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蓉爲洪七公做的那些菜,有幾個是宋朝人真正能吃到的

黃蓉為洪七公做的那些菜,有幾個是宋朝人真正能吃到的

翻開《射鵰英雄傳》,書中的女子可謂千姿百態,各有特色:穆念慈心地善良,痴心一片;梅超風心腸狠毒,可對師尊忠心耿耿;瑛姑鍾情周伯通,在孤獨中苦苦守候;韓小瑩一代女俠,剛強中帶著無限溫柔;哪怕是在記憶中出現的東邪之妻馮蘅,為了默寫《九陰真經》,累壞身體,在愛女降生後便撒手人寰。不過這萬千女子中,最為光彩照人者還是女主角黃蓉。冰雪聰明,容貌秀麗如她,卻偏偏對笨笨呆呆的郭靖情有獨鍾。

在書中,黃蓉除了精通打狗棒等絕妙武功,擅長奇門遁甲五行八卦,還以區區小女子將丐幫管理得井井有條,令天下鬚眉汗顏。此外,黃蓉在廚藝上也是罕見的高手,巧遇洪七公後,為了讓這位老俠客教郭靖降龍十八掌,可謂拿出了看家本領,一道道珍饈美味將洪老爺子哄得是七顛八倒。我們不妨舉出黃女俠做的幾道名菜,看看在真實的歷史中,身處南宋的七公到底能不能吃到。

一、叫花雞

叫花雞是江蘇常熟地區的傳統名菜,是把加工好的雞用泥土與荷葉包好,隨後架火燒泥巴,泥巴燒熱了雞也就熟了。

書中描寫洪七公見了叫花雞“大喜,夾手奪過,風捲殘雲般吃得乾乾淨淨,一面吃,一面不住讚美:妙極,妙極,連我叫花祖宗,也整不出這般了不起的叫花雞。”

傳說明太祖打江山的時候,又回吃了敗仗,跑了三天三夜。敵人在後面窮追不捨,自己也沒法子吃一口熱飯。人困馬乏、飢腸轆轆之際,看到前面地上有一堆火,火中間架著一灘泥巴,旁邊還蹲著一個叫花子。

太祖朱元璋覺得奇怪,就湊近詢問,結果叫花子一見朱元璋,納頭便拜:“我這烤雞正是獻給大王您的”。朱元璋拿起來一吃,真是肉質鮮嫩,餘香滿口。登基之後,朱元璋還專門給這叫花雞起了個名字叫做“富貴雞”。

叫花雞的起源當然是傳說,但這種泥巴烤雞的技術卻古已有之。

黃蓉為洪七公做的那些菜,有幾個是宋朝人真正能吃到的

遠在兩千多年前的周代宮廷中有“八珍”之說,其中“八珍”中的“炮豚”便與叫花雞的做法相似。根據《周禮》《禮記》的記載,取一隻乳豬,去了內臟,填滿棗子再用草蒹包裹,草蒹上抹一層溼黏土,上火燒烤。黏土幹了以後,剝開泥巴和草蒹,取出乳豬,塗上稻米糊糊,下鍋油炸,之後再用火燉三天三夜而成,食用時用梅醬等調和。

可見,上古先秦時代,今天的許多食材還遠遠沒有傳入中國,但在我們的老祖宗發達的古文明下,對飲食的製作已經相當精細獨到,完全不是樊噲鴻門宴吃生豬肉那麼簡單。

到了一千多年後的大宋,烘烤的技術必然更為成熟,七公想吃到叫花雞並非難事。

二、好逑湯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黃蓉為七公做的另一道名菜便是這好逑湯了。

這道湯由蓮葉、筍尖、櫻桃組成,取蓮葉之清,筍尖之鮮,櫻桃之甜,而且櫻桃核被剜了出來,另外鑲嵌了斑鳩肉。紅、白、綠三色輝映,鮮豔奪目,湯中泛出荷葉的香氣,可說是清淡中透出美味,色澤味道都屬上品。

人類喝湯歷史之悠久,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公元前8000年到7000年之間,近東地區的古人類就已經開始“煮湯”。當時陶器還沒有產生,人們只是簡單在地上挖一個坑,鋪上獸皮,放入水和要煮的食物,再在大坑的附近燃起柴火,把幾塊石頭燒燙了投入坑中,待到水開、食物煮爛,人們就可以取湯而喝了。

喝湯最初雖非中國首創,但華夏對制湯的研究卻獨具特色。

據歷史學家考證,世界上最古老的一本食譜創作於公元前2700年的中國,這本食譜上已經記載有十幾道湯菜,其中被稱為“銀海掛金月”的,正是沿用至今的“鴿蛋湯”。所謂“菜好燒,湯難吊”,正是說湯的製作技藝精湛,決不能一蹴而就。

黃蓉為洪七公做的那些菜,有幾個是宋朝人真正能吃到的

有一種“雙足雙紹湯”被皇宮御廚稱為“金湯”,不僅是說此湯用料精貴,價格高昂,也暗含著此湯製作的成敗甚至關係到廚師們的身家性命。至於黃蓉所制的“好逑湯”,看似用料繁複,但在吊湯史已經有近兩千年的南宋大廚們眼裡,也定能手到擒來。

