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戰場上10000發子彈才能打死一個人?

MiDream-末世

10000發子彈才能打死一個人這個數據其實已經相當靠譜了。在2003年伊拉克戰爭過後,美軍統計員統計了戰爭中消耗子彈的數量,再加以分析,得出結論:平均每25萬發子彈才打死一個人!這一數據對比題目,題目是多麼的可親。

圖為美軍步兵

不妨來想象一下,一名步兵隨身攜帶400發步槍子彈,一個班就是四千餘發。加上機槍手,機槍副射手,一個班可能要攜帶在身上的子彈達到了5000發。車上也會攜帶有一些子彈。以美軍“悍馬”為例,現代的悍馬突擊車一般會在車頂安裝一挺M2HB重機槍。美軍規定了機槍必須攜帶500發機槍彈,步兵必須攜帶300發以上步槍彈,但在真實戰場上還會攜帶多點。按照三倍於規定數量來計算,美軍的一個標準步兵班9人,擁有2挺重機槍和1挺M249輕機槍,全班攜帶彈藥達到上萬發。

圖為美軍步兵

而且按照美軍的揍性,仗著空中支援,隨意呼叫——真正死在槍口下的反而沒多少。短兵相接,各種輕重火力一齊開火,潑水般的射擊,一萬發子彈又能抗得了多久?還沒計算在戰鬥中損失的。

圖為美軍

還有一點就是運輸途中損失的,從倉庫抵達戰場後丟棄、移交給當地友好武裝的,在接近交戰區的火力偵察,基地的訓練,這也會統計進戰爭消耗中。在戰場上10000發子彈消滅一個敵人並不誇張,反而是很貼近真實的一個數據。


軍事新觀察

我是軍林縱橫!10000發子彈打死一個敵人,這個說法自然是不夠準確的,但說明了一個問題,“一個子彈消滅一個敵人”……其實,你懂的!

歷史上,每次戰後都會有大量的有心人進行細緻的戰場統計,包括多少顆子彈消滅一個敵人。

有人統計,越南戰爭期間,美軍平均發射5萬發子彈消滅一名敵人;伊拉克戰爭時期,同樣的單位耗彈量驟增至20萬發。

美國人如此土豪,可不是每個國家的軍人都可以這樣闊氣的。

1943年末,常德會戰。此役,中國軍消耗的子彈(步槍、機槍彈)達1700餘萬顆。若按國府公佈的日軍傷亡數據(3萬左右),約500多顆子彈才能擊中一名日軍;若按日軍公佈的數據(減員萬餘),則需1000餘顆子彈才能擊中一名日軍。其他戰役戰鬥,存在較大差異。

有人統計,抗戰期間,中國軍隊亦須消耗600顆子彈,方能擊中一名日軍;需要3700顆子彈,方能殺死一名日軍。

歷史上的美蘇軍可都是不缺彈藥的。

二次世界大戰,美國在歐洲參戰為時不到一年,消耗彈藥即達690萬噸。太平洋戰爭中,美軍共斃傷日軍110萬人,其中擊斃80萬人,擊傷30萬人,耗費彈藥約三百萬噸,平均3噸彈藥斃傷一人。

二戰中,蘇聯製造並消耗了1000萬噸彈藥,德國的產量為780萬噸。4年衛國戰爭中,蘇軍向德軍傾瀉了4.2億發炮彈,170億發子彈,1.21億枚手榴彈,還有近三百萬噸航空炸彈,共斃傷德軍1300萬人。蘇軍平均斃傷一名德軍,要消耗炮彈30發,子彈1300發,手榴彈9枚和航空炸彈230公斤。


