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诸葛吓走生仲达”真有其事吗?司马懿为什么害怕诸葛亮?

胡俊

杨仪等整军而出,百姓奔告宣王,宣王追焉。姜维令仪反旗鸣鼓,若将向宣王者,宣王乃退,不敢逼。於是仪结陈而去,入谷然后发丧。宣王之退也,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走生仲达。”或以告宣王,宣王曰:“吾能料生,不便料死也。”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病逝于关中西部的五丈原,由于事发突然,蜀军又秘而不发,所以曹魏那边一开始浑然不知。

首先发现蜀军有异样的是五丈原附近的百姓,他们看到大批蜀军离开军营撤走(整军而出),赶紧报告司马懿,司马懿这才下令追击。

蜀军早有准备,负责断后的姜维命令蜀军突然反过头来,挥舞旗帜,鸣响战鼓,做出进攻的架式。司马懿吃不准,担心这是诸葛亮施的计,于是退回,不敢再追。

于是百姓中流传了“死诸葛走生仲达”的谚语,但司马懿听了并不生气,自我解嘲道:“吾能料生,不便料死也。”

过了一天,魏军才占领了蜀汉丢弃的营垒,司马懿亲自过去察看,特意看了看蜀军留下来的营垒以及诸葛亮生前生活的地方。看完,司马懿不禁叹道:“天下奇才也!”

在蜀军营寨里还发现来不及带走或销毁的文书档案,以及大量粮食。当时大家都认为诸葛亮已死,辛毗认为不一定,也许是诸葛亮的一计,司马懿不同意这样的说法:“军事家所看中的是军事文书、兵马粮草,现在这些都不要了,哪里有人肯把五脏拿出来以求生的道理?”

根据《晋书》的记载,司马懿随后下令追击,褒斜道不好走,关中生长着很多蒺藜,司马懿命2000人穿着软木平底的木屐背着蒺藜在前面开道,路不好的地方就把蒺藜铺上,人马再前行。

魏军一直追到赤岸,再往前就要到褒口了,这时传来蜀军内讧的消息,司马懿想乘隙进攻汉中,但魏明帝的诏书传来,让他撤军。

魏明帝为什么要撤军呢?因为他还没有做好全面攻击汉中的准备,当时辽东的公孙渊势力不断坐大,魏明帝派人前去清剿,但吃了败仗,相对于蜀汉,北面的问题也很严重。

快追出褒斜道的司马懿也担心中埋伏,蜀军虽然撤退,但并没有大败,他们的拿手好戏是设伏,其弓弩兵的厉害魏军早就尝过,司马懿不想当第二个张郃,所以就回师了。

对于《晋书》的上述记载,有人认为不太可信,因为《晋书》处处回护司马氏,把司马懿几乎塑造成了一个“高大全”。司马懿在诸葛亮面前一向畏战,有人认为他这是出于自身政治上的考虑,司马懿不希望诸葛亮和蜀汉早早就被消灭掉。

司马懿是曹操的大将军、太尉,是魏军的一号人物,但魏明帝对他并不完全信任,对司马懿来说,蜀汉的继续存在显然对进一步巩固自身势力更为有利。

不过这样去看司马懿有些偏颇,司马懿在诸葛亮面前不主动出战,并非完全出于一已之私,而是从战略战术层面的慎重考虑,因为这种做法更稳妥。

诸葛亮北伐,最大的问题是后勤补给,最头疼的是运粮,几次北伐失利都出在这个问题上,所以诸葛亮的战略是求速战速决,司马懿看出了这一点,用拖的办法将蜀军拖垮,这是不是怯战,也不是完全出于心机,而是一位成熟统帅的正确选择。

在确认诸葛亮去世后,司马懿看到这是一次机会,果断下令追击,但曹魏的辽东方向此时出了问题,魏明帝正指望司马懿去平辽东之乱,所以命他不要再追,《晋书》的相关记载并没有问题。


