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畫師教孩子《山海經》的另一種打開方式,原來它還可以這麼美

90后画师教孩子《山海经》的另一种打开方式,原来它还可以这么美

看點 《山海經》中的異獸到底長什麼樣?兒時課本中魯迅先生的一句“人面的獸,九頭的蛇,三腳的鳥,生著翅膀的人……”讓我們對這些稀奇古怪的生物產生了諸多的想象。一直以來,市面上不乏優秀的《山海經》圖文繪本,但今天外灘君要推薦的這本《觀山海》,它重塑了我們關於“山海經異獸”的印象,不禁讓讀者眼前一亮:原來《山海經》也可以是這樣!

90后画师教孩子《山海经》的另一种打开方式,原来它还可以这么美

它重塑了我們關於“山海經異獸”的印象

《觀山海》的作者杉澤是一個陽光帥氣的四川男孩,自小就對中國歷史中的鬼怪傳說有著濃厚的興趣。研究生畢業後的他,並沒有急於找工作,而是選擇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注於自己真正喜愛的事情上——研究志怪傳說,至今已有3年多的時間。

在他翻閱相關古籍的過程中,發現書中描繪的異獸總會有一個固有的形象。

“說一個怪獸吃人,人們潛意識裡會認為它一定是青面獠牙,十分恐怖的。但它不可能一天二十四個小時都在吃人吧,在他不吃人的時候會是樣子的呢?他開心的時候什麼樣?難過的時候又是什麼樣?”

杉澤認為,這些異獸在前人構建固有的視角下,仍有著豐富的想象空間與角度,可進行多種新的創作嘗試。

於是,他選擇從唯一一個現存的,相對具有完整體系的中國古代神話傳說的文獻參考——《山海經》入手,結合、參考《山海經註釋》《中國神怪大辭典》等各種相關材料,發揮想象,將其中文字描寫的幾百種異獸,繪製成一幅幅精美生動的畫作。

90后画师教孩子《山海经》的另一种打开方式,原来它还可以这么美

左圖為明代蔣應鎬、武臨父所繪陸吾,右圖為杉澤所繪陸吾形象

90后画师教孩子《山海经》的另一种打开方式,原来它还可以这么美

左圖為明代蔣應鎬、武臨父所繪狌狌,右圖為杉澤所繪狌狌形象

90后画师教孩子《山海经》的另一种打开方式,原来它还可以这么美

左圖為清代吳任臣所繪九尾狐形象,右圖為杉澤所繪九尾狐形象。

90后画师教孩子《山海经》的另一种打开方式,原来它还可以这么美

杉澤筆下的蔥聾,圖片源自《觀山海》

它是一本“上到九十九,

下到剛會走”都能讀懂的書

這麼說雖然有些誇張,但這本《觀山海》確實是少有的既能看懂文字,又能讀出聲的《山海經》通俗讀本。

在撰寫本書的過程中,梁超不僅參考了郭璞、袁珂先生等人的《山海經》校譯版本,還多方參閱古典書籍,做了大量的故事延伸,補充了許多新奇有趣的知識。

關於原文中大量令很多讀者困惑的生僻字,細心的他還做了漢音標註,力求做到知識的全面嚴謹和語言的簡明生動,讀者再也不會感受到“只知其獸,不識其名”的尷尬了。

它為傳承中國優秀文化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

《觀山海》雖然是對《山海經》異獸的全新創作,但絕不是隨心所欲的胡來,而是尊重傳統下的再創造。

比如“九鳳”這一形象的創作思路,《山海經》中的九鳳,被認為是中國古代神話九頭神鳥的原型,所以起初,杉澤按照自己的理解,將九鳳的羽毛設計成金色。

然而,其後他翻閱其他古籍文獻的過程中瞭解到,戰國時期流行陰陽五行學說,楚國地處南方,主火,崇尚紅色,所以作為楚國神鳥的九鳳,羽毛為紅色顯然更合適一些,於是他就對之前的作品做了修改。

90后画师教孩子《山海经》的另一种打开方式,原来它还可以这么美

杉澤所繪九鳳

杉澤說,《觀山海》的創作並不是整體的打碎重建,而是在尊重上古先民創作的基礎上,去從一個新的角度去審視和解讀,而這個角度,就是要符合當下這個時代的特質,加入現代人的想法和理解,試圖讓而更多的人從這本書中找尋屬於這個時代的共鳴、對優秀的傳統文化達成一種新的共識。

它可以作為後人瞭解我們這個時代文明的參考,待到幾百年後,甚至幾千年後,那時的人們可以通過這部作品,對當今的社會風貌有所瞭解和認識。

它讓我們看到了傳統文化蘊藏的更多可能性

中華文化的生命力不僅在於它的古色古香、連綿傳承,更在於它生生不息的活力,接納與深思的求變精神。

《觀山海》就是對傳統文化開拓創新的一次勇敢嘗試,試圖用年輕人喜聞樂見的方法,給即將被時間沖刷殆盡的優秀傳統文化注入新時代的生命力,讓更多的年輕人願意走近它們,從而去關注和了解傳統文化中所蘊藏的無窮魅力。

正如知名科普達人博物君評價這本書時所說:“本書的繪畫作者為《山海經》的異獸們繪製的畫像極為精美,富有藝術性和想象力。更可貴的是,本書不僅是畫集,還有大量對《山海經》的註解文字,為現代讀者瞭解這部奇書提供了多方位的幫助。”

國家博物館講解員河森堡則在看過本書後評價:“對華夏先民來說,從來就不缺乏恢宏浪漫的想象,《山海經》的存在就是證據。今天,一個才華橫溢的作者,用這本《觀山海》為我們展現了他心中的答案。”

90后画师教孩子《山海经》的另一种打开方式,原来它还可以这么美

在世界文化多樣性交流發展的今天,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成為了許多外國文化作品的創作素材,如日本版《三國演義》、《西遊記》、美國拍攝的《花木蘭》、《功夫熊描》等影視作品,運用新的技術、新的視角,為中華傳統文化披上時代精華的外衣,將其呈現在大眾眼前,帶給人們新的驚喜。這些“翻新”的作品,在收穫了口碑的同時,也取得了不錯的經濟效益。

這些成功的案例,一方面證明著,只要用對了方法,那些看似落伍的內容仍舊被當下需要,也在另一方面啟發著我們這些走在時代最前沿的年輕人,可以把傳統文化“玩”起來,嘗試用一種更年輕的方式去傳承和發展我國的優秀文化,為底蘊深厚、博大精深的華夏文明找到更多屬於中國自己的視角。

而這本《觀山海》,無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方向。

90后画师教孩子《山海经》的另一种打开方式,原来它还可以这么美

“百鬼畫師”杉澤2018年全新作品。

“博物君”張辰亮、國家博物館講解員河森堡重磅推薦!

為華夏上古志怪傳奇插上另一種想象的翅膀。

《觀山海》

已在外灘教育微店上架

90后画师教孩子《山海经》的另一种打开方式,原来它还可以这么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