;同宗村莊:呂樓,小趙莊,小賀莊,埠口街,獅子莊,朱莊,張營紅泥灣:(張)龐莊,馬莊。

趙姓:來源晉莊黃趙。現用字派:“叔函國明全、文華增福潤”,與黃趙、太和前後趙、北邊新劉莊、大張莊、上郭,晉莊黃趙、唐河桐河鄉趙牌李等村莊趙姓均為同宗。

李姓:老街李姓分幾支,有從青臺街雲官莊遷移過來的,有從堰河遷移過來的還有從向莊搬遷到老街的,這幾支都屬於青臺西邊李富戶李家。

惠姓:老街惠姓與附近蔡莊、劉莊等村以及唐河均為同宗。

向姓:為向莊向家遷移過來的,與後門裡、向莊、米起營等村同宗。字派為:“民國天廣遠,福壽吉祥全,聲名宏江海,功業隆山川”

賀姓:老街賀姓共兩支,分別是從苗店小賀莊和苗店竹園搬遷過來的,屬於同宗同源。

崔姓:從郝寨崔白莊遷移過來的。

韓姓:從東溫橋遷移過來的。

劉姓:只有一家,滿族,據說為劉漢三解放前當國軍時候落戶老街村的。

村莊變遷

1976年搬遷到現址,正好順應了陸路交通的發展,社旗-太和公路從村子中間穿過,又趕上文革結束,國家開始改革開放,八十年代的老街人,充分發揮善於做生意的傳統,開始在街上開店擺攤,開設加工作坊等,一大批人家成為當時率先致富,率先添置電視機,有的成為遠近聞名的萬元戶。如俺二伯趙玉山在糧庫門口開的鐵匠爐生意;張龍潭家在街上開軋花、榨油作坊;開裁縫鋪或者攤位的有七組的張性才、王順發等,開理髮店的張本華、魏松嶺等以及在村上搞加工作坊的,如張家小磨油坊、王六伯家豆腐坊、小金伯家的磨面屋,張四爺家的殺豬生意等等,處處呈現勃勃生機。老街與月樓人組建的建築隊,農閒時候參與興隆鎮的建設,在張龍生等人帶領下,蓋興隆棉花廠廠房、興隆電影院等工程都留下老街人的汗水。

那時候老街村不但經濟呈現繁榮的局面,在鄉村文化建設方面,有老街人自己組建的劇團,經常到附近演出;老街雜技、魔術表演在八十年帶初期的物資交流大會上嶄露頭角,還有民間組發的大調曲子娛樂等等。

「興隆鄉村系列」社旗縣興隆鎮老街村

八十年代初期,誰家有臺黑白電視機就是這麼吸引人

九十年代初期,打工潮興起,老街人仍走在時代前列,七組的崔道海早走出去的到鄭州飲食業務工,憑著個人的能力和勤勞,一路做到廚師長,負責大酒店的整個後廚的管理,在崔道海的引領下,一批年輕人如楊文坡、郭曉、餘國民等人走出家門,到大城市尋找機遇,在他們的師徒相傳的帶動下,老街的許多年輕人成為大廚師,老街廚師在各地的社旗老鄉會中名聲響噹噹。其中成功的老街廚師中一些人成為了老闆,承包飯店或者返鄉創業,如今成為老街致富的帶頭人,也使得後繼的90後、00後小夥子們有了出路,據粗略統計,目前老街人在外邊做廚師行業的有三十多人。


「興隆鄉村系列」社旗縣興隆鎮老街村

老街廚師在北京、鄭州、廣州、武漢等城市的大酒店,都有他們的身影。

村莊現狀

隨著鎮區街道的開發,街道和社太公路兩旁的房屋不斷增值,老街村民新建房屋公路旁建房,有的村民到鎮區生活,有的條件好些的,為了子女的教育著想,在縣城或南陽購置房產,成為城裡人!村莊平日裡沒有過去那麼熱鬧。但是人往高處走,這也是中國城鎮化的發展的必然過程。

「興隆鄉村系列」社旗縣興隆鎮老街村

公路旁整齊的村民新居。家裡的天真藍吶!

「興隆鄉村系列」社旗縣興隆鎮老街村

只有在春節,在外邊的年輕人才能聚在一起,村莊又恢復了活力

憑藉著勤勞和智慧,在外務工的成功者實現創業,在城市裡買房定居。如有開辦服裝加工廠、裝修公司、汽修廠、搬家公司、物流公司等等。無論身在何處,在外的老街人都時刻關注著魂牽夢繞的家鄉,村裡有咱的父母親人,還有從小一起長大的夥伴兒,田地下長眠著咱的祖輩,家鄉永遠是每一位在外遊子的根兒。

村子裡的年輕人平時多在外邊打工,老街外出打工者,除了做廚師之外,再就是司機較多,考取駕照,有在城裡開貨車的,有開客車的,也有的開出租車,擁有一門掙錢的手藝,是農村人在城市生活的資本。在北京市、深圳市、廣州市都有咱老街人的身影。

「興隆鄉村系列」社旗縣興隆鎮老街村

在寧波港口,有老街人賀虎成等人忙碌的身影

這些年來,那些在老家發展的老街人,也把生意做得風生水起,湧現了好幾個如今的佼佼者。

如喬林曉夫婦憑藉多年來家裡煤炭銷售的積累,搞起了熟悉的物流業,投資幾百萬在社旗創辦了社旗縣大喬貨運有限公司;

「興隆鄉村系列」社旗縣興隆鎮老街村

社旗物流園裡的老街喬家開辦的社旗大喬貨運公司

廚師出身的郭曉回到家鄉開的小香廚飯店,這兩年又在米起營村西邊開辦了郭曉夜市;

「興隆鄉村系列」社旗縣興隆鎮老街村

郭曉夜市成為夏季人們到河邊休閒聚會的首選場所,趙增的羊肉燒烤生意火爆!

