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年年都有高考状元,这些状元现在工作、生活上是怎样的?

凡人无忧21698719

由于工作原因,我本人接触过不下两位数的高考状元,他们来自全国各地,虽然背景各不相同,但最后的归宿也是大同小异,应该说对于这个问题,我是很有发言权的。


一言以蔽之,这些高考状元从一个角度来说,是方方面面都远远超出普通人;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些高考状元又泯然众人矣

为什么会有如此矛盾的结论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首先,高考状元是几十万里挑一的精英,这一点毋庸置疑。即便有偶然因素,但是公平考试制度筛选出来的高考状元,在智商,自我控制能力,意志品质甚至家庭背景等诸多方面比起常人来说,具有明显的优势。


就拿我接触的很多位高考状元来看,他们拥有一些共同点:比如在中学时代就已经展现出超出周围环境的学霸属性,性格的养成也比同龄人要早,很多人在十几岁的时候就拥有二十多岁的心智水平。


试想一下,有这样好的基础,又就进入了北大清华这样的优渥土壤,可想而知,这些高考状元如果不出意外,必然还会持续保持着优秀和卓越。


所以很多媒体,喜欢弄个大新闻,比如偶然间出了个状元落魄了,就大肆渲染,让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产生一种“高考状元普遍唱衰”的错觉——稍微想一下,就知道这种说法站不住脚。


另一方面来说,高考状元确实会普遍遇到挫败感。


这话怎么说呢?原来,应试教育本身有它的局限性,一位清华的学霸告诉我:很多情况下,考680分需要话六成力,就可以上清华;但是如果你想考700分,拿高考状元,往往需要花费十二分力。


这说明什么?说明很多的高考状元并不比考全省第5名,第10名,第20名的人聪明,而是他们花了更多的时间,更为彻底的压榨自己,以获得高分数段的微乎其微的差距——我们知道,越高的分数,越往上越难,有点像登山,海拔1000米和1500米没啥区别,但是等你上了珠峰之类的,海拔8000米以上,每向上挪动五米都很困难,就是这个道理。

而高考状元很多是牺牲了拓展自己其他能力的时间,获取应试上的高分。这些状元到了大学之后会发现,大学需要的能力和高中是完全不一样的,自己唯一的优势就是考试,但是这种考试能力的优势其实没有增加知识的深度,只是降低了犯错误的概率。


当自己为了把数学从145提高到考满分而重复做题的时候,那些人大附中的同学们已经往后学到大学课程,并且在计算机上有所涉猎了。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高考状元之所以成为高考状元,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制度下的绵羊——他们必须非常顺从这个制度,才能成为状元。


但是整个社会游戏,却要复杂得多。成为顶尖的人物,往往不是让你顺从规则,而是让你反抗规则,甚至颠覆或者创造规则——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像马化腾这样的社会精英,往往成绩很不错,但是远远不会达到状元的水准。


最后,给大家几个鲜活的案例:

状元A,2003年南方某省高考状元,非典那年数学很难,清华分数线只有580多分,但是此人考了684,比全省榜眼高出20多分。后来进入清华大学电子系,学业中等偏上,不如高中那么耀眼,申请美本失败之后进了港校,现在留在香港工作,比起同辈的电子系同学,算是平均水平。

状元B,2005年南方某省文科状元。当年接受报社采访,登出照片,轰动一时,颜值颇为惊艳,颠覆了人们对于以往女状元的印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她未来的理想也是想当一个柴静那样的记者,因为可以为弱势群体说话。后进入北京大学法律系,4年之后进入香港大学,再之后留美,就读于美帝首屈一指的法学院。现已拿到美国国籍和纽约律师执照,在一白人结婚。

状元C,2011年某省高考状元,高考之前保送清华,高考裸分实际是前三,带竞赛加分的状元。进入清华基科,大学四年,成绩名列前茅,并且在社工,科研各方面都有所斩获。毕业那年拿到了清华特奖,满分成绩单轰动全网,成了一时间的网红。后进入斯坦福大学,师从世界著名信息论专家,先在美国进行科学研究,本科毕业就已经是博士的水平,迄今为止已经发了很多论文——此人算是高考状元中的翘楚,一直保持着巨大优势。


以上三位状元,大抵上能够说明问题——其中第三类算是极少数,大部分人是一二类居多。但无论是哪一种,可以肯定的是,基本上富裕中产没有问题,虽然大富大贵或者成为顶尖科学家很难,但是他们混得再差,其下限也是普通人努力的上限。


佩子临

教育是我的主业,我来回答这个有意思的问题。

多年前,有人曾统计高考30年来,各省高考状元的状况。

结果显示这些状元,很少成为各行业的领军人物。于是,有人据此来否定高考,抨击应试教育。

看看,高考状元都没多大出息,你们还考考考,戕害未来的花朵。

其实,那些调查数据没问题,但分析结果是错误的。

事实上,除了个别状元因各种原因折堕,绝大多数的高考状元,比一般的考生要好很多。


他们工作顺利,生活滋润,不是我们普通人所能相比的。

只因状元是各省的第一名,人们就会按行业的最高的标准要求他们。

人们忽视了一个事实:学习上的学霸学神,未必是工作生活中的完胜者。

两天高考的超常发挥,不能保证状元永远都出类拔萃。

即使状元不可能永远在塔尖,但是,他们的高起点,高起步,也远超普通一本二本的学生。

我在此无法一一举例,去证明状元们的工作生活有多好。



然而,可以肯定,就读清华北大等世界一流高校的状元,他们的发展空间,就业前景,生活境况,要远甩普通高校毕业生几条街。这是大概率的估算。

吃不到的葡萄,未必就是酸的。

贫穷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落后也一样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

正如仅可温饱的穷屌丝,同情和可怜年收入千万的富豪偶像,不是很可笑吗?

总之,高考状元再落魄,工作生活也不会比普通人差。

咱做好自己工作,过好自己的生活,就别瞎操心啦!


小李滔滔

感觉这样的问题意义不大,不用长期追踪,我可以武断的下个结论,有生活比较如意的,也有生活不太好;有事业有成的,也有事业平平的。如果依照比例计算,相对成功的比例,一定高于全国或全省同期高考考生成功的比例。但假如我的武断是真的,又有什么意义?状元每年每省就只有文理科各一名,他们成功或失败,与绝大多数考生而言有多大意义?几乎没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