南门太守

  • “棋逢对手,将遇良才”司马懿和诸葛亮这对冤家,算得上当世一流的谋略家,郭嘉和周瑜死后,他们二人成为当世最旗鼓相当的对手。二人反反复复、来来回回交手很多次,互有胜负。
  • 司马懿和诸葛亮二人都十分精于算计,尤其是诸葛亮更是精于算计。司马懿没少吃诸葛亮的亏,而诸葛亮似乎显得更加游刃有余一些。
  • 其实真相不是这样的,司马懿没什么怕诸葛亮的,要说怕也是怕诸葛亮死得太早、死的太不是时候,因为诸葛亮好好活着司马懿他自己就能好好活着。
  • 对周瑜而言,是“既生瑜,何生亮”;而对司马懿而言,“既生懿,必生亮;既生亮,必生懿”,作为两个一等一的高手,只有诸葛亮活着司马懿才能保住他自己,要说当世二人的知音有谁恐怕只有对方,了解司马懿的莫过诸葛亮,了解诸葛亮的也莫过司马懿。两人之间不仅了解对方,还是对手,充满一种无奈和滑稽的味道。诸葛亮想千方百计弄死司马懿,可惜曹魏皇帝不是昏君知道只有司马懿是诸葛亮的对手;而司马懿则千方百计不能让诸葛亮死,否则他存在的价值就没有了,关键的是诸葛亮也明白司马懿的这层想法。诸葛亮的目标很明确就是消灭曹魏,统一全国续写汉朝历史。而司马懿则不同,司马懿甚至魏国实力远胜于蜀国,只有守住即可不需要图谋进取或者说诸葛亮活着的时候图谋进取也没用,不管是司马懿还是曹魏有的是时间,他完全可以耗时间,而时间对于诸葛亮却是最宝贵的。
  • 从曹操。曹丕父子处处提防司马懿来看,以他的深沉绝对是早就想好了将来的夺位,只是时机不到,他必须熬死所有可能成为隐患的对手,不管是曹操、曹丕父子还是诸葛亮或者是张郃,一时一地的得失对他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等待时机以待时变。所以司马懿根本不怕诸葛亮,之所以表现的很怕是做给其他人看的,从而让他们不要尝试挑战诸葛亮,以免最后有可能误伤诸葛亮性命从而害了自己。
  • 大历史,大格局,喜欢请关注经纬历史。

原野的风

死诸葛吓死活仲达这个事情不仅仅是三国演义才有的剧情,在正史上面也是真实存在的,而且是记载晋书司马懿传里的。

【关中多蒺藜,帝使军士二千人著软材平底木屐前行,蒺藜悉著屐,然后马步俱进。追到赤岸,乃知亮死。审问,时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走生仲达。"帝闻而笑曰:"吾便料生,不便料死故也。"】晋书-司马懿传

【汉晋春秋曰:杨仪等整军而出,百姓奔告宣王,宣王追焉。姜维令仪反旗鸣鼓,若将向宣王者,宣王乃退,不敢偪。於是仪结陈而去,入谷然后发丧。宣王之退也,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走生仲达。"或以告宣王,宣王曰:"吾能料生,不便料死也。"】

诸葛亮死之后,杨仪率军回归,有些人就告诉司马懿说诸葛亮死了,大军要撤回去了。司马懿一听就赶紧跟上去,姜维让人举旗呜鼓攻击司马军,司马懿赶紧撤退,蜀军就安然的撤退了,入谷之后才正式发丧。司马懿一退,老百姓都说 死诸葛吓走了活仲达。有的人告诉司马懿,司马懿说,我只能知道他活着,却猜不到他死了。

后来,司马懿去看蜀军的营寨,都不禁感叹到:天下奇才也!