軍林縱橫


自從熱兵器加入到戰爭中以來,隨著工業化的發展與生產力水平的提升,戰爭的暴力水平越來越高,對抗的烈度越來越大,一場戰爭、一場戰役乃至戰鬥傾瀉的炮彈與子彈堆積如山。

有統計認為,拿破崙戰爭時代幾場典型的戰役諸如奧斯特里茨戰役、瓦格拉姆戰役、波羅金諾戰役平均需要發射150發到200發槍彈才能命中一人,到了克里米亞戰爭與普法戰爭中,這個數字就飆升到近400發子彈才能命中一人。再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由於以馬克沁機槍為代表的自動武器大量投入戰場,這個殺傷-彈藥數字迅猛攀升到近千發子彈才能殺傷一人。而作為人類目前為止大規模戰爭的巔峰,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各條戰線打出去的子彈基本上就像潑出去的水一樣:大量裝備自動與半自動火器的美軍平均需要發射1到2萬發子彈才能殺傷一人,裝備了部分手動步槍的蘇軍則需要發射2000到3000發子彈才能殺傷一人。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蘇軍使用了1000萬噸各型彈藥、炸藥、炸彈,而德軍使用了800萬噸,美軍在歐洲戰場打了不到一年的仗,消耗各型彈藥高達700萬噸。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彈藥的消耗量是伴隨著戰爭烈度的升高、自動武器的使用而迅猛上升的。尤其是自動武器的使用與步-炮、航空兵火力協同戰術體系的逐步成熟,單兵輕武器乃至班組支援自動火器越來越具有火力壓制的性質,對於單發命中、精確射擊的要求越來越低,而更加強調利用火器限制敵人的行動自由,控制戰場的可用空間,為己方的炮兵火力殺傷敵人提供機會。因此,說“一萬發子彈殺傷一名敵人”在目前的戰術環境下是完全正常的,甚至都是極高的火力利用效率了——要知道在越南戰爭中,由於越南人民軍神出鬼沒的熱帶雨林非接觸式作戰,迫使美軍不得不經常使用猛烈的集火射擊來向一切可疑的地區掃射,以確保自身的安全,彈藥-殺傷之比甚至已經高到了發射25萬發子彈才能殺傷一名敵人的地步。


軍武次位面
10000發子彈擊斃一個敵人是完全合情合理的。因為很多彈藥被用來火力壓制,而非精確射擊敵軍。

先來看二次大戰以來歷次戰爭殺一個士兵耗費的彈藥數。在太平洋戰場美軍平均2.5萬發子彈斃傷一名日軍。在海灣戰爭時,美軍殺死一個士兵耗費10萬發子彈。在伊拉克戰爭時更恐怖,美軍平均每25萬發子彈才能打死打傷一個人。

火力壓制就像輔助型英雄,人頭雖少,功勞不小。

實際原因並非是士兵射擊精度低下,而是因為在戰爭中絕大部分子彈屬於未精確瞄準就射出的壓制性火力。
比如我們已經將20名敵人困在了一棟建築內,等待空中打擊將敵人摧毀。等待的時間裡,我們只需要火力封鎖主要出入口,防止敵人逃跑即可。火力封鎖的子彈顯然無法擊中任何敵人,但卻是消滅敵人必不可少的一環。

在這個例子中,用於火力封鎖的子彈更像是英雄聯盟裡的輔助型英雄,人頭雖少,功勞一點不小!

什麼是壓制性火力

真實戰鬥中,進攻一方會想盡一切辦法,儘可能地干擾敵方的射擊,而這就是步兵戰術中的“火力壓制”。最常見的火力壓制就是向敵人傾瀉子彈,壓得敵人抬不起頭來。讓敵人在你的火力之下只有躲的份,根本不敢還擊。

火力壓制的作用

很顯然,進攻方要減少損失,必須要儘可能動用地自己的武器進行射擊,保證敵方的火力被壓制,然後才可以暫時脫離掩護物體,在戰場上運動。關於這一點,最教科書的方法就是“敵火下的交替躍進”

舉個例子

先來看看電影中的火力壓制,有個感性認識。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4a350007a1717d589781\

武器裝備秀

戰場上要耗費多少發子彈才能打死一個人?那我們就來看看抗戰時期,我們需要多少發子彈才能打死一名鬼子吧?

