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沒有分封制,爲什麼基本沿襲秦制的西漢會出現分封制?

王若雲

文:君山話史

在人類歷史上,每一種新的制度出現時,無論人為設計得多麼好,總是無法估計可能產生的不可控制的嚴重後果。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採取分封制與郡縣制上有過爭論。丞相王綰認為燕、齊、楚等地距離朝廷遠,難以控制,應該分封諸侯王以鎮守。延尉李斯則認為分封諸侯是動亂的根源,春秋戰國之所以混戰幾百年,正源於這個分封制度。同時,李斯認為應該採取郡縣制,實現朝廷-郡-縣垂直化管理,這樣就可以杜絕諸侯混戰的局面。秦始皇認為李斯遠見卓識,遂採用郡縣制,並自信這種制度可以令大秦帝國傳之百世千世。

然而,現實卻是秦只歷二世就亡了。為什麼亡得這麼快,因為這種新的制度固然可以防止諸侯混戰,但又暴露出巨大的問題。

第一個問題:中央高度集權,沒有諸侯的制約。高度集權的政府,國家興亡完全繫於君主一人,遇到秦二世這樣的人,國家就完蛋了,沒有來自外部的制約。而周朝雖然諸侯混戰,卻能維持八百年,為什麼呢?因為這個時候國家不是一兩個人能主導的,中央與諸侯相互制約,天子太壞就會被整垮,諸侯太壞就會被幹掉,所以你看春秋戰國,暴君是很少的,明主是很多的,這就是一種競爭機制,是一種權力制衡。

第二個問題:沒有諸侯的拱衛,天子容易受到權臣的控制。秦始皇一死,秦國實際上就被權臣趙高控制,呼風喚雨,指鹿為馬,為所欲為。李斯設計郡縣制時,沒有考慮這些問題的,最後自己都被李斯殺掉了。

第三個問題:地方的武裝力量薄弱,一旦爆發起義,沒有足夠的力量鎮壓。郡縣的權力與諸侯的權力是不一樣的,諸侯王相當於一國之主,有獨立的軍隊,郡太守、縣令都沒有很大權限。因此,當陳勝吳廣振臂一呼,起義烈火就燒遍全國。在這種情況下,地方官吏對朝廷的忠心,顯然比不上皇家子弟,只是這些皇家子弟沒兵沒權,也只能乾瞪眼。因此秦滅亡得這麼快,除了暴政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郡縣制之下,沒有拱衛中央的諸侯軍隊。

因此,當秦被推翻後,項羽徹底拋棄郡縣制,分封十八個諸侯王。不過項羽實在是不讀書的土鱉,他這個狗屁制度居然連個中央政府都沒有。剛開始時還有個掛號的楚懷王,後來項羽乾脆把楚懷王給殺了,自己當西楚霸王。西楚霸王雖然霸,也不是天子啊,也只是個諸侯啊。於是這時不是一個國家,而是同時存在十八個國家,就項羽這個政治水平,最後不失敗就沒天理了。

最後劉邦把項羽等一幫諸侯給收拾了,劉老兄政治智慧是比較高的,他覺得分封諸侯制確實有問題,項羽恢復分封制,沒幾年就倒了。但郡縣制也有問題,秦國沒幾年就倒了。怎麼辦呢?於是他來了個折衷的辦法,大部分實行郡縣制,距離朝廷比較遠的地方,比如楚、齊、燕、吳等,搞分封制,弄幾個諸侯王鎮在那裡。

後來劉邦又想,異姓諸侯王也是靠不住的,朝廷有難,你們這些人還不是偷著樂麼?於是他花了大力氣,把異姓諸侯給剷除了。大家常說劉邦殺功臣,這個說的不對,劉邦殺的是異姓諸侯王。從這點看,劉邦固然不厚道,但從大的方面講,消彌了可能再度導致生靈塗炭的戰爭風險,對老百姓來說,未必不是個好事。

西漢的制度,實際上是秦制與周制的折衷與改良,既保留郡縣制為主體,在周代分封制基礎上削去異姓諸侯,只保留同姓諸侯。這個制度也不能稱盡善盡美,同樣有很多問題。比如說,同姓諸侯的存在,仍然有戰爭的風險,“七國之亂”即是一例。漢武帝推行“推恩令”,把封國最大程度弱小化,諸侯不復成為朝廷的威脅,不過仍未能徹底解決問題。由於封國太弱,又致使王莽篡漢時,朝廷沒有藩王作為外援,最終覆滅。

無論是郡縣制還是分封制,或是混和制,都無法徹底解決存在的問題。諸侯強,則國家混戰;諸侯弱,則容易出現暴君或權臣的極端專制。這是君主專制政體一道邁不過去的坎。

古代人總期望出現明君、名臣,但純粹依靠道德意識是很難出現的,因為人性的弱點是這樣的:權力導致腐敗,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只有在諸政治權力相互制約、平衡時,才能約束住人性中洶湧澎湃的惡。