三、二十四橋明月夜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這道化用詩句的“雅菜”,其實是先把一隻火腿剖開,挖了二十四個圓孔,將豆腐削成二十四個小球分別放入孔內,扎住火腿再蒸,等到蒸熟,火腿的鮮味已全到了豆腐之中,火腿卻棄之不食。這道蒸豆腐看似有些浪費,實際上卻道出了我國豆腐飲食文化的精妙獨到之處。

豆腐的起源毋庸贅言,本是西漢淮南王劉安煉丹之時偶然得之。劉安和八公用豆漿培育丹苗,用後就傾倒在山上,一部分豆漿貯存在坑窪處,因為泥層中含有石膏或鹽鹼,豆漿便凝結成柔軟固體。人們取來煮食, 味道鮮美,因而名之為豆腐。

從西漢到南宋一千多年,而中國古代烹飪技術又以煮、蒸為主,大宋子民想吃個蒸豆腐自然不難。

但真正出了名有豆腐情節的,卻還是我們前文提到的明太祖。太祖當年落魄之時,曾有人給了他一碗珍珠翡翠白玉湯續命,其中的白玉指的就是餿了的豆腐。

朱元璋做了皇帝,依舊勤儉治國,每天早飯只吃一盤青菜一碟豆腐,並告誡子孫將這個傳統延續下去。洪武爺的子孫的確聽話,不僅遵循了傳統,還對豆腐進行了花樣翻新。

明朝萬曆年間,河南按察使王象晉去拜訪周王,除了看到各種奇花異草、飛禽走獸之外,還驚訝地發現王爺飼養的老虎不吃肉,而是每天吃幾斤豆腐。

黃蓉為洪七公做的那些菜,有幾個是宋朝人真正能吃到的

大明的翰林們俸祿微薄,為了讓肚子裡有點油水,每每要央求光祿寺給他們一些吃剩下的御膳。有回一個年輕的翰林去得晚,輪到他只得了一盤豆腐。但這豆腐到了翰林嘴裡一嚼,竟然是鳥的腦髓,可見傳統的表還在,裡子卻早就換完了。不知朱元璋在天有靈,對此作何感想。

四、炸蜈蚣

這道菜乍一聽多少有些讓人汗毛倒豎,說來也並非黃蓉製作(估計黃蓉也不會願意拿毒蟲下菜),而是洪七公在《神鵰俠侶》中親手烹製。書中寫到:“取雄雞一隻,殺死埋於世間第一陰華山處一日一夜。可得百來條七八寸長的大蜈蚣,紅黑相間,花紋斑斕。一鍋雪煮滾熱,蜈蚣燙死了。臨死之時,毒液毒尿盡數吐淨。小刀斬去蜈蚣頭尾,輕捏脫殼兒,肉雪白透明如大蝦,洗滌乾淨,起油鍋炸香,拌上調料即可。”

姑且不談在華山埋一隻雄雞是不是能得到百來條大蜈蚣,也不論蜈蚣油炸到底是不是像大蝦這麼美味,我們單看看古人們是怎麼炸東西吃的。

前文說過,華夏民族早期的烹飪以蒸煮為主,用於做菜的油都是脂(牛羊油)膏(豬油)這樣從動物身上獲取的葷油。早期沒有榨油技術,直到漢朝張騫從西域帶回了胡麻,中國人才開始使用麻油,但也多限於點燈照明。到了一百多年後的三國時期,出現了用麻油煎食物的記載。

植物油在中國真正被廣泛使用始於唐朝的芝麻油,但真正用油炸食品是在北宋中期之後。

宋朝莊季裕《雞肋編》中有一節專記油,詳述宋代各種植物油的提取,河東有大麻油,陝西有杏仁、紅藍花子、蔓菁子油,山東食蒼耳子油。另外,旁昆子油、烏桕子油,婺州、頻州沿海食魚油。

黃蓉為洪七公做的那些菜,有幾個是宋朝人真正能吃到的

我們今天常用的豆油在宋朝似乎還並不流行,而花生油更要等到清朝後才有煉製的記錄。

上面列舉的幾道菜只是對金庸筆下美食的管中窺豹。單說靖蓉初見時兩人吃飯,就有花炊鵪子、炒鴨掌、雞舌羹、鹿肚釀江瑤、鴛鴦煎牛筋、菊花兔絲、爆獐腿、姜醋金銀蹄子等諸多名菜,倘若細細說來都能寫成一個個故事。

根據《東京夢華錄》記載,北宋汴梁城中“當街水飯、爊肉、幹脯。王樓前獾兒野狐肉、脯雞。梅家鹿家鵝鴨雞兔、肚肺鱔魚、包子雞皮” “凡飲食時新花果、魚蝦鱉蟹、鶉兔脯臘,無非天下之奇”……諸如此類,不一而足。

不僅宋代,中國歷史的每一個時期的飲食都有其獨特而豐富的內涵。中華民族的美食不僅僅是滿足人們口腹之慾的充飢之物,也是折射古老東方文化的一面鏡子。民以食為天,沒有領略過舌尖上的華夏,又怎能讀懂中國?

孟元老《東京夢華錄》

高成鳶《中國烹飪中油類運用的由來與意義考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