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没有分封制,为什么基本沿袭秦制的西汉会出现分封制?

王若云

文:君山话史

在人类历史上,每一种新的制度出现时,无论人为设计得多么好,总是无法估计可能产生的不可控制的严重后果。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采取分封制与郡县制上有过争论。丞相王绾认为燕、齐、楚等地距离朝廷远,难以控制,应该分封诸侯王以镇守。延尉李斯则认为分封诸侯是动乱的根源,春秋战国之所以混战几百年,正源于这个分封制度。同时,李斯认为应该采取郡县制,实现朝廷-郡-县垂直化管理,这样就可以杜绝诸侯混战的局面。秦始皇认为李斯远见卓识,遂采用郡县制,并自信这种制度可以令大秦帝国传之百世千世。

然而,现实却是秦只历二世就亡了。为什么亡得这么快,因为这种新的制度固然可以防止诸侯混战,但又暴露出巨大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中央高度集权,没有诸侯的制约。高度集权的政府,国家兴亡完全系于君主一人,遇到秦二世这样的人,国家就完蛋了,没有来自外部的制约。而周朝虽然诸侯混战,却能维持八百年,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时候国家不是一两个人能主导的,中央与诸侯相互制约,天子太坏就会被整垮,诸侯太坏就会被干掉,所以你看春秋战国,暴君是很少的,明主是很多的,这就是一种竞争机制,是一种权力制衡。

第二个问题:没有诸侯的拱卫,天子容易受到权臣的控制。秦始皇一死,秦国实际上就被权臣赵高控制,呼风唤雨,指鹿为马,为所欲为。李斯设计郡县制时,没有考虑这些问题的,最后自己都被李斯杀掉了。

第三个问题:地方的武装力量薄弱,一旦爆发起义,没有足够的力量镇压。郡县的权力与诸侯的权力是不一样的,诸侯王相当于一国之主,有独立的军队,郡太守、县令都没有很大权限。因此,当陈胜吴广振臂一呼,起义烈火就烧遍全国。在这种情况下,地方官吏对朝廷的忠心,显然比不上皇家子弟,只是这些皇家子弟没兵没权,也只能干瞪眼。因此秦灭亡得这么快,除了暴政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郡县制之下,没有拱卫中央的诸侯军队。

因此,当秦被推翻后,项羽彻底抛弃郡县制,分封十八个诸侯王。不过项羽实在是不读书的土鳖,他这个狗屁制度居然连个中央政府都没有。刚开始时还有个挂号的楚怀王,后来项羽干脆把楚怀王给杀了,自己当西楚霸王。西楚霸王虽然霸,也不是天子啊,也只是个诸侯啊。于是这时不是一个国家,而是同时存在十八个国家,就项羽这个政治水平,最后不失败就没天理了。

最后刘邦把项羽等一帮诸侯给收拾了,刘老兄政治智慧是比较高的,他觉得分封诸侯制确实有问题,项羽恢复分封制,没几年就倒了。但郡县制也有问题,秦国没几年就倒了。怎么办呢?于是他来了个折衷的办法,大部分实行郡县制,距离朝廷比较远的地方,比如楚、齐、燕、吴等,搞分封制,弄几个诸侯王镇在那里。

后来刘邦又想,异姓诸侯王也是靠不住的,朝廷有难,你们这些人还不是偷着乐么?于是他花了大力气,把异姓诸侯给铲除了。大家常说刘邦杀功臣,这个说的不对,刘邦杀的是异姓诸侯王。从这点看,刘邦固然不厚道,但从大的方面讲,消弥了可能再度导致生灵涂炭的战争风险,对老百姓来说,未必不是个好事。

西汉的制度,实际上是秦制与周制的折衷与改良,既保留郡县制为主体,在周代分封制基础上削去异姓诸侯,只保留同姓诸侯。这个制度也不能称尽善尽美,同样有很多问题。比如说,同姓诸侯的存在,仍然有战争的风险,“七国之乱”即是一例。汉武帝推行“推恩令”,把封国最大程度弱小化,诸侯不复成为朝廷的威胁,不过仍未能彻底解决问题。由于封国太弱,又致使王莽篡汉时,朝廷没有藩王作为外援,最终覆灭。

无论是郡县制还是分封制,或是混和制,都无法彻底解决存在的问题。诸侯强,则国家混战;诸侯弱,则容易出现暴君或权臣的极端专制。这是君主专制政体一道迈不过去的坎。

古代人总期望出现明君、名臣,但纯粹依靠道德意识是很难出现的,因为人性的弱点是这样的: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只有在诸政治权力相互制约、平衡时,才能约束住人性中汹涌澎湃的恶。


