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經濟能勝出實體經濟嗎?有何依據?

大內蒙小馬哥


什麼叫網絡經濟?是靠互聯網賺錢的經濟嗎?我告訴你,以後所有的實體創業都需要用到網絡來賺錢!那麼我們還怎麼能把實體和互聯網分開呢?應該兩者相依相存,並沒有誰超過誰的說法!


創業研究蔡佰曉


你好,我的觀點是:目前處於互聯網的下半場,有著巨大優勢的網絡經濟將會成為這個時代的經濟中心,網絡經濟將會超越實體經濟的發展。

可是,這並不代表實體經濟的沒落,畢竟實體經濟始終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根基。

我們最好的做法是:

在互聯網的下半場,既要用網絡經濟的邊界成本、高回報率和資金回收快的特點推動經濟發展,又要保護好實體經濟的生存空間,讓網絡經濟成為實體經濟的助推器。

接下來,我們就好好用觀點來分析驗證這種結論:

一、用“梅特卡夫定律”解析為啥當下實體經濟幹不過網絡經濟

互聯網的出現,滲透了社會生活的每個角落,引發行業鉅變。我們可以用以太網絡的發明人羅伯特·梅特卡夫的名字命名的“梅特卡夫定律”來分析。

這個定律的衍生含義是:

  • 網絡的價值隨著用戶數量的平方數增加而增加。換句話說就是:某些網絡的價值隨著使用用戶數量的增加而增加,比如智能手機以及當下火熱的抖音直播等。

隨著互聯網的高速發展,上網人數增加,網絡價值越來越高,而梅特卡夫定律是基於每個新上網的用戶,因為別人的聯網而獲得更多的信息和交流機會。

這樣子,我們就可以用梅特卡夫定律看出,消費方面存在效用遞增,即需求會不斷創造新的需求。

因此,在互聯網的下半場,網絡經濟在用戶越來越多時,越能後大幅度的降低成本,甚至降低到接近零。而實體經濟隨著用戶的增多讓成本越來越高,這就是為何當下實體經濟表現出幹不過網絡經濟的根源。

二、網絡經濟的邊際成本接近零是它超越實體經濟的重要因素

根據中國互聯網協會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發展報告(2019)》稱,截至2018年底,我國網民數量達到8.29億,全年新增網民5663萬,互聯網普及率達59.6%。

在這樣一個巨大的網絡用戶數量下,為網絡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反過來再看看實體經濟,農業作為第一產業對每個國家都特別重要,但是為何農民的收入不高呢?這主要就是投入與產出比不平衡的緣故。

比如說一畝地需要花費100個小時的勞力,200元的種子和肥料,最終只能產出100公里的糧食。如果要生產1000公斤糧食,這就需要10畝地,投入1000個小時的勞力,2000元的種子和肥料成本,而且隨著經濟的發展,其中勞動力等各項成本都在不斷的攀高。

  • 與農業這種實體經濟成本越做越高不同的是:網絡經濟隨著產業的擴大,用戶的劇增,其成本卻是逐漸在下降的。

比如說像報紙雜誌等傳統媒體,隨著發行量越來越大,印刷成本就要上升,而如果通過互聯網平臺傳播新聞,不會因為用戶的增多而增加成本,反爾卻會帶來更多的利潤,因為用戶的流量將會由廣告商來承擔,這就是邊際成本的問題。

  • 在經濟學中,邊際成本指的是每一單位新增生產的產品(或者購買的產品)帶來的總成本的增量。

這個圖片表明每個單位產品的成本與用產品量有關。

比如生產一輛汽車的成本很高,它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機械、鋼材設備與機器等,所以製造業的邊際成本相對較高。

但是網絡經濟就是不同與製造業的實體經濟。

比如騰訊王者榮耀的火爆遊戲產品,其中英雄角色的皮膚在設計時候,需要設計師與程序員花費一定時間,但是隻要完工上線後,不再需要投入其他成本,一個英雄的皮膚賣10元,如果賣出一億個,收入就可以達到10億元,而且這裡面賣一個皮膚和賣一億個皮膚的成本基本是一樣的。

