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高120周年校庆,一则公告突然爆火!一看开头就懵了

前日,作为徐志摩、郁达夫、丰子恺、金庸的母校,杭州高级中学官微发了一则: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一百二十周年校庆一号公告。

然后,我一定是读了假高中,因为我没看懂。

公告是用文言文写的,共932字,74处注释。以下是正文:

脉寻十纪1,洪基肇自圆通2;风阐3八方,丕构缔乎贡院4。乐菁莪之育5,浙师流馨;谨庠序之教6,杭高韫璞。嘉名虽易,该悉旧章7;懿制犹循,甄综8新法。

擎科学民主之纛9,遵求真创新之途。以人为本,与时俱进10。三宽必致,四自咸依11。秉善良与丰富之怀,蓄理性与高贵之德12。菑畬13乃定,三肄14同九思15偕行;棫朴16将兴,四高同五强是望17。

是以弘文究理,博开桃李之门;饫义餍仁18,尽表松筠之节19。抚春樱20之灼灼,式弦式歌21;对秋桂22之团团,舞勺舞象23。

若我杭高,养正24龙潜25之士,传薪凤起之区。欣培兰畹,力辟杏坛。百谷26来归,实通才之邃薮27;千章争秀28,为院士之摇篮29。

舞雩风暖30,侧帽漫吟31;舍瑟声希32,抠衣专对33,则邵章、鲁迅、许寿裳、经亨颐、李叔同、夏丏尊、何炳松、钱玄同、蒋梦麟、俞子夷、崔东伯之教授34也。

攘臂救亡之世,矢勇无回;投身革命之潮,捐躯不恨,则林白水、陈望道、俞秀松、施存统、叶天底、汪寿华、梁柏台、杨贤江、谢文锦、宣中华之志功也。

翱翔艺圃,耘耔文畦35;秉一代之文枢,营两间之意匠,则刘大白、徐志摩、郁达夫、朱自清、叶圣陶、曹聚仁、柔石、冯雪峰、金庸、木心、刘吉、张抗抗之载道也。

悟根探赜36,理深致于九章37;慧质穷幽,思遥驰乎六合,则姜立夫、邱宗岳、陈建功、陈兼善、钮经义、胡仁宇、吴自良、毛江森、徐匡迪、蒋筑英之科研也。

书堪拄腹38,慧不拾牙39;具展衡石之姿40,克成霖舟之用41,则陈叔通、沈钧儒、马叙伦、蒋伯诚、马文车、谢冠生、王维澄、徐少甫、徐光春、卢展工之为政也。

大吕共黄钟谐响42,清唱绕梁43;丹青与楮墨44争辉,绘事后素45,则沈尹默、张宗祥、潘天寿、丰子恺、郑午昌、倪贻德、吴梦非、何占豪、洪雪飞之艺馨也。

驹光46又百廿春,龙友47以万千数。校今隆庆,情必有归。若我杭高,端童蒙之趣向,植人才之始基48;立心立命49传之,惟精惟一50志之。吾辈师长,德何以养正?必曰一以贯51为躬行,止于至善52;三不朽53为己任,庶乎中庸。吾侪同学,学何以明远?必曰学无西东,格物致知54而已;道有高下,执两用中55乃能。

矧乃56钱江启正,江东启成57,搏浪迎潮,腾蛟起凤58。葆精华之翕赫59,露头角之岐嶷60;于是思蛾术61于当年,看马空于今野62。丹跗63映日,举尊斝64以相酬;青竹逼霄65,何切磋66之可喜。共忆程门67之旧,再论鲁壁之经68;展兴学之宏猷69,商拥江之大计70。嘤其鸣矣71,永承四世72韶华;跂而望之73,再启百年清躅74!

特此公告,敬祈周知。

杭高120周年校庆,一则公告突然爆火!一看开头就懵了

围观者纷纷表示,不仅没看懂,连字都没认全。

还好,老师在下面贴心地给出了关键词解释,足足74条。(见文末)

杭高120周年校庆,一则公告突然爆火!一看开头就懵了

一号公告“出题人”,是杭州高级中学一百二十周年校庆一号公告的执笔者之一高利老师。

高利说,这篇文言文是“集体创作”的成果,除了他主笔外,还有同校老师和热心校友的参与。

从酝酿到写作完成,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初稿他写了四天,到最终定稿经过了多次修改,还请了浙大教授和文学大师进行指导。

这次杭高的公告,文体选用了文言文中的骈体文。骈文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所以翻译起来比一般的文言文要更难一些,“其实现在的最终版本,相比初稿,难度还下降了好几个等级。”

比如,文章倒数第二段的第一句话——矧乃钱江启正,江东启成,搏浪迎潮,腾蛟起凤。“腾蛟起凤”这四个字,本来是想用“龙翔凤起”,因为“贡院见凤起,钱江期龙翔”(分别指杭高的两个校区),是每个杭高人都熟悉的表达。为什么要换呢?大家可以看下注释,原来,“腾蛟起凤”出自《滕王阁序》,“还是想借此增加在校生与语文的亲切感。”高利说。

为什么不用白话文?