曾有人總結:“中國軍隊對於輕重武器因訓練不熟,不能運用自如。使用同一武器之命中率亦遜於日軍。”這些差距,實際上貫穿整個抗戰始終。然而,中國士兵在抗戰期間的射擊命中率究竟怎樣?抗戰中,究竟需要消耗多少發子彈才能打死一名日本兵?

滕縣保衛戰

對於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們先來看三個真實的戰例:1938年2月初,滕縣保衛戰打響。當時由川軍阻擊日軍第10步兵聯隊南下的一次防禦戰,也是徐州會戰、臺兒莊大戰的序幕,共分為2個階段:一個是藤縣的外圍戰鬥,另一個是城內的戰鬥。據第122師代師長戰後的統計:此戰共消耗步槍子彈12萬餘顆,機槍子彈2.7萬餘顆,大小快槍及手槍子彈1.7萬餘顆;共擊斃日軍約千餘名。所以,約需要消耗160顆子彈才能擊斃一名日本兵。

長沙會戰

1939年9月至10月,第一次長沙會戰爆發,又稱“湘北會戰”、“湘贛會戰”。日軍集中約10萬兵力從贛北、鄂南、湘北三個方向向長沙發起了進攻。第九戰區代司令長官薛嶽為保衛長沙,採取以湘北為防禦重點,“後退決戰”、“爭取外翼”的作戰方針,調動3個縱隊30多個師共計24萬餘人參戰。戰後,根據第九戰區統計:此戰共計消耗步、機槍子彈265萬餘顆,日軍傷亡人數在1萬餘幾百人左右。所以,約需要250顆子彈才能擊斃一名日本兵。

常德會戰

1943年11月至12月,常德會戰開始。日軍糾集7個師團約10萬人進攻常德,中國軍隊集中了第六戰區和第九戰區的16個軍43個師約21萬人迎戰。中國軍隊依託陣地節節頑強阻擊,遲滯日軍進攻,給敵重大消耗,是整個抗日戰爭時期大規模的會戰之一,也是抗戰以來最有意義的勝利之一,被譽為“東方的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此戰,共計消耗子彈達1700餘萬顆。若按我方估算擊斃日軍3萬餘人,約需消耗500多發子彈才能擊斃一名日軍;若按日軍公佈的減員數1萬餘人,則需要1000餘顆子彈才能擊斃一名日軍。

長城抗戰代表之作

上面的三個例子,分別屬於戰鬥、戰役、會戰三個不同的情況。我們可以發現要擊中一名日軍需要消耗的子彈數量越來越多。那麼,整個抗戰期間,中國軍隊大概總共消耗掉了多少彈藥呢?縱觀整個抗日戰場,中國軍隊各部隊共累計至少消耗彈藥(僅包括步槍、機槍、手槍等子彈)18.2億餘顆。而日軍在中國戰場傷亡約共計240萬餘人。

日軍戰敗投降簽字儀式

所以,我們以這個數據計算,整個抗戰期間,中國軍隊需要消耗600顆子彈才能擊中一個日本兵,需要3700顆子彈才能打死一名日本兵。從此,不難看出整個抗戰的艱苦程度和慘烈程度,這絕非現在的抗日劇動不動就擊斃一整個連隊的日軍所不能相比的。如此中國的抗戰也不用長達14年之久了。正是中國軍隊的不屈不撓、浴血奮戰、大無畏的犧牲精神才最終迎來了抗戰勝利的曙光。當今天的我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闊步前行時,更應該銘記歷史,開創美好的未來。


