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精粹·民间艺苑的奇葩——峨口挠阁|代州风情

峨口挠阁发源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代县的峨口镇,是流传于雁门关内外的一种百戏杂艺,它融表演、舞蹈、音乐、美术、体育与一体,是当地春节社火和文娱活动中最流行、最火爆、最被观众所津津乐道的一门综合性民间艺术。

非遗精粹·民间艺苑的奇葩——峨口挠阁|代州风情

峨口挠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经历了原始社会有巢氏至秦代模仿树源生态的孕育期,汉代至南北朝无伴奏表演到器乐和鸣的转型期,隋唐至民国的表演、服饰、伴奏相配套的成熟期,新中国成立至“文革”初期的兴衰更迭的曲折发展期,“文革”期间的冷落沉寂期,以及实施“民保”工程后的弘扬、振兴期。近年来,曾几度在中国五台山国际旅游月开幕式、中国(青岛)首届秧歌节、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山西卫视“人说山西好风光”等场合精彩亮相,独领风骚,成为中外宾朋翘首期盼的一道精神大餐。二零零六年入选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二零零七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充分显示了国家、社会、专家对峨口挠阁这门古老民间艺术的认可,对代县人民生生不息弘扬传承民间传统文化精神的一种认可。

非遗精粹·民间艺苑的奇葩——峨口挠阁|代州风情

“挠阁”为晋北方言,“挠”,意即“抬起举高”“阁”,有“仙阁”“女孩儿”两层意思,引申为儿童。峨口挠阁由乐队与表演队两部分组成。乐队的乐器主要有鼓、唢呐、笙、铙锣、碰铃、笛子、大胡、二胡等。它的腔调,源于我国北方古代少数民族的胡调,是胡汉民族交融的实证。挠阁架子上的小演员都是从村里选出的漂亮、机灵的五六岁的孩童,妆扮成各种各样的古装戏剧人物,站立在特制的铁架子上,用宽布带绑缚固定好,由身着统一服装的壮汉挠在肩上,伴着欢快的乐曲,踏着激越的鼓点翩翩起舞。

挠阁表演一般出场数十架,每架壮汉、小孩各一人,还有名手执小彩旗、脖挂哨子的现场指挥。小演员们按照不同的扮相,或略施粉黛,或浓妆艳抹,身着鲜艳的戏剧服装,个个花枝招展,裙裾飞扬,扮相可人。这些有幸被选上的小演员,俗称“登挠阁”,意即登高望远,吉星高照,四季平安。他们往往是众人羡慕的对象,全家人都引以为荣。表演时,全家倾巢出动,子随父扭,夫唱妇随,前呼后拥,勾勒出幅和谐温馨的生活画卷,天伦之乐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花团锦簇的挠阁架子,均以民间艺人的手工艺术品精心装饰,或鸟兽,或花卉,或果树,或高梁玉米,或大红辣椒,无不精致华艳,美轮美奂,引人注目。

非遗精粹·民间艺苑的奇葩——峨口挠阁|代州风情

列队表演时,背缚挠阁的壮汉,在婉转艺术,具有鲜明的文化价值和实用价值。

一是文化价值。峨口挠阁的悠久历史、丰富内容和基本特征,在中国其他民间艺术中实属罕见。发掘和保护峨口挠阁,不仅对丰富和完善中国民间艺术,乃至对世界文化多元化,都将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峨口挠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集中反映了当地人民的思维方式和精神追求,蕴藏着当地劳动人民天才的创造性、独特的艺术性、极高的观赏性和旺盛的生命力。在当今世界文化多样化的呼声日益高涨,但西方文化却仍然见为国际主流文化、西方文化产品占据国文化市场绝大部分份额的背景下,独具特的中华文化产品逐步赢得应有的国际文化市场份额已不再遥不可及。

二是实用价值。发掘和保护峨口挠阁对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非遗精粹·民间艺苑的奇葩——峨口挠阁|代州风情

近年来,代县县、镇两级逐步健全动态的、持续发展的峨口挠阁保护体系,重点建立五大保护机制,着力提高干部群众的保护意识。即以文化战略上“定向”,发展蓝图中“定位”工作决策时“定项”,领导班子内“定人”,干部职责上“定责”,资金投入上“定额”为主要内容的领导制度建设机制:老艺人传帮带、现有艺人与专家学者互动互补的人才队伍建设机制;原生态保护与不断提高技艺,发展创新,协调发展的动态扶持保护机制;打造品牌效应与日常表演相结合的活动开展机制;发展挠阁艺术与开发挠阁产业相结合的市场营运机制。

峨口挠阁是活跃在雁门关内外的优秀民间艺术,它承载着汉代“百戏杂艺”丰富的文化信息,反映了人类有巢氏时期的文化生活、劳动技艺及价值趋向,也形象而集中地反映了代县人民的思维方式、价值追求和精神企盼。峨口挠阁不愧是镶嵌在代县这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上的一颗璀璀夺目的明珠,盛开在中国民间艺苑里的一枝瑰丽奇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