可以看出,網絡經濟的邊際成本接近零就是超越實體經濟最重要的一個因素。

三、互聯網的核心是基於數字的生產要素,這就是網絡經濟最厲害的

其實與傳統制造業雷同的,比如當下的餐飲、服裝等實體經濟,這些產業都是很難把邊際成本做到接近零的。

  • 有人說我開個火鍋店利潤很高,但是食材原料、房租自己人員工資等都是屬於固定成本,在這種幾乎固定的邊際成本來看,其實餐飲等實體就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高的利潤回報的。

如今很多人都感受到網店對實體店造成的衝擊,我們要看到的是,互聯網發展越成熟,網絡經濟就能夠極大的節約成本。自從淘寶京東的崛起,電商越來越發達,逐漸改變人民的消費習慣,不僅截流了客源,而且也在不斷的擠壓實體店的利潤空間。

我們可以看到網店相比實體店的優勢,網店沒有房租、水費、電費和巨大人力工資等多項運營成本,網店的價格往往會比實體店更低,自然也會更加吸引消費者,而且網店的銷售品類可以不斷的擴充,不僅搶佔流量,還有越來越多的互聯網廣告以及營銷模式都在不斷擠壓實體店的利潤空間。

再來看看目前主流盛行的網紅經濟與直播帶貨,這給商家帶來的收益也都遠遠超過線下商場的促銷。

比如李佳琪雙11預售,一天就能衝上熱榜第一,3100多萬人實時觀看直播,一個人銷售額就能夠超過10億,線下實體商場通過促銷達到這樣的銷售額一個人是很難做到的。從綜合數據來看,一個李佳琪就能幹過60%的上市公司。

可以說,在這種信息高度發達的時代,網絡經濟通過數據以及技術的運用,產生了許多新的商業模式,而當下的直播電商就是一個非常好的例子。

  • 在農業時代,土地和勞動力是最重要的生產要素;到了工業時代,機器設備等生產成本和勞動力就是最重要的兩大生產要素,而到了網絡時代,數據就成為了一種新的生產要素,這就是網絡經濟最厲害的地方。

目前全球市值最高的20個公司中,有70%是擁有基於網絡平臺的商業模式,7個“超級平臺”佔了70個大平臺總市值的三分之二,以規模排序是微軟、蘋果、亞馬遜、谷歌、臉書、騰訊和阿里巴巴。

最後的總結:產業發展脫實向虛,讓實體經濟與網絡經濟協調發展

我們可以看到網絡經濟的發展能夠不斷的降低產品成本,甚至可以讓成本接近零,以此來提升商家的利潤,而實體經濟就不行,它會隨著房租和勞動力成本的不斷增長而受到衝擊,因此,當下我們要讓產業快速發展就必須做到脫實向虛。

但是網絡經濟脫實向虛的發展中也不能過於膨脹,必須還要掌握好一定的度,防止網絡經濟過度發展和自我循環,導致實體經濟受到擠壓,畢竟實體經濟始終如一都是網絡經濟的根基,而網絡經濟是實體經濟的助推器,只有讓網絡經濟與實體經濟協調發展,我們的經濟才能持續健康發展下去,這就是我的觀點,謝謝。


醉井觀商


這要看用什麼標準來評定,如果是按GDP創造能力來看,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整個第三產業超過第一二產業是必然的,但是如果按照重要程度來講,第一二產業也就是實體經濟的地位是不可能被撼動的,原因就是沒有前兩個產業,第三產業也得完蛋。

我國的互聯網經濟飛速發展,得益於以下幾點:

一是:低廉的人工成本和基礎交通建設對物流行業的巨大助力(實體助力虛擬)。

二是:巨大的外貿/內貿品的質量/價格差異,配合巨大的內需崛起(仍然依賴實體)。

三是:在通訊領域,國家不斷投入建設基礎設施,同時提速降費(實體依賴)。


四是:pc,互聯網,移動通訊網,智能終端,幾波產業紅利全部趕上了(生產製造能力是基礎)。

五是:以前的市場環境較糟糕,互聯網領域監管不嚴且監管難度大(政策窗口期)。

六是:高等教育的普及,就業方向狹窄,造成工程師紅利(教育投入政策紅利,早期教育支出來源於製造業)。

所以,你看吧,除了第五條以外,互聯網的發展實際很大程度上是受惠於製造業,也就是你所說的實體經濟。


破壞性創新事物比如互聯網經濟發展的初期,是一種打破舊格局,舊壟斷的力量,對社會/經濟的發展有極大的推動作用。互聯網這種信息屬性的創新,在具有"可貿易"屬性的領域,因信息不透明,局域保護而形成的壟斷,衝擊是巨大的。互聯網經濟與實體經濟目前是互利共贏,相鋪相成的關係。是和則兩利,分則俱傷的利益共同體。兩者只有融為一體,才是未來的大勢。單一實體經濟或互聯網經濟並不是說它就發展不好,而是它的發展有限,很容易就觸及天花板,回看最近幾年發展起來的大公司就會發現,他們無一不是依靠互聯網發展起來的,但是沒有實體經濟來支撐,那也只能是鏡花水月。


格力董明珠說過:“有人覺得搞自媒體就可以發財,可如果都去做互聯網,沒有實體經濟的支撐,是不行的。互聯網必須要有實體經濟的支撐,才能實現真正的完美。”

互聯網經濟本質是實體經濟的革命

其實近200年,整個科技進步的發展,都是一直伴隨著這個問題:

生產效率提高,勞動力解放也意味著很多工作崗位的消失。但是相應的,我們看到的是整體生活水平大幅度改善,比如說現在我們購買基礎的糧食非常便宜,國家不會像古時候一樣,動不動發生大規模糧災,大量老百姓餓死的情況見不到了。


過去90%的人都要從事農業生產工作,2014年中國人口普查,從事農業生產工作的人佔比只有5.4%,絕大部分人從農業生產工作中解放出來了,傳統行業所需的勞動力不斷減少,是長久以來人類發展的必然趨勢,是一直都存在的現象。

人類的飲食開支因此更少了麼?

佔比肯定比以前少的,但不見得完全降低,因為可以出現更高級別的飲食開支,比如說海底撈,飲食業就會出現高級別的服務。整體上來說我們的生活水平因此大大改善了。

類似的道理,網購能代替部分實體店,是因為網購帶來了更好的模式: 消費者更方便,經營者成本更低,並且透明化更高,以前地方性店大欺客的玩法更少了。更好的模式對人類的改變是不可逆轉的,換句話說你不得不做,也不得不推行,因為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本質。你完全否定的話,那人類只能回到遠古的小農時代。

科技進步也需要人們不斷去製造更高級別的需求滿足。

一方面,實體店能活下來的,會有更大的進步,比如說現在很多廠商積極推行的生態體驗店;

另一方面,解放冗餘的社會生產力去尋求更多的創造空間。

更多的人開始思考如何創造需求,發展新需求,從而帶來多樣化的社會豐富體驗。

比如說現在的手機App產業,帶來了大量新型就業崗位,這是100年前所沒有的,而且100年前絕對無法想象現在會出現這麼多新工作類型。我們現在依然無法想象50年後會出現什麼就業崗位來消化勞動力,但一定會有這樣的變化過程。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8月30日發佈的第4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9年上半年,我國互聯網普及率已超過六成。

報告顯示,截至2019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8.54億,較2018年底增長2598萬,互聯網普及率達61.2%,較2018年底提升1.6個百分點;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8.47億,網民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高達99.1%。

網絡經濟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基礎設施”


任何成規模的企業無論是什麼行業,都在努力嫁接互聯網,小米被認為是互聯網公司,而實際它也是硬件設備商,華為做手機但是開發操作系統,未來的趨勢必然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輔相成。

你問我為什麼實體經濟越來越不行,我告訴你,那是有些人的實體經濟不行了,優勝劣汰,低效、高能耗、勞動密集產業被時代淘汰是必然,未來第三產業佔據GDP的比重會越來越大,生產製造業將向著智能化、自動化、低能耗、低汙染、高附加值邁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