高老师说,通常发公告,时间、地点、事件一两句话就完了,如果再想扯扯办校历史、办学理念,用白话文说就很生硬,用更通俗的话说,“很背啊,没人要看的。”

现在就不一样了,所有的办学理念和历史传承,都巧妙得藏在了注释里,用更风雅的方式去传播。

比如,说杭高推行文理并重的教育理,就是“以弘文究理,博开桃李之门;饫义餍仁,尽表松筠之节”;说杭高师生英才辈出,就是“若我杭高,养正龙潜之士,传薪凤起之区”……

高老师说,这和杭高这所学校的历史沿革也是一脉相承的。杭高在明清时期,是浙江的贡院,本来就是考试的地方,所有文人在进京赶考前先要通过地方的考试,换句话说,近600多年的学霸都在这里呆过。它的前身是养正私塾(1899年),这是浙江最早的公办中学,所以,这么做也契合了杭高的文化定位、历史定位和传承定位。

其实,74处注释里,有的出自《论语》,有的出自《诗经》,大多内容都是高中语文课程里涉及的内容。

杭高在读的学生要理解,不难。如果看了注释还读不懂?对不起,你该补课了。

更加兴致勃勃在读在转的,是那些已经毕了业的校友。“有校友跟我说,正拿着两台手机在读,一台里是原文,另一台看注释。”

而与他自己而言,作为执教多年的本校老师,本身对校史是了解的,但通过这次机会,在重新梳理的过程中也有了新的收获。

杭高120周年校庆,一则公告突然爆火!一看开头就懵了

高老师说,这篇古文骈文本意不在为难大家,而是想用一种风雅的形式传播杭高文化,凝聚校友力量。

在他看来, 互联网时代,资讯增多,看起来大家阅读面越来越广,其实不然。

高利提出了一个词,“经典阅读空心化”,就比如《红楼梦》,有的学生读蒋勋看红楼,读白先勇细说红楼梦,然后,他却从来没读过原著。

很多学生觉得学文言文很痛苦,“很多时候,读不懂,不是字词和语法的问题,而是缺乏理解的语境,欠缺相关的古典文学的常识和知识。”

所以,高利说,公告后面跟着的74处注释,就是为了让大家回归原著,回归经典。

“有时候,我也会尝试让学生自己来写文言文,我知道总是进行翻译训练很枯燥的,反过来,自己试着写一些,字词、语法自然就通了。”

最后,高老师还把公告大体翻译了一遍。

标准答案来了——

追溯杭高120周年的文脉历程,1899年,杭州知府林启在直大方伯创建养正书塾,是为杭高最初的源头,开浙江省公立中学之先河。当时杭高的学风校风影响力开始扩展到四面八方。1908年,杭高的另外一个源头“浙江省立两级师范学堂”,在现在的校址——即明清时代的浙江贡院创建,是为浙江省新文化运动中心。杭州的先贤们在育人方面,重视传统道德和文化教育,也吸收外来文化知识,东方西方兼收并蓄与时俱进。

科学、民主、求真、创新为杭高校训。经亨颐校长1910年代提出“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文化精神,并付诸践行。宽厚、宽容、宽广、自觉、自律、自主、自强,是杭高一直以来的教育理念。善良、丰富、理性、高贵,是杭高人核心品质。学习是学生根本,但同时也要学会君子之思,培育四高五强的人才,才是学校育人目标。

杭高推行文理并重的教育理念,广招学子,道德与才能培养并重。学校环境优美,学生的学习状态也都非常好。

杭高有着养正书塾那样潜心学习的学子,学校也海纳百川培育英才,学子隽秀,也让杭高被誉为“院士的摇篮”。

百年杭高,涌现出一代又一代推动近现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卓越人才。邵章、鲁迅、许寿裳、经亨颐、李叔同、夏丏尊、何炳松、钱玄同、蒋梦麟、俞子夷、崔东伯等名家云集,光耀教坛。

杭高师生英才辈出:成为革命志士的有林白水、陈望道、俞秀松、施存统、叶天底、汪寿华、梁柏台、杨贤江、谢文锦等。

成为文化名流的有刘大白、徐志摩、郁达夫、朱自清、叶圣陶、曹聚仁、柔石、冯雪峰、金庸、木心、刘吉、张抗抗等。

成为科技精英的有姜立夫、邱宗岳、陈建功、陈兼善、钮经义、胡仁宇、吴自良、毛江森、徐匡迪、蒋筑英等。

成为政届精英的有陈叔通、沈钧儒、马叙伦、蒋伯诚、马文车、谢冠生、王维澄、徐少甫、徐光春、卢展工等。

成为艺术大师的有沈尹默、张宗祥、潘天寿、丰子恺、郑午昌、倪贻德、吴梦非、何占豪、洪雪飞等。

百余年来杭高六万余位校友分布于海内外。如今校庆将至,大家都心系母校感念归来。“端童蒙之趣向,植人才之始基”是杭高自养正书塾以来办学之宗旨。杭高想做的就是要培养兼济天下的栋梁之材。杭高对师生的要求就是德才兼备学贯中西,追求真理永无止境。

如今杭高从西湖时代迈向了拥江发展的钱塘江时代。希望各位校友能在此一百二十周年校庆之际,一起回到母校,关注母校发展,共叙同学情谊,共商母校发展之大计。由衷的祝福杭高在未来的发展中更加辉煌!

特发此公告,希望大家知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