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专题」诗词赏析

Tomb-Sweeping Day

「清明专题」诗词赏析

04.05

「清明专题」诗词赏析

清明节

左河水

柳垂阡陌雨沉沉,千里子孙赶上坟。

处处青山烟雾起,焚香祭拜悼先人。

「清明专题」诗词赏析「清明专题」诗词赏析
「清明专题」诗词赏析

1

创作背景

在2007年的清明节,诗人从南昌回到星子县家乡祭祖扫墓,一路上虽然春意浓浓,春桃飞花,碧柳成行,但却雾蒙蒙,雨绵绵。当汽车开进村庄时,眼前的一幕让他大吃一惊,一个平时寂静的小村,突然热闹非凡,顺着喧声望去,房前屋后停着许多不同的小汽车,有些还是挂着广东、上海等沿海城市的牌照。一问,原来是村里去外地工作及在沿海城市打工的成功人员也纷纷从千里之遥回村祭祖扫墓。中华民族清明节祭祖扫墓的习俗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唯有20世纪60-70年代一度认为是封建迷信而有所制约,到90年代又开始复兴了。进入21世纪的2008年,清明节正式成为中国法定的节假日,放假一天。

此次诗人与家人一同上山扫墓,虽然泥泞路滑,但寂静之山在清明日陡然人潮如涌。远望各村、各家族的祖坟山,每一烟雾弥漫之处,可见人们在庄重而静静地对已逝去的先人焚香祭拜。又见此情此景,使左河水想起了几年前曾经在家乡写过的一首七言绝句《乡村清明日》:

“ 年欢未尽又清明,雨燕声咽柳失魂。寂静青山人陡涌,冥钱纸烛祭先陵”

诗人这次回乡扫墓又有了新的见闻和感触,在从山上下来的路上,他心里又在琢磨和推敲一首新诗(本诗),并先后在《江西诗词》和《诗潮》发表。

2

作品解析

“柳垂阡陌雨沉沉”。 第一句开头 ,写乡村山野田间南北交错的小路绿柳垂絮,阴雨沉沉,泥泞路滑的天气地况景象。在我国的南方每逢清明节确实雨多晴少,与杜牧描写的唐代的清明节天气没有改变。当代诗人对这一天的“柳”与“雨”有意分别选用“垂”和“沉沉”进行形象的描述,既符合当时切实的物象形态,又巧妙地渲染了一种清明节的沉闷环境与人们的复杂心情。

“千里子孙赶上坟”。诗中的子孙是指广大参加祭祖扫墓的人,因为他们都是其先人的子孙;上坟即扫墓。我们都明白参加扫墓的人主要是留在乡村的人,诗人却具体点名“千里子孙”则是有意突出四面八方千里之外的人们,通过利用现代交通运输手段及便利条件,现在也能够参加一年一度的祭祖扫墓活动,以表达21世纪清明节的时代特征。此句的一个“赶”字,更显示了时间的急促性与远道奔波的紧张感。

“处处青山烟雾起”。这是第二联的始句,是“转”句。一首仅28字的七言绝句,在这里若想不仅表达一个整体的形象,又要展示一个具体的个性形象是有困难的。因此,诗人截取了一个整体性的具象,即处处青山的同类事。诗中的青山当然指坟山、墓园之地。古人有“青山处处埋忠骨”的诗句。

烟雾,一般泛指烟、气、云、雾等,而此处有两层意思:一是,云雨天气形成的自然云雾;二是,指民间祭祖扫墓焚烧“香烛、纸物”产生的烟雾。当然,这种习俗不仅不环保,也有安全风险,但是,若要在民间完全杜绝这一传统习俗还有一个时间问题。

“焚香祭拜悼先人”。焚香为烧香,祭拜指向逝者(先人)叩首,或者两手拿着焚香抱掌向前,身子躬弯对逝者(如祖先,已逝世的父母)作揖。另外,按民间一二千年的传统习俗,扫墓者有的还供奉饭菜、鱼肉,燃烧冥币草纸,表达方式虽各有千秋,但总体大致相同。

「清明专题」诗词赏析

阳光司法Sunshine judicial

宾县法院为您推送最新司法信息

长按二维码关注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