骄傲!放弃国外优厚待遇,交大85后博士毅然回国的原因“很简单”

近代以来,莘莘学子为求新知于世界,许多人选择外出求学,将生活交给时光,在外辛苦学习钻研多年,很多怀揣着依靠科学发展国家的有志之士,在学成之时,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回到祖国的怀抱,以己之长报效国家。

在西安交通大学任职的教师教学工作人员中,就有很多这样学成归国的人才,靳国瑞就是其中一员。日前,西安交通大学第四届“十大学术新人”奖评选结果揭晓。2015年起在西安交大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靳国瑞就是获奖者之一。现在的靳国瑞已经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获得斐然的成绩。

骄傲!放弃国外优厚待遇,交大85后博士毅然回国的原因“很简单”

困难阻碍前进步伐,逐个击破始终坚守

靳国瑞本科毕业之后并没有选择就业,2009年只身前往新加坡继续深造。师从英国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新加坡工程院院士西拉姆(Seeram Ramakrishna)教授,从事纳米生物复合材料、静电纺丝纳米纤维的加工和表面功能化的研究。

在外攻读博士学位期间靳国瑞面临了不少问题,首先是语言方面的不适应,专业词汇又多又繁杂,加之导师是个印度裔新加坡人,英语有一些口音,交流难度增加不少。为此,靳国瑞每天记录专业词汇,主动和老师及组里的同学们沟通,并逐渐适应了团队的节奏。

其次,在科研方面刚起步阶段进展很慢,导致有些任务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靳国瑞说,“心里自然是挺着急的,但告诉自己无论如何也要坚持下去。静下心来分析原因,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一遍遍尝试,不断优化方案,最终取得了可喜成果。”

骄傲!放弃国外优厚待遇,交大85后博士毅然回国的原因“很简单”

靳国瑞在新加坡做了4年的静电纺丝,刚回国的时候按照原有的参数去做却没有得到想要的纳米纤维结构,制备的薄膜也变得十分易碎。这一度让他十分沮丧,甚至还曾怀疑国外4年的学习为什么回国之后就好像突然归零了。面对这个问题,靳国瑞仔细分析原因,最终发现了湿度对实验材料的影响。最终通过调整参数,增加纺丝环境下的湿度,最终得到了形貌较好的纳米纤维支架。

这一路上都是重重阻碍,但是靳国瑞始终坚持不懈,始终坚守,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获得了一定成绩。

放弃国外优厚待遇,只为科研报国初心

靳国瑞在新加坡潜心求学的4年中,全面系统地了解了材料学、细胞生物学、组织工程学等各方面知识,靳国瑞顺利地完成了求学期间的科研任务,2013年获新加坡国立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博士学位。因博士期间成绩优异,同年受聘于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Star)材料研究与工程所,在新加坡工程院院士刘斌教授团队中从事博士后研究。

刘教授的研究领域为有机电子与纳米技术,具体包括基于水溶性共轭高分子化学与生物传感器材料的设计、合成与性能研究,以及分子影像探针制备。靳国瑞在刘教授的指导下,针对移植后的干细胞“不见了”的问题,设计并制备了具有高稳定性的纳米荧光探针标记干细胞。

每当问及,现在已在西安交通大学任教的靳国瑞为什么会选择回国时,靳国瑞直言,“只是凭着一份科研为国的初心,虽然在新加坡科技研究局的工作和生活状态很好,但内心一直希望回到国内开展科学研究。近年来,国家对生物医学工程方面的人才和成果越来越重视,而且我希望在自己最具创造力的时期多为祖国做些贡献。”

搞学术不能死板,身为老师要与学生同乐

靳国瑞以“科研工作者”“授课教师”和“班主任”三重身份生活在西安交通大学,他坦言,相对于教学这一项全新的工作,科研对他来说更得心应手。但是,靳国瑞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他经常要求同学们主动学习高水平文献,并把学生聚到一起进行文献分享。

他常说,“分享的文献,首先要理解文章的创新点是什么,随后要做到可以用自己的话去描述文章中每幅图想要表达的意图是什么,最后要总结一下这篇文献有哪些地方是可以借鉴的,又存在哪些不足,有哪些可能的改进措施。”在他为学生们攒起的文献分享“局”中,为了营造轻松的学术气氛,他常常把零食和水果摆上研讨桌,希望学生们可以在轻松的环境下吸取学术营养。

“搞学术不能死板,而是要想办法充分激发学生们的思考能力。在国外,我们会主动活跃气氛,这的确值得借鉴。”靳国瑞说。

骄傲!放弃国外优厚待遇,交大85后博士毅然回国的原因“很简单”

靳国瑞的学生评价他说,“生活中有爱心、工作中有耐心、事业上有恒心”。正如学生评价的一般,靳国瑞在科研事业里拥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在工作中一直对自己对学生严格要求,在生活中热心帮助每一位学生。他是凭借科研为国的初心,学成归国,扎根在祖国西部,奉献自己的青年人才,他是靳国瑞。

新闻小贴士:

靳国瑞,1986年生,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4年在新加坡国立大学获得工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分子影像探针、再生医学、纳米医药等交叉学科。2015年9月进入西安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入职以来主讲生物材料、功能生物材料、纳米生物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等课程,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新教师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陕西省博士后基金等6项科研项目。现已在Chemical Reviews(IF:47.928)、Chemical Society Reviews(IF:38.618)、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IF: 12.124)、Trends in Biotechnology 2016 (IF: 11.9)、Biomaterials、Nanoscale、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Acta Biomaterilia、Chemical Communications、Drug Discovery Today、European Journal of Pharmaceutics and Biopharmaceutics、Polymer Chemistry等国内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5篇,其中第一/通讯作者论文17篇,SCI单篇最高影响因子为47.928,已在针对干细胞促进组织再生机理和癌症诊疗等临床问题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具有转化潜力的科研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