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級電商平台,京東已經完勝阿里

在傳統企業採購場景當中,我們會發現存在相當多的問題,比如成本高,流程長等等,但如果用技術的手段,是否可以讓企業採購的過程像我們日常電商購物一樣簡單呢?

企業級電商平臺,京東已經完勝阿里

答案,顯然是肯定的。

企業採購的“老大難”如何克服?

傳統企業客戶的採購往往流程複雜。儘管痛點很多,但多年來改進的幅度並不大,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

其一是流程複雜,效率低下。通常企業採購都有合規性和規範性的要求,但是流程複雜,導致採購週期較長,致使整個採購流程效率低下。

其二是難以做到最經濟,成本居高不下。傳統採購模式是通過人力來處理採購活動。因為數據的不對稱,導致流程繁瑣,浪費人力,通常的採購也很難達到最經濟的價格,致使採購成本居高不下。

其三是公開程度有限。由於採購預算的管理、招標的操作涉及企業客戶的敏感信息,採購工作往往不適合對外公開,也在一定程度影響了採購活動的公開。

其四是採購難以與業務流程實時連接,就會造成大庫存,佔用大量流動資金和資源。

所以,越來越多企業希望基於京東建設的採購平臺,接入京東海量商品庫,複用京東各項開放業務,期望以比較少的投入獲得與京東電商平臺完全媲美的採購體驗。

為企業客戶建造一個內部京東

我認為,這相當於自建了一個企業客戶內部的“京東平臺”,首先簡化了採購的流程,讓效率提升到最快;其次完全與京東平臺接軌做到了成本最低;第三電商的流程本身就簡捷、快速,縮短了採購流程,最後京東採購平臺還可以與企業內部系統打通,做到完全基於需求進行採購。

所以,京東輸出了基於零售基礎服務的“智慧採購”解決方案。該解決方案把企業採購平臺與京東電商平臺互聯起來,實現信息流、資金流和物流領域貫通。在滿足企業內部合規流程條件下,該解決方案實現了高效和成本可控的企業電商採購模式。

但新的問題來了,首先,企業客戶希望獲得較好的體驗,但卻不喜歡增加基礎設施,也不希望因此增加內部IT的複雜性;其次,企業客戶的採購流程當中有一個核心的審批環節,如果不能將之集成到採購流程當中,內購商城就沒有存在的意義。

京東是怎麼來解決這兩個核心問題的呢?

在京東電商平臺之上是京東大客戶業務中間件。這是面向企業採購領域(B端)的通用業務層,該業務層屏蔽了不適用於企業採購領域的面向普通消費者(C端)的業務和規則,同時增加了企業採購領域獨有的業務和規則,為京東智採平臺和其他大客戶平臺提供B端通用業務和服務。

而最為核心的是在京東大客戶業務中間件之上,建立了京東智採開放平臺(VIP Open Platform, VOP)。它在京東大客戶業務中間件基礎之上,做了業務聚合和場景優化,提供了一套開放API。

企業級電商平臺,京東已經完勝阿里

圖示:京東電商平臺的企業內購商城解決方案

正是這套開放API輸出了京東商品信息、商品搜索、與配送範圍關聯的可用商品庫存、商品價格、京東訂單系統、京東售後系統、京東財務系統的能力和技術。基於這套開放API,企業可以建設既符合自己內部流程需要、又複用了京東技術能力,使得企業採購領域獲得京東電商平臺般的用戶體驗成為可能,把企業採購軟件的易用性(usability)帶到一個新的里程碑高度,改變了過往的企業採購軟件用戶體驗比較差的認知。

其次,在京東智採開放平臺之上,京東建立了智採平臺適配層,它的目的是為了適配不同企業內購商城間的差異,更好地複用智採平臺的服務而引入的一層。其包括兩個子系統:VOP Adapter – Custom 和VOP Adapter – Message。

企業級電商平臺,京東已經完勝阿里

圖示:基於微服務的VOP Adapter

其中,VOP Adapter層主要解決的是企業內購商城審批工作流與京東訂單和支付及財務系統匹配的問題。換句話說,只有企業的內部審批流程完成後,才能生成京東訂單,允許員工支付和索取發票。每個企業的審批流程不盡相同,而且每個企業被允許採購的商品SKU種類也不盡相同,因此需要為每一個對接的企業內購商城按照上述範式構建一個邏輯上或者物理上獨立的適配層系統。這就解決採購流程中需要審批的痛點。

這三點決定了京東的能力無可複製

實際上,京東涉足企業採購,也是經過了技術的積累和深入的行業梳理,從這幾個細節我們也可以讀出為什麼京東可以做到最懂企業採購。

第一,系統更成熟,穩定性更強。作為組織,企業對軟件的可靠性和可用性要求很高。而京東無論從基礎設施到智採平臺的建設都是一套非常成熟的體系,尤其是企業大都是在從零開始建設內購商城,那麼京東智採開放平臺的穩定性應該成為最被看重的。

第二,歷經高壓考驗,技術能力優秀。企業用戶在電商化的過程中,會遭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問題,所以需要技術能力更出色的運營商。以京東為例,京東智採平臺具有處理流量突然增大的彈性,經受住了多年6.18和雙11大促銷期間流量考驗。因此京東智採平臺的可靠性(reliability)和可用性(availability)都達到了領先的地步,是京東能力和技術在企業採購領域的自然延伸和發展。

同時,京東對很多的技術細節總結出豐富的方法論。例如京東把智採平臺適配層當中的VOP Adapter這兩個子系統設計為兩個微服務,解決了系統重複建設的問題,基於微服務平臺的動態擴展能力(dynamically scale up),可以在流量突然爆發的時候,迅速增加微服務的實例,實時增加微服務的容量,保持系統7X24的可用性。同時還基於反向代理技術實現了系統動態演進和多版本並存,從根本上避免了這個系統遇到單點故障系統缺陷。

第三,採購平臺潛移平滑,無風險。其實在京東正式推出京東智採開放平臺以前,很多企業已經建立了內部採購商城,正是為了幫助這部分商城平滑遷移(smoothly migration)到京東平臺上,降低企業的擁有成本(total cost of ownership),京東才建立了智採平臺適配層。

這個行業當中談技術的企業有很多,但京東對自身的角色定義最為準確,就是作企業採購“基礎設施提供商”進行技術能力輸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