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霧瀰漫」?當前金融貨幣體系的關注點

毒霧瀰漫”?當前金融貨幣體系的關注點

一帶一路在金融層面的問題毋庸置疑是備受關注的!

那麼,假如極端推演這個過程中的其中1個因素,會產生怎樣令人“咋舌”的結果?

現在假如我國有3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央行動用其中的5000億美元給國開行,國開行對一帶一路的國家進行貸款,用於支持一帶一路建設。

這個時候,我國的3萬億美元儲備是不會變化的,還在央行的賬戶上掛著,為什麼?因為這個外匯儲備不是國開行用人民幣兌換的,不會導致人民幣基礎貨幣和外匯儲備在央行內變化。

這個時候,一帶一路國家5000億美元的資金,必然用於投資,很顯然,我國各大巨無霸公司肯定中標,也就是說,這些資金,都會以出口創匯的方式,流回中國。這5000億可以通過商行跟央行結匯,從而導致我國外匯儲備變成3.5萬億美元,同時我國外匯佔款(基礎貨幣)供應增加。

這是金融層面很可能會令人忽視的一個因素。也就是說,通過我國央行的對外美元貸款,可以令美元貨幣供應在我國央行內派生。

換個邏輯,我們可以把美聯儲當成美元的央行,而其他各國的央行(儲備了美元的央行),通過央行對外貸款,是可以令美元在全球範圍內派生。

最近10年,美國採用直接融資模式來滿足社會提供融資需求,美元貨幣供應很少在其本土上派生,但卻可以通過全球央行,在世界範圍內派生。就像我國人民幣通過商行的對外貸款,可以令人民幣產生派生現象的道理和邏輯完全一樣。

需要注意的是,想要繼續深入窺探美元的全球結算和清算體系背後隱藏的秘密,則相對困難,這裡不多做解釋。

毒霧瀰漫”?當前金融貨幣體系的關注點

有網友舉個實例,中鐵印尼雅加達—萬隆高鐵的鋼鐵投標項目中,一帶一路項目的回款方式並不單一,有的是易貨貿易,有的是獲取一定時間經營權等等。

這實際上還是要關注貿易量的規模,要區分普遍和特殊現象。判斷這種易貨貿易是否是普遍現象。貿易的本質是互通有無,但支付方式有很多種,易物貿易可以算其中一種,但是國際上的貿易,很大部分都是以美元為結算貨幣。

在這個舉例中,並沒有考慮貸款的回款問題,也就是投資的獲利問題(一定時間的經營權並不是重點關注的),這裡重點關注的是一帶一路建設工程項目交易的支付問題。

假如一個企業,自掏腰包對國外投資建設一條高鐵,然後經營30年權限,這樣,企業會很被動的。因為企業的資產負債表中,會喪失自己的資金流動性而獲取債權為資產,其實是非常被動的。

當然,如果不牽涉到央行對外美元貸款的問題,全是國內企業的投資行為,只不過是對外投資,那麼就不包括在之前分析的這個問題裡面。

也就是說只要是央行通過如國開行之類的政策性銀行的對外貸款,就在重點的關注視野內,因此央行的對一帶一路項目的對外貸款規模,就是一個需要重點關注的因素。

我們需要十分關注貨幣的派生現象。因為這個貨幣派生現象,是在部分準備金制度形成之初,也是沒有預料到的。而且可以通過各種不同的分析方式,不同邏輯來論證,這個部分準備金制度是有嚴重的法理缺陷和漏洞的。

即使時至今日,瑞典仍在公投決定是否在其國內令這個制度失效,但是公投並沒有通過。

毒霧瀰漫”?當前金融貨幣體系的關注點

下面舉個很簡單的例子,來說明這個部分準備金制度是如何不合法理原則的。

假如我有一個工具如鋤頭之類的農具,可以借給你使用,我們都知道,所有權歸我,使用權暫時歸你,使用完後,鋤頭再還給我就是了。

但是,部分準備金制度下的銀行信貸,就不是這樣了。

假如我有100萬現金貨幣存入銀行,很顯然貨幣的所有權歸我,暫時不考慮使用權。現在銀行把100萬貸款給你,很顯然是把這100萬貨幣的使用權給你,但是你再通過經濟交易活動支付轉移給其他人如A,A則獲得貨幣後繼續存入這家銀行,很顯然A也同時合法地擁有對這100萬現金貨幣的所有權和使用權。

這裡,我們就可以發現,這100萬現金貨幣(基礎貨幣),我對其擁有所有權,同時A對其也擁有所有權。產生了多重所有權現象,而且都是合法的,這在法律上無法處理這樣的現象。

以上最關鍵的是,貨幣通過信貸之後的經濟交易活動,通過支付轉移後令經濟交易的賣方合法地獲得了貨幣的所有權和使用支配權,令國家最核心的基礎貨幣,具有了多重所有權方面的難以化解的法理問題。

這也是新宏觀主義反覆推敲的重要關注點。(也就是我們常說的M2無法同時全部提現為基礎貨幣,或者銀行的超額準備金無法應付超過準備金規模的存款提現問題)。這更是德索托所說的“事實上,以部分準備金方式運作的所有銀行都是天生沒有償付能力的。”這一問題的根源。所以,央行才不得不頻繁降準,用法定準備金補充超額準備金,或者通過MLF等方式釋放基礎貨幣,補充商行的超額準備金,也就是補充商行的流動性。

其實,這一切的金融貨幣現象都是部分準備金制度的缺陷導致的。這個制度一出現,就一直存在這個方面的問題,只不過是程度的輕重區別而已。

毒霧瀰漫”?當前金融貨幣體系的關注點

一個生命體中一種毒藥還好解毒。但是我們的經濟體中是部分準備金制度,消費信貸,電子貨幣3種“毒藥”同時結合在一起產生了劇毒,但是我國央行不但不開始解毒,而且目前正加入第4種“劇毒”——MLF等對存款性公司債權,這種在金融貨幣體系內槓桿,與次貸無異,目前這種對存款性公式債權規模近10萬億規模了,約佔我國基礎貨幣的3分之1。

目前正是我國的金融貨幣體系中“毒霧瀰漫”之時!如何才能有效提高我國金融貨幣體系的健康指數?請拭目以待密切關注我國央行的舉措!未來央行將繼續頻繁降準,恐怕是不得不為之的應對方式了。或者繼續增量續作MLF,也在期待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