歷史先生

豈止是100000發子彈打死一個人,最恐怖的戰爭是平均25萬發子彈才能打死一個人,一個子彈消滅一個敵人,在現實中根本不存在的。

在歷史上,經歷了無數的戰爭,而在現代,最強有力的武器就是槍支彈藥,手槍可以遠距離的進行射擊,只要準那麼對敵軍的傷害力是非常巨大的。但是在歷史上就有一場戰爭,他平均下來,要10萬顆子彈才能夠消滅掉一個人,這場戰爭的消耗可以說非常大了。再說這場戰爭之前,我們可以來看看其他戰爭的這個彈藥消耗數。

首先我們來看看百圖大戰的相關數據,百圖大戰中,八路軍共消耗彈藥70萬發、手榴彈12.6萬枚,斃傷日軍2萬、偽軍5000人,平均每30發子彈、7枚手榴彈才能殺死一個敵人。國民黨軍平均消耗2000發子彈、炮彈12發、手榴彈30枚才能斃傷一敵。

接下來我們再來看看後面的太平洋戰爭,在太平洋戰爭中美軍共斃傷日軍110萬人,耗費彈藥約300萬噸,平均3噸彈藥斃傷一名日軍,當然了,美軍財大氣粗這些對他們來說算不了什麼了。在蘇德戰場上,蘇軍每耗費0.8噸彈藥才能殺死一個德軍。

在四年衛國戰爭中蘇軍向德軍傾瀉了4.2億炮彈、170億發子彈、1.21億枚手榴彈、300萬噸航空炸彈,共斃傷德軍1300萬人(其中死亡380萬人)。蘇軍平均斃傷一名德軍要耗費炮彈30發、子彈1300發、手榴彈9枚和航空炸彈230千克。是不是覺得打仗真的沒有想象中的容易,不要著急,下面這些戰爭的數字更加讓你吃驚。

海灣戰爭時美國冷戰之後的第一場大規模的戰爭,在這場戰爭中,美國士兵想要殺死一個士兵,甚至要用掉十萬顆的子彈。這個數字聽起來已經足夠讓人震驚了,但是這個數字並不是遞減,反而是隨著時間在迅速的上升。

最恐怖的莫過於伊拉克戰爭了,美國在這場戰爭中一共打出了60億顆子彈,受到傷害的人僅僅為2.4萬,也就是說平均下來美軍要用25萬顆子彈才能夠打死或者是打傷一個人。戰爭看起來是壯烈的,就是因為戰爭往往實行的是火力或者是陣勢壓制,在打起來的時候子彈隨便用,也就顧不上這些消耗了。

記得有一首歌是這樣唱的,我們都是神槍手,一顆子彈消滅一個敵人,其實這種情況在現實中是不存在的。真正的戰場就算是狙擊手也不能做到一瞄一個準。


問歷史

為什麼10000發子彈才能打死一個人?我看到網友的回答大多數是列出已知的戰後統計數據,我決定從一下幾個方面來分析一下。

1.人是移動目標。當過兵的朋友可能會了解,打靶的時候,固定靶位在一定距離以上都很難百分百擊中,就更別說移動靶了。其實射擊的時候要考慮的因素有很多。比如說風向、風速、溼度、目標移動速度、距離、人體心跳擾動、呼吸頻率、所用槍械的子彈速度、空氣阻力、子彈拋物線等等諸多因素。只有專業訓練過的狙擊手才能掌握這些複雜的射擊要素,即便是這樣也不能保證每次都擊中。普通的作戰人員就更難把握了。



2.作戰人員的軍事素質。眾所周知,每個國家的參戰人員,其個體間軍事技能都存在差異。比如,同一個部隊中,有射擊成績好的,也有壞的。特種部隊和野戰部隊相對來說,射擊技能要更強一些。可是,特種部隊才多少人啊?大部分不還是常規作戰部隊嗎?對於這些兵員來說,射擊只是一門基本技能,懂得基本的射擊技能和槍械知識就已經很不錯了。不可能把每個人都訓練成狙擊手。大部分的經驗都要到戰場上自己摸索。槍打得多了,精度和準度也會相應的提高,這個過程是非常漫長的,也是需要大量彈藥去支撐的。一個作戰經驗充足的老兵,可能需要1發子彈就可以擊斃敵人。一個新兵就可能100發也打不中敵人,這就是差距。要知道,常年作戰的部隊中,戰鬥減員非常厲害,老兵太少了,大部分是補充的新兵,彈藥命中率相當低!



