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機構「擁抱」區塊鏈 機遇與挑戰並存

6月28日,第十二屆上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洽談會暨論壇(下稱“金洽會”)正式開幕。

首設區塊鏈主題

如果說區塊鏈1.0階段是以比特幣為核心的“貨幣時代”,2.0階段是智能合約的開發和應用,那麼3.0階段將是為實體經濟服務的新時代。對於區塊鏈而言,其真正能體現價值的發展方向應當是為實體經濟服務以及規模化應用。

在展會現場,北京天德科技有限公司相關人員談及了該企業開發的天德區塊鏈。據介紹,天德區塊鏈是支持高頻交易的自主區塊鏈,擁有全球首創的(TBC-ABC)併發技術、大數據區塊鏈Dataledger等核心技術,天德區塊鏈基礎平臺產品對外提供區塊鏈應用開發接口。

相鄰的另一個展臺的“主人”是AlphaCat,它是一個基於區塊鏈、大數據工具的生態,同時也是一個提供各種AI交易機器人為用戶提供投顧服務的平臺。簡單概括,AlphaCat就是一個結合區塊鏈技術與AI智能程序的量化投資平臺。

據AlphaCat平臺方介紹,AlphaCat計劃通過AI、大數據工具提供完整的市場,進一步升級和革新金融科技行業。他們將為所有水平的投資者提供決策依據,也為大型金融機構提供一個全面的開發平臺,這些平臺可以充分利用這些強大的工具和數據集,打造未來的新一代服務。

北京眾享比特科技有限公司的展臺上,擺滿了各類“成果”資料:他們將分佈式、區塊鏈技術與行業應用深度結合,研發出區塊鏈清分管理平臺、信用證管理平臺、保函管理平臺等,以科技創新推動金融服務變革,提升金融服務效率,降低金融服務成本。

金融領域實際應用尚早

“10年前,誰也無法預料到互聯網與移動互聯網對今天的影響。同樣,10年後區塊鏈對我們生活的改變也一定將遠超此刻的預想。”眾鼎集團董事長張哲仁在上述區塊鏈論壇上致辭時表示,我國對區塊鏈的普遍關注開始於2015年,2017年區塊鏈開始與不同領域廣泛結合。

公開資料顯示,在金融科技崛起的時代,作為金融市場最重要主體之一的銀行早已紛紛開始佈局區塊鏈技術。

招行是國內最早加入R3區塊鏈聯盟,推進區塊鏈金融應用的金融機構,也是國內首個將區塊鏈用於現金管理、直接跨境結算和統一賬戶管理的銀行。招行近期實現了將區塊鏈技術應用於全球現金管理領域的跨境直聯清算、全球賬戶統一視圖以及跨境資金歸集這三大場景。

工商銀行則在近日宣佈研發了一項鑑定數字證明和儲存數據的可分享區塊鏈項目,可以驗證數字證明並將數據存儲在可共享的區塊鏈中,並且避免用戶將統一文檔重複提交到多個實體。此項專利是工商銀行向國家知識產權局提交的第一個與區塊鏈相關的專利申請,旨在解決出示各種證明證書的問題――比如結婚證、出生證以及文憑等。

而早在去年3月28日,民生銀行單證中心揭牌儀式在該行總行舉行。民生銀行負責人表示,該行單證中心將不斷創新,在區塊鏈和電子交單等前沿領域深入探索,力求為客戶提供更高科技含量的單證服務。

此外,也有的銀行選擇與“小夥伴”合作。5月22日,上海銀行與建設銀行簽署了區塊鏈合作協議,並開立中國首單基於區塊鏈技術的國內信用證。當天,上海銀行還與江蘇潤和軟件股份有限公司簽署了區塊鏈戰略合作協議,同時雙方共同打造的上銀潤和“區塊鏈平臺”正式揭幕。

去年9月,建設銀行還與IBM合作,在中國香港開發和推出一個“區塊鏈銀行保險平臺”,為其零售和商業銀行業務提供服務。同年11月,建行完成首筆區塊鏈福費廷交易,金額近1億元,成為國內首家將區塊鏈技術應用於國際保理業務的銀行。

除了傳統金融機構紛紛探索“區塊鏈+”的新模式之外,更多新型的科技型企業正在不斷地湧入這一領域,挖掘區塊鏈未來發展的各種可能性。

那麼,區塊鏈在金融系統應用的可行性到底如何呢?

以區塊鏈在銀行系統的應用為例,天德科技首席科學家蔡維德表示,在區塊鏈應用的問題上,相應的合規性很重要。但從現有的區塊鏈技術成熟度來看,區塊鏈在金融領域的應用還存在很多問題,離實際使用還有差距。

“對‘區塊鏈無用論’最大的支持不是速度,而是PFMI(金融市場基礎設施原則)。”蔡維德說,要有信息備份、完善的容錯機制和完整的信息,才能滿足政府法規。區塊鏈要真正用在金融系統中,上述這些都必須解決,而現在大部分都沒有解決。

本文源自人民網-國際金融報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