君山话史

秦朝没有分封制是为了中央集权的帝制,而秦始皇的帝制并非一朝一夕所产生,是经过六世秦王进行内部改革,制定适合集权的官僚制度,将原本由旧贵族主导的国家转变为帝国制,再经由秦始皇之手正式确立的帝制。

简而言之,到秦始皇期间消除了分封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秦朝依旧缺乏时间去消化各式各样的旧思想,如儒士思想、旧贵族的需求、秦朝制度所需的过度徭役,种种问题叠加起来成为了秦朝崩溃的原因,而其中重要一点是秦朝在中央集权的问题上走的太快。

刘邦和萧何建立的西汉沿用了秦朝的制度,主要体现国家制度和律法等方面,而无法全面采取帝制和郡县制一方面是形势上做不到,又考虑到秦朝灭亡的弊病,采取了郡国并行的制度作为缓冲。

前面说到秦朝的中央集权并非一朝一夕所形成,至秦始皇那时奋六世之余烈才造成权力的巅峰。西汉却遗留下秦朝、楚汉战争的经济创伤,人口大量锐减,全国土地因战争而荒废,再加上外部有匈奴的消耗,刘邦已无法再进行极端的战争。

击败项羽以后,原本韩信、彭越、英布、吴芮、臧荼、张耳等人已经是名副其实的诸侯,除去韩信是从刘邦嫡系脱离的诸侯外,要剥夺其余诸侯的身份就只能通过战争才能办到。一旦处理的不好,就会跟项羽一样招致众怒,被诸侯联手反击。

故刘邦的西汉把秦朝故地保留下来作为汉国的领土,把原六国故土都分封出去。刘邦在有生之年为了加固汉朝集权,陆续消灭异姓诸侯,但郡国并行的制度已经实施,刘邦无法剥夺刘氏诸侯的封邑,那也并不有利于刘氏统治,故只能将制度维持下去。


刘邦给刘濞封王时就看出此人有反相,只是年迈的刘邦已经管不了这么多,只留下一句:“然天下同姓一家,慎无反!”

初时,吕雉执政,分封诸吕,统御开国功臣还能压制住同姓诸侯。随吕雉病逝,刘邦的长孙齐王刘襄就按耐不住,杀死齐国丞相,起兵前往长安争权。周勃、陈平却率军戒备各路诸侯,拥立代王刘恒为帝。

汉朝由中央和地方的矛盾自此爆发,经过汉文帝刘恒多年经营稳定国内经济,再到汉景帝刘启击败七国叛乱,至汉武帝刘彻实施推恩令,才算削弱诸侯对中央的牵制,诸侯王的封国在后来改由相国治理,国王渐无权势,使西汉成为名副其实的帝国。

由此可知西汉并非不想全面实施帝制,只因在形势阻碍重重,需要通过时间实施有效的手段才能够办到。


从刘邦到刘彻算起来有六十年,西汉帝国才达到集权的巅峰。从秦始皇往前算六十年是秦昭襄王时期,秦国也恰恰是在秦昭襄王时期开始全面称霸,首次称为西帝。故西汉和秦朝集权的步伐非常相似。西汉后来名存实亡的分封制也不过是开国遗留下的问题,随着刘氏子孙的增加,诸侯王的后裔大多已无贵族的身份,光武帝刘秀身为长沙王之后,实则也只是一介平民出身,只是相对他们百姓的社会地位更高一些。


苏沉船

汉承秦制,得天下四百年,华夏始名汉,华夏进入了又一个恢宏大气的时代。

秦朝的统一,是几代人呕心沥血一针一线的结果。最后打下来的基础比较坚实,没有必要封王封侯来维持稳定。

但是汉朝不同,是刘邦和众多人一同建立的。天下初定,社稷未稳。基础不牢,只得靠让出一部分利益来换取稳定。但是结果就是刘邦后半辈子都在平叛。汉景帝时期还发生了一个诸侯国的叛乱“七国之乱”。

汉初刘邦选择分封,也是不得已的措施。只不过有利有弊而已。




看点儿历史

首先必须说秦国的郡县制于统治而言是一个先进的制度,但于当时还并不适用于全国,因为六国的旧民还无法适应这种统治方式,将其视为秦国的暴政。秦灭亡后,刘邦根本上就是秦实际的继承人,领关中子弟对抗代表分封制的项羽,但为了获取其它诸侯的力量依然分封天下,最终形成了汉初关中秦地行中央直接统治的郡县,而于六国旧地分封诸王的混合统治,这段时期也可以视为分封制走向郡县制的一个过度。但随着中央实力不断强大,武帝时期推恩令对诸侯国的不断削弱,诸侯王逐渐失去了行政权利,才终于使郡县制成为了主流,为后世王朝所沿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