3.火力壓制。在戰場上,不是所有的子彈都充當殺人的角色,還有一種打法叫做火力壓制,這是一個相當費子彈的差事。比如,在掩護部隊衝鋒或撤離時,為了減少己方傷亡,常常會使用機槍或重機槍火力交叉養護來壓制敵方火力。目的不是射擊精度,而是彈藥覆蓋率和射擊密度。這樣,敵人就沒有機會走出掩體對己方部隊進行還擊,從而被壓制得抬不起頭。如此強大的火力壓制會消耗大量的彈藥,而敵人的傷亡也不見得會有多高。這樣一來,命中率也就被拉低了。



4.人命比子彈值錢。現代戰爭已經富得不再需要人海戰術去節約子彈了!尤其是美國這樣的超級大國,更是不心疼他的彈藥,反而由於國內反戰壓力,他們更珍惜自己士兵的生命。我們在一些伊拉克戰爭的畫面中經常可以看到,美軍士兵根本不會把自己的腦袋露出掩體,而是直接把槍伸出去進行盲射。就這樣的打法,射擊也就是嚇唬一下對方罷了,根本談不上命中率!



5.虛張聲勢。在陣地戰中,其實交戰雙方距離很遠。但是,時不時會來一輪對射。雙方都不出來,只是利用手中的武器掃射進行宣洩和挑釁。為的不是打死多少人,而是在漫長的拉鋸戰過程中不停的向敵方展示實力和耀武揚威!



6.非戰鬥消耗。我們看到戰鬥消耗的統計數字是如何算出來的呢?是用派發彈藥數量減去剩餘彈藥數量而估算出來的。那麼大家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失蹤作戰人員所攜帶的彈藥,還有戰鬥中遺失的彈藥。這些可都是沒有擊發過的新彈藥,但是都無法統計。其實好多作戰人員失蹤或陣亡時,都是一槍未開的。他攜帶的彈藥也都被相關部門計算進了消耗彈藥數量裡去了。試問一下,這樣統計而來的彈藥消耗數據能準確嗎?所以大家不要盲目相信戰場統計的數據,都是有很大水分的。


軍事情報員

10000發子彈殺死一個人,你甚至說少了。這很正常。因為你要知道一點,戰場上,很多時候的開火併不是為了殺人。只不過因為戰術需要構成火力壓制。這就需要你不停的開火掃射儘管沒有敵人露出身子,但你為了保證火力壓制就是要一直開火。而且人被子彈擊中要害的幾率不大,除非打中心臟,頭部,動脈等部位,要不然士兵不會直接喪命的。

二戰的各個國家,都是十分重視機槍的,機槍一直是各個班組的核心火力,構成火力壓制的是其主要任務。機槍在戰場上要確保有火力壓制,步兵才能在敵人無法還擊的時候前進。衝鋒前也是如此,在近距離構成火力壓制。而且在巷戰中,火力中斷是個忌諱,什麼叫火力中斷?就是你要換彈夾或者給機槍換槍管的時候,停止了射擊,就叫火力中斷。所以你就可以知道,為什麼很多照片中德軍士兵會撿蘇聯的波波沙。原因就是彈夾大,射速快。這樣可以構成猛烈的火力壓的敵人抬不起身,為自己爭取行動權,而且彈夾大減少了換彈頻率,減少了敵人趁機反火力壓制的可能性。德國的MG42,MG34都是射速極快的武器,點一下幾十發子彈就打出去了。最高連續射擊的情況下一分鐘可以射出1300發子彈左右。為了構成火力壓制,射擊是不能停的,雖然為了保持槍管溫度穩定,德軍士兵的機槍手有點射的習慣。但是子彈消耗量依然巨大。衝鋒槍的子彈在巷戰中也是子彈消耗的大頭。這是第一個情景。