君山話史

秦朝沒有分封制是為了中央集權的帝制,而秦始皇的帝制並非一朝一夕所產生,是經過六世秦王進行內部改革,制定適合集權的官僚制度,將原本由舊貴族主導的國家轉變為帝國制,再經由秦始皇之手正式確立的帝制。

簡而言之,到秦始皇期間消除了分封制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秦朝依舊缺乏時間去消化各式各樣的舊思想,如儒士思想、舊貴族的需求、秦朝制度所需的過度徭役,種種問題疊加起來成為了秦朝崩潰的原因,而其中重要一點是秦朝在中央集權的問題上走的太快。

劉邦和蕭何建立的西漢沿用了秦朝的制度,主要體現國家制度和律法等方面,而無法全面採取帝制和郡縣制一方面是形勢上做不到,又考慮到秦朝滅亡的弊病,採取了郡國並行的制度作為緩衝。

前面說到秦朝的中央集權並非一朝一夕所形成,至秦始皇那時奮六世之餘烈才造成權力的巔峰。西漢卻遺留下秦朝、楚漢戰爭的經濟創傷,人口大量銳減,全國土地因戰爭而荒廢,再加上外部有匈奴的消耗,劉邦已無法再進行極端的戰爭。

擊敗項羽以後,原本韓信、彭越、英布、吳芮、臧荼、張耳等人已經是名副其實的諸侯,除去韓信是從劉邦嫡系脫離的諸侯外,要剝奪其餘諸侯的身份就只能通過戰爭才能辦到。一旦處理的不好,就會跟項羽一樣招致眾怒,被諸侯聯手反擊。

故劉邦的西漢把秦朝故地保留下來作為漢國的領土,把原六國故土都分封出去。劉邦在有生之年為了加固漢朝集權,陸續消滅異姓諸侯,但郡國並行的制度已經實施,劉邦無法剝奪劉氏諸侯的封邑,那也並不有利於劉氏統治,故只能將制度維持下去。


劉邦給劉濞封王時就看出此人有反相,只是年邁的劉邦已經管不了這麼多,只留下一句:“然天下同姓一家,慎無反!”

初時,呂雉執政,分封諸呂,統御開國功臣還能壓制住同姓諸侯。隨呂雉病逝,劉邦的長孫齊王劉襄就按耐不住,殺死齊國丞相,起兵前往長安爭權。周勃、陳平卻率軍戒備各路諸侯,擁立代王劉恆為帝。

漢朝由中央和地方的矛盾自此爆發,經過漢文帝劉恆多年經營穩定國內經濟,再到漢景帝劉啟擊敗七國叛亂,至漢武帝劉徹實施推恩令,才算削弱諸侯對中央的牽制,諸侯王的封國在後來改由相國治理,國王漸無權勢,使西漢成為名副其實的帝國。

由此可知西漢並非不想全面實施帝制,只因在形勢阻礙重重,需要通過時間實施有效的手段才能夠辦到。


從劉邦到劉徹算起來有六十年,西漢帝國才達到集權的巔峰。從秦始皇往前算六十年是秦昭襄王時期,秦國也恰恰是在秦昭襄王時期開始全面稱霸,首次稱為西帝。故西漢和秦朝集權的步伐非常相似。西漢後來名存實亡的分封制也不過是開國遺留下的問題,隨著劉氏子孫的增加,諸侯王的後裔大多已無貴族的身份,光武帝劉秀身為長沙王之後,實則也只是一介平民出身,只是相對他們百姓的社會地位更高一些。


蘇沉船

漢承秦制,得天下四百年,華夏始名漢,華夏進入了又一個恢宏大氣的時代。

秦朝的統一,是幾代人嘔心瀝血一針一線的結果。最後打下來的基礎比較堅實,沒有必要封王封侯來維持穩定。

但是漢朝不同,是劉邦和眾多人一同建立的。天下初定,社稷未穩。基礎不牢,只得靠讓出一部分利益來換取穩定。但是結果就是劉邦後半輩子都在平叛。漢景帝時期還發生了一個諸侯國的叛亂“七國之亂”。

漢初劉邦選擇分封,也是不得已的措施。只不過有利有弊而已。




看點兒歷史

首先必須說秦國的郡縣制於統治而言是一個先進的制度,但於當時還並不適用於全國,因為六國的舊民還無法適應這種統治方式,將其視為秦國的暴政。秦滅亡後,劉邦根本上就是秦實際的繼承人,領關中子弟對抗代表分封制的項羽,但為了獲取其它諸侯的力量依然分封天下,最終形成了漢初關中秦地行中央直接統治的郡縣,而於六國舊地分封諸王的混合統治,這段時期也可以視為分封制走向郡縣制的一個過度。但隨著中央實力不斷強大,武帝時期推恩令對諸侯國的不斷削弱,諸侯王逐漸失去了行政權利,才終於使郡縣制成為了主流,為後世王朝所沿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