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與炎帝之間的「阪泉之戰」,留給後人的三大疑點是什麼?

黃帝一生之中,參加過多次征戰。

其中,有一場戰爭,叫做

阪泉之戰!

戰爭過程

戰爭的規模頗為壯觀。開戰後,黃帝率領“熊、羆、狼、豹、貙、虎”六部軍隊在阪泉之野與炎帝擺開戰場,六部軍隊各持自己的崇拜物為標誌的大旗,黃帝作為六部統帥也持一面類似“大纛”之旗,列開了陣勢。

首先,炎帝在黃帝沒有防範的情況下,先發制人,以火圍攻,使得軒轅城外經常濃煙滾滾,遮天蔽日,應龍用水熄滅火焰,黃帝帥兵將炎帝趕回阪泉之谷,囑手下士兵只和炎帝鬥智鬥勇,不傷其性命。在阪泉河谷中,豎起七面大旗,擺開了星斗七旗戰法。

黃帝與炎帝之間的“阪泉之戰”,留給後人的三大疑點是什麼?

阪泉之戰

炎帝火戰失利後,面對星斗七旗戰法,無計可使,一敗塗地,躲回營內不敢挑釁。

黃帝仰慕炎帝的醫藥和農耕技術,決心與他攜手創建文明國家。他在炎帝營外擺陣練兵,千變萬化的陣法層出不窮,星斗七旗陣,讓炎帝的士兵看的眼花繚亂,在長達三年多的操練中,使各部的戰鬥力逐漸增強,而炎帝利用崖頭作屏障,只能觀望陣勢。

然而,黃帝在這三年多的時間內,一邊以星斗七旗戰法練兵做掩護,一邊派人兵日夜掘進,早將洞穴挖到炎帝營的後方。忽一日,黃帝兵將突然竄出,偷襲了炎帝陣營,擊潰了炎帝部族聯盟。

黃帝與炎帝之間的“阪泉之戰”,留給後人的三大疑點是什麼?

黃帝

黃帝與炎帝之戰,打了三仗,黃帝贏了三次。

炎帝敗得心服口服,甘願稱臣,發誓不再與黃帝抗衡……

戰爭勝負:黃帝取得決定性勝利。

戰爭原因:雙方為爭雄天下,擴大各自勢力範圍。

戰爭結局:由於炎帝與黃帝部落,同屬於華夏集團內部兩個同源共祖的遠緣親屬部落,再加上黃帝對於炎帝部落的友善和寬容,加上炎帝對於黃帝部落的認可,所以,經過這一場戰爭,炎帝(又稱:赤帝)三次戰敗,已經認識到黃帝部落的強大,因而願意將所率聯合體合併於黃帝聯合體部落之中。於是兩大部落聯盟產生難得的部落大融合。於是,阪泉之戰對於開啟中華文明史、實現中華民族第一次大統一有著重要的積極意義。

黃帝與炎帝之間的“阪泉之戰”,留給後人的三大疑點是什麼?

炎黃二帝畫像

記錄這次戰爭的史籍

(1)阪泉之戰曾見載於春秋時期的史籍中。公元前636年由於內亂,周王出奔於鄭國,次年狐偃建議晉文公“求諸侯,莫如勤王”。(《春秋》《左傳》:僖公……)晉文公“使卜偃卜之,曰:吉,遇黃帝戰於阪泉之兆……”

(2)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復原了阪泉之戰的歷史背景,其記載:“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徵。於是軒轅乃習用干戈,以徵不享,諸侯鹹來賓從……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鹹歸軒轅。”其中也記錄了戰爭過程:“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蓺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軀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史記·五帝本紀》)

(3)《列子·黃帝》曰:“黃帝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帥熊、羆、狼、豹、貙、虎為前驅,雕、鶡、鷹、鳶為旗幟。”

(4)《大戴禮·五帝德》則雲:“(黃帝)與赤帝(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行其志。”

黃帝與炎帝之間的“阪泉之戰”,留給後人的三大疑點是什麼?

古籍

後世對於這場戰爭的評價雖然以積極意義為主流。

但是,由於戰爭久遠,因而留下三大疑點:

第一疑點,戰爭時間

戰爭大致時間,當然是在“五帝時代”前期(大約在前30世紀至2070年)。

可是,戰爭比較具體的時間段,卻有兩種說法。

(1)阪泉之戰在涿鹿之戰之後。

(2)阪泉之戰在涿鹿之戰之前。

說明——

對於此戰時間,有的學者據《史記·五帝本紀》文字順序,認為阪泉之戰在涿鹿之戰的前面。可是,有的學者又根據文字內容及其大量記有涿鹿之戰文獻內容考察,比較傾向於在在涿鹿之戰之後。所以,形成對立的兩種意見。

涿鹿之戰之後,還是之前呢?

第二疑點,戰爭地點

說明——

(1)在河北中部的“直隸保定說”

(2)在河北南部的“鉅鹿說”

(3)在河北西北部的“涿鹿說”

(4)在河北西北部附近的“延慶說”,

(5)在江蘇徐州的“彭城說”。

但是,沒有介紹“山西運城解池說”。

實際上,“山西……說”的出處更權威,因為提出此說的是屬於中國軍事方面的古代戰爭史的研究專著。不知道為什麼未被收入……

古代戰爭史的研究專著,為什麼會提出“山西說”?

第三疑點,戰爭雙方

一般認為,阪泉之戰的戰爭雙方是:

(1)黃帝部落聯合體

(2)炎帝部落聯合體

說明——

有學者據《大戴禮記》、《賈子》、《逸周書》等認為,炎帝與蚩尤實為一人,因而認為阪泉之戰與涿鹿之戰為一役。不過,主流學者根據司馬遷《五帝本紀》,認為是兩次戰役,蚩尤與炎帝不應該是同一人。

那麼,炎帝與蚩尤是同一個人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