第二個情景就是,坦克路過,防守方拿機槍以及其他火力向坦克射擊,很多人不解,其實為的是分離敵軍的坦克與步兵,使得步兵和坦克不能互相協同。這種情景下,彈藥的消耗量也是巨大的。


第三個情景,天空上出現大量敵方飛機,士兵利用防空炮向天空飛機射擊,這種情況下飛機被擊落的可能性是很小的。而且彈藥消耗量巨大。多個防空炮而且使用多管射擊的類型的防空炮連續射擊,可能很快上萬發子彈就用完了。

還有,子彈打中人可能相對來講不難,但是打死人就很難了,二戰中沒有一款槍可以一槍致命的,那些受了傷的人通常會得到救治。想要一槍擊中要害,不僅要看士兵的高超的瞄準技術,還要看槍的因素。子彈不是絕對的精準的一條直線,可能會偏離目標,左飄右飄上飄下飄都有可能,而且敵人在戰場上一般不是靜止不動的,戰時的緊張狀態下加上遠距離的因素干擾,就算是老兵一槍擊殺的幾率也很小。

所以你就會明白那麼多發子彈才能殺死一個人是很正常的了。


是我們都能吃

現在越來越多的抗日神劇出現在廣大觀眾的熒幕中,什麼包子地雷,手撕鬼子,還有就是百發百中的神槍手拍的最為邪乎,在真實的戰爭中,平均多少顆子彈才能殺死一個敵人,讓你萬萬想不到。

據統計,二戰歐洲戰場上每10000發子彈才能打死一個敵人,雖然很難理解和想象,但是事實確實如此。在抗日戰爭中我國沒有如此好的條件,但中國軍隊依然需要消耗600發子彈才能消滅一個日本鬼子。

之前有人提出疑問為何戰場上士兵擊中率如此之低,至少要花費1萬發子彈才能打死一個人?實際上,對於1萬發這個子彈數量已經是很少了,要知道在越戰期間,美國士兵至少花費5萬發子彈才能打死一個越南士兵。

那麼為什麼戰場上,子彈消耗量如此之大,而擊中率卻又如此之低呢?

在真實的戰場環境中,戰士心裡受到真實的殺戮場面的極度衝擊,導致射擊時心裡慌亂,打亂槍,亂打槍,甚至不看目標就開槍的例子比比皆是。

其次,現在化戰爭都是遠視距戰爭,雙方士兵都距離很遠,都是向著一個模糊的地方射擊,卻不能保證擊中率,這樣的情況下,大多數子彈都是浪費的。

毫無疑問,戰場上一粒子彈就能打死一個敵人。之所以會出現戰場上一萬發或數萬發殺死一個敵人,這是一場戰鬥或一場戰爭後,根據己方所有消耗彈藥的總量與擊斃敵軍的總數來平均計算的,特別是自動高速射擊武器出現後,彈藥消耗更是驚人,瞭解這些情況後,對於一萬甚至數萬發子彈殺死一個敵人也就不足為奇了。

如果是冷兵器時代,那就是百刀或數千刀才殺死一個敵軍,那你更驚訝了不是。

(歡迎閱覽 喜歡的清點下關注 謝謝大家)


海子張棗顧城

我們都知道每次戰爭伴隨的都是大量的彈藥消耗,一般而言一場大規模的戰役都會消耗上上百萬發的子彈。而大量彈藥的消耗也意味著無數的士兵倒在了槍下。

很多人從戰爭劇中發現,士兵要殺死一個敵人其實用不了多少子彈,只看到士兵只要突突兩下,敵人就應聲而倒下,甚至還有用小李飛刀殺人的。在真實的戰場上,只要你敢那樣飛,估計一萬個死法都算少的。

