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古训你们怎么理解这句古训?

清风明月Xqmmm

这句话出自《论语·宪问篇第十四》,原文为下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当然这句话也在《荀子》《新序》《颜氏家训》中出现,也基本源出《论语》,只是有所发挥,所以在此不一一列举。

首先我们对比一下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和钱穆的《论语新解》中对这句话的翻译:

杨伯峻先生的翻译如下

孔子说:古代学者的目的在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现代学者的目的却在装饰自己,给别人看。

钱穆先生的翻译如下

先生说:古之学者,是为己而学的。今之学者,是为人而学的。

为什么每次提及《论语》的问题,我都会翻出杨伯峻和钱穆先生的这两本书?因为这两位先生是在《论语》古注转今注今译最先尝试的人,而且也是颇有建树的,后来学者在做《论语》今注的时候都多多少少参考了两位老先生的著作。当然这都是题外话。

要从翻译的理解难易程度上来说,杨伯峻先生的翻译更容易理解,因为他带了非常明显的倾向,即赞扬前一句,贬低后一句。这也是杨伯峻先生参考了《荀子》《新序》等书做出的最后权衡。

反观钱穆先生的翻译,就相当于没有翻译。而这也正是其中的妙处。因为在注释中钱穆先生已经说的很明白。其实孔子说这句话的意思并没有褒贬之分,只是有前后之别。现在全部摘录下来,方便阅览:

今按:本章有两解。荀子曰:“入乎耳,著乎心,为己也。入乎耳,出乎口,为人也。为己,履道而行。为人,徒能言之。”如此解之,为人之学,亦犹孟子所谓“人之患在好为人师”也。又一说:为己,欲得之于己。为人,欲见之于人。此犹荀子谓“君子之学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以为禽犊”也。今按:此两解义各有当,然当孔子时,学风初启,疑无此后世现象。孔子所谓为己,殆指德行之科言。为人,指言语、政事、文学之科言。孔子非不主张学以为人,惟必有为己之本,乃可以达于为人之效。孟子特于古人中举出伊尹、伯夷、柳下惠,此皆为己,而为人之效亦见,故三子者皆得预于圣人之列。孔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立己达是为己,立人达人是为人。孔门不薄为人之学,惟必以为己之学树其本,未有不能为己而能为人者。若如前两解,实非为人之学,其私心乃亦以为己而已,疑非此章之本义。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我非常认同钱穆先生的说法,也觉得他的解释更符合孔老夫子说这句话的本义,但是杨伯峻先生的说法才是古代学者理解这句话的主流,即褒扬前一句,贬低后一句,为此和出现了“为己之学”这一特有学风。孔子之后,大多学者以“为己之学”为荣,以“为人之学”为耻。大抵不是他们没有参透这层意义,只是有更多的教化作用在里面吧。


安意如

《论语》“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的真正意思是:

古(指《论语》成书前的原始大同社会)竞争学习的目的是“为(自)己"的服务对象人民服务,今(指《论语》成书时的奴隶封建社会)竞争学习的目的是“为人”治服务

一一与“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意思相近:“人(治)不为(自)己"的服务对象人民服务,“天(党)"要“诛”他,地(人民)要“灭”他,否则亡党亡人民国

《论语·宪问篇第十四》第二十四章原文: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这句话的意思可不是古代学者的目的为自己,今天的学者的目的为别人那么简单的解释。古文言不是说白话,是一字一言的理论操作语言。

本篇名意思是:在民主立法纪规矩工作时,不爱法纪规矩约束,“言(任何意见)者无罪"(十四),其章意思是:讨论时提不同意见不准压制,是法纪规矩的规定(二十四), 篇章序数相乘的得数是三百三十六,代表的意思是:“一”定要让人们反映不同意见(二),正反意见展开辩论、竞争,求同存异,达成统一的共识意见(三),分离加倍压制这一辩论、竞争的权力(百三),为自己的服务对象人民(己六)。这是这句文言中的代词"之”的意思。

“己”是天干第六位,代表自己领导、服务对象人民的意思,不是代表自我的甲一。

例如:自己工作时的身体(己,睡觉时的身体是巳);自己领导服务的单位全体职工(己)等。

要准确地理解古文言文,不明白这龙的数字代表的意思这一点,永远解释不通文言经典。

《论语》是“言”说“吾”龙(五)的传人传的文化“语”言体系,不是人们随"口"乱说的话的意思。其编排非常严谨,不是以往误解的《论语》是杂乱无章的“谈话语录"。详见《破译背后的龙学密码》。

文/刘树成


龙学创始人刘树成

这句话出自《论语·宪问》篇: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意思就是:古代人的学习是为了增加自己的修养学识,现在的人学习是为了表现给人看。

这算是孔子尊古讽今之词。

孔子奉唐尧、虞舜、文武二王、周公为圣人,但同期的春秋虽然如柳下惠、孔文子之类得他盛赞,但最多称为贤人,远没有圣人的高度,所以孔子算是厚古的人,认为古代人读书是增加自己的学识也就不足为怪了。

《论语·学而》中有篇: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就说明孔子所向往的就是“古之为己之学者”。

联系春秋时期诸子百家的兴起,学者著书立言为的是什么?就是为了能得到诸侯的重用,所以说“之学者为人”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纯粹形而上

甚至可以把这句话理解为罪己。

因为儒家之前的学者就是为己,而儒家出现后的儒家学者就是为人。

一个是提升自己,一个是干涉他人。

儒家主张干涉他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