賀明生在村北公路旁開設了:“美食閣”飯店,村裡人常在這裡舉辦各種酒席宴會;

「興隆鄉村系列」社旗縣興隆鎮老街村

美食閣

本村張性忠聯合本家弟兄創辦的農業合作社,流轉土地上百畝,購置了許多大型的農機設備,科學種田,成為本村的種植大戶,今年開始嘗試種植中藥材,建成了菊花產業扶貧基地,吸納貧困戶參與種植與勞務;

「興隆鄉村系列」社旗縣興隆鎮老街村

老街張性忠流轉的土地種植的中藥菊花

七組村民張本聚的妻子利用孃家親戚開辦絹花工藝品公司的優勢,接來單子找附近的村民代工組裝絹花,組裝一枝花,技術要求不高,簡單易學,工資幾毛錢,一個月下來能掙一千多元。錢雖不多,但關鍵是不耽誤照顧老人,也不耽誤送孩子上學,適合家庭婦女幹,帶動附近不少家庭增加了收入。

「興隆鄉村系列」社旗縣興隆鎮老街村

各種美麗的絹花

總結起來,老街人有著幾種共同的優良傳統:第一個就是老街人注重下一代的教育問題,多年來,老街村走出了許多大學生,贏得了不少附近的鄉親們的羨慕與讚揚。80年代初,老街的三位大學生,向運生、金耀峰、李金嶺成為村裡學生的楷模。為培養孩子考學,許多家庭不遺餘力,全力支持供應,他們相信只有通過上學才是農村孩子的好出路。付出總有回報,多年以來老街大學生層出不窮,畢業後分布在祖國各地,從事的工作有教師、醫生、工程師、企業高管、公務員等等各行各業。

第二是老街人講究誠信與孝道。在老街人歷來重視關公文化,老村建有關帝廟,現在老街村子南邊本村人在張付珍、張性才等人的倡導下又集資蓋起來新的關帝廟。“仁、義、禮、智、信”得到村裡人的廣泛認同,那些講誠信、講義氣、懂禮節、尊老愛幼的村民會得到村裡人良好的口碑。

「興隆鄉村系列」社旗縣興隆鎮老街村

村南邊的關帝聖廟,每逢初一十五,來這裡上香的人很多。

「興隆鄉村系列」社旗縣興隆鎮老街村

南陽廣播集團對口扶貧呂樓村,送戲下鄉。看到熟悉的鄉親們,他們多數人已經滿頭白髮了!曾經偉岸的身子已經

「興隆鄉村系列」社旗縣興隆鎮老街村

公路旁的代銷點門口,是村民休閒的好去處,這裡是村子的信息傳播中心

村莊名人

中國人民解放軍張全亮、趙蘭章二位烈士為老街人。

本村吳蘭章和趙華國是參加過越南老山前線的解放軍戰士,真正為國家上過戰場的新中國最可愛的人。

他們兩位是老街眾多大學生中的傑出代表。

展望未來

由於長期以來我們社旗縣經濟基礎薄弱,至今沒有通鐵路和高速公路,與其他地方相比,我們縣仍屬於國家級貧困縣,老街村也同樣存在基礎設施薄弱,經濟發展緩慢等問題,至今仍有一大部分村民沒有脫貧。

「興隆鄉村系列」社旗縣興隆鎮老街村

村中隨處可見的老房子;新鋪成的水泥道路。

隨著國家加大對貧困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努力增加農民收入,改善、提高農民生活質量和水平,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程,2017年,老街村被列為興隆鎮唯一的“整體推進項目”文明示範村。

今後村裡將挖的汙水管道,統一流入汙水處理廠,實現汙水與生活垃圾的集中處理,徹底解決農村髒亂差的問題,將明顯改善了老街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一個嶄新的老街村正在華麗轉身!

「興隆鄉村系列」社旗縣興隆鎮老街村

村北新建的呂樓村部和衛生所,村後起的小型體育場,健身設施一應俱全。

在積極發展經濟的同時,老街人也注重精神需求,村子裡成立了腰鼓隊、廣場舞蹈隊、舞獅隊。

「興隆鄉村系列」社旗縣興隆鎮老街村

老街文藝表演隊,經常在春節等節日自娛自樂。

「興隆鄉村系列」社旗縣興隆鎮老街村

老街的年輕人在練習舞獅子

「興隆鄉村系列」社旗縣興隆鎮老街村

新建的呂樓村委會在村後邊;搭建的戲臺,今後將成為村民娛樂的好地方。

興隆鎮整村推進扶貧項目的實施,給老街帶來新機遇,老街作為興隆鎮的起源村莊,也希望更多人關心興隆古鎮的歷史,進一步挖掘興隆古鎮的歷史文化,積極保護好相關的文物,如把埋沒在河床的關帝廟石碑挖出來,能給後人留些紀念。


每一次回到家裡看到村裡的變化,總是很欣喜。希望老街變得更美麗,希望政府的扶貧政策確實落到實處,讓父老鄉村越來越富裕。

祝福老街的鄉親們幸福安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