有人做過統計,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平均需要2.5萬發子彈才能消滅一個對手。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則平均需要2萬發子彈才能消滅一個對手。越南戰爭時,子彈的命中率有所提升,美國士兵平均發射5000發子彈就能消滅一個對手。

可是在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中,美軍士兵開槍的命中率卻又大幅度下滑。在這兩場戰爭中,美軍共消耗子彈60億發,射殺對手2.4萬人,算起來平均25萬發子彈才能消滅一個對手,命中率低到讓人難以相信。

上面說的那些國家還好,基本上都是工業國家,生產子彈不算是什麼難事。但是對於當時我們這樣處在戰爭一線,又是農業國的國家,可真是要了老命了。

自1937年7月至1946年1月,中國軍各部隊,累計至少消耗彈藥(僅包括步槍、手提機槍、輕機槍、重機槍子彈)18.2億餘顆。我們來看看前期裝備和訓練相對比較好的國軍士兵的殺敵情況。

《1944松山戰役筆記》這本書記錄了第八軍殲滅日軍的總數,以及所有子彈,炮彈,手榴彈的消耗明細。總計步槍,輕機槍,重機槍,各式機槍的耗彈數,一共約 485 萬發,其中機槍彈佔了 80%。

期間共殺死日軍 3575 人,平均 1357 發子彈消滅一名日軍。但是這個數字也不是非常的準確,因為顯然有許多日軍被各種口徑火炮,手榴彈,擲彈筒等等擊斃,而不是純靠的子彈殺傷的敵人。

這也難怪國民政府軍委會的公開抱怨:“中國軍隊自與盟國聯合作戰以來,所得援助之實際數量,幾不足供英美軍一師作戰一星期之用。”所以說我國作為二戰的勝利者是當之無愧的,五大國的地位都是我們的先輩用血肉拼出來的。

那為什麼會有這麼低的殺傷率呢?一般有以下的幾個原因。

1、士兵素質

我們知道士兵是槍彈的實際控制者,如果士兵素質高,那麼他對槍彈的控制力就強,就不至於“亂放槍”,更不會“閉著眼睛放槍”,這樣才有可能提高子彈的命中率,反之子彈的命中率就會降低。

2、槍械質量

比如有的槍械設計精良、好用,士兵用這樣的槍當然能“百發百中”;但有的槍械陳舊,拿在手裡不好用,士兵用這樣的槍當然打不出好成績。還記的李雲龍中的楚雲飛用和尚的槍時,說了一句話“槍是好槍,就是膛線都磨光了”,可想而知我們當時的武器是多麼糟糕。

3、子彈的使用目的。

在戰場上雙方相互發射子彈有時不是為了奪人性命,而是為了給對方施加“火力壓制”,將對方壓制在工事裡,不敢“露頭”,從而達到自己的戰鬥目的。在這種情況下,子彈當然發射得不少,但雙方的傷亡不見得很大。 

4、戰場對抗方式。

比如雙方投入了大量兵力進行近距離“衝殺”,這時候人員密集,往往會提升子彈的命中率。例如一戰時候的英國還在採取列隊行進的時候,就被德國人的馬可欣重機槍割麥子過,讓這些貴族老爺們狠狠的體驗了把什麼叫現代戰爭。

那麼,現在我國有多少子彈呢?從50-90年代起我國就生產了370億發子彈,從90年代到現在估計又是數百億發子彈的產量。按照30%彈藥日常訓練,其餘進行戰略儲備原則,我國儲備的子彈至少有幾百億發。

而且以現在的生產和保存工藝,在15攝氏度乾燥條件下,子彈可以保存300年以上。所以說再也不用擔心我國那群最可愛的人因為沒有子彈,而無可奈何的和敵人拼刺刀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