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專題」詩詞賞析

Tomb-Sweeping Day

「清明专题」诗词赏析

04.05

「清明专题」诗词赏析

清明節

左河水

柳垂阡陌雨沉沉,千里子孫趕上墳。

處處青山煙霧起,焚香祭拜悼先人。

「清明专题」诗词赏析「清明专题」诗词赏析
「清明专题」诗词赏析

1

創作背景

在2007年的清明節,詩人從南昌回到星子縣家鄉祭祖掃墓,一路上雖然春意濃濃,春桃飛花,碧柳成行,但卻霧濛濛,雨綿綿。當汽車開進村莊時,眼前的一幕讓他大吃一驚,一個平時寂靜的小村,突然熱鬧非凡,順著喧聲望去,房前屋後停著許多不同的小汽車,有些還是掛著廣東、上海等沿海城市的牌照。一問,原來是村裡去外地工作及在沿海城市打工的成功人員也紛紛從千里之遙回村祭祖掃墓。中華民族清明節祭祖掃墓的習俗有二千多年的歷史,唯有20世紀60-70年代一度認為是封建迷信而有所制約,到90年代又開始復興了。進入21世紀的2008年,清明節正式成為中國法定的節假日,放假一天。

此次詩人與家人一同上山掃墓,雖然泥濘路滑,但寂靜之山在清明日陡然人潮如湧。遠望各村、各家族的祖墳山,每一煙霧瀰漫之處,可見人們在莊重而靜靜地對已逝去的先人焚香祭拜。又見此情此景,使左河水想起了幾年前曾經在家鄉寫過的一首七言絕句《鄉村清明日》:

“ 年歡未盡又清明,雨燕聲咽柳失魂。寂靜青山人陡湧,冥錢紙燭祭先陵”

詩人這次回鄉掃墓又有了新的見聞和感觸,在從山上下來的路上,他心裡又在琢磨和推敲一首新詩(本詩),並先後在《江西詩詞》和《詩潮》發表。

2

作品解析

“柳垂阡陌雨沉沉”。 第一句開頭 ,寫鄉村山野田間南北交錯的小路綠柳垂絮,陰雨沉沉,泥濘路滑的天氣地況景象。在我國的南方每逢清明節確實雨多晴少,與杜牧描寫的唐代的清明節天氣沒有改變。當代詩人對這一天的“柳”與“雨”有意分別選用“垂”和“沉沉”進行形象的描述,既符合當時切實的物象形態,又巧妙地渲染了一種清明節的沉悶環境與人們的複雜心情。

“千里子孫趕上墳”。詩中的子孫是指廣大參加祭祖掃墓的人,因為他們都是其先人的子孫;上墳即掃墓。我們都明白參加掃墓的人主要是留在鄉村的人,詩人卻具體點名“千里子孫”則是有意突出四面八方千里之外的人們,通過利用現代交通運輸手段及便利條件,現在也能夠參加一年一度的祭祖掃墓活動,以表達21世紀清明節的時代特徵。此句的一個“趕”字,更顯示了時間的急促性與遠道奔波的緊張感。

“處處青山煙霧起”。這是第二聯的始句,是“轉”句。一首僅28字的七言絕句,在這裡若想不僅表達一個整體的形象,又要展示一個具體的個性形象是有困難的。因此,詩人截取了一個整體性的具象,即處處青山的同類事。詩中的青山當然指墳山、墓園之地。古人有“青山處處埋忠骨”的詩句。

煙霧,一般泛指煙、氣、雲、霧等,而此處有兩層意思:一是,雲雨天氣形成的自然雲霧;二是,指民間祭祖掃墓焚燒“香燭、紙物”產生的煙霧。當然,這種習俗不僅不環保,也有安全風險,但是,若要在民間完全杜絕這一傳統習俗還有一個時間問題。

“焚香祭拜悼先人”。焚香為燒香,祭拜指向逝者(先人)叩首,或者兩手拿著焚香抱掌向前,身子躬彎對逝者(如祖先,已逝世的父母)作揖。另外,按民間一二千年的傳統習俗,掃墓者有的還供奉飯菜、魚肉,燃燒冥幣草紙,表達方式雖各有千秋,但總體大致相同。

「清明专题」诗词赏析

陽光司法Sunshine judicial

賓縣法院為您推送最新司法信息

長按二維碼關注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