司马懿确实不敢跟诸葛亮野战,只能采取积极的防御措施,我们再来看看下面的记载。

【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郃。】

【既至,又登山掘营,不肯战。贾栩、魏平数请战,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宣王病之。诸将咸请战。五月辛巳,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於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

司马懿知道诸葛亮的厉害,所以不敢出战,下面的将领都说司马懿畏蜀如虎,天下耻笑,勉强出战,最后魏军大败,张合还战死。

【汉晋春秋曰:亮自至,数挑战。宣王亦表固请战。使卫尉辛毗持节以制之。姜维谓亮曰:"辛佐治仗节而到,贼不复出矣。"亮曰:"彼本无战情,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於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

【亮数挑战,帝不出,因遗帝巾帼妇人之饰。帝怒,表请决战,天子不许,乃遣骨鲠臣卫尉辛毗杖节为军师以制之。后亮复来挑战,帝将出兵以应之,毗杖节立军门,帝乃止。初,蜀将姜维闻毗来,谓亮曰:"辛毗杖节而至,贼不复出矣。"亮曰:"彼本无战心,所以固请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晋书

诸葛亮一直向司马懿挑战,还给司马懿送了女人的首饰来嘲笑司马懿 ,司马懿就是不肯出战,最后没办法只能和曹睿演了一场戏,派人持节命令司马懿不得出战。

司马懿的军事能力确实比不过诸葛亮。


历史简单说

死诸葛吓走生仲达,不论是正史还是演义都记载了这件事,并且在民间也有流传。年少时读三国,每读到这里都会被诸葛亮的智慧所折服。心中隐隐有司马懿智慧不如诸葛亮,进而害怕诸葛亮的想法。

曾记否,老不读三国,何也?

细读、细思之后,便觉得其中缘由极恐啊!在诸葛和世人面前,怕字当头的司马懿却在不知不觉间,实现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反观神话一样存在的诸葛亮却能来能去的最后被耗死于五丈原。何也?

死诸葛吓走生仲达,是真事。但高明的不是诸葛亮啊!真正的高人恰恰是司马懿啊!戏演的以假乱真。我们大家都被这老狐狸给骗了。养寇自重啊!

说司马懿怕诸葛亮,对啊,是老狐狸在演戏给大家看。司马懿在巧妙的利用诸葛亮才是事情的真相啊!

司马懿太了解诸葛亮了。太了解蜀魏的差距了。同时,司马懿也清楚的知道没有诸葛亮的来寇,他自身的处境是多么的危险。

没有诸葛亮的来寇,就没有司马懿的执掌兵权,也就没有司马懿的一切。司马懿心知肚明啊!

一个怕怕当头的司马懿得到了想要的一切。

一个神一样存在的诸葛亮却被拖死在五丈原。

不知就里的亲们,还沉浸在诸葛亮的神话梦中。

司马懿哈哈!

苍穹孤鹰也哈哈啊!


苍穹孤鹰

“死诸葛走生仲达”这句民谚流传之久之广还得拜罗贯中《三国演义》所赐。

而事实上据《晋书~宣帝纪》,《汉晋春秋》等史载,“死诸葛走生仲达”确有其事,只不过和小说里描述的有所不同。第一,诸葛亮病重时没有安排什么镇住将星,用木像等事。第二,蜀军撤退时,司马懿确实追赶,是姜维和杨仪命令掉转旗头,做出要反向进攻的样子,来吓唬对方,第三,司马懿是追着感到有诈,主动撤退的,说他魂飞魄散,魏军兵败如山倒的样子那是小说虚构夸张而已。

总之,所谓“死诸葛走活仲达”的真相,其实是说诸葛亮虽然死了,但他的威名还在,他的旗号还有很大的震摄力,不用木像也能让敌军感到有诈从而退却。

但这个事实慢慢发生了演化,在唐代《四分律行事钞批》里第一次出现了诸葛亮临死前使用了法术,并明确提出一切安排都是诸葛亮事先的安排。晚唐诗人胡曾有《咏史诗~五丈原》更是添足了各种法术细节,用来模拟活人的生活状态。到了元代《三国志平话》里故事又有了发展,新增加了更多细节,如印,剑,黑鸡子,使诸葛亮更神乎其神。

而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时,根据星星点点的历史记载,更吸收了流传于百姓间的故事,虚构出一段精彩的“见木像魏都督丧胆”。让诸葛亮临终前一一向姜维,马岱,杨仪交待后事,使用一系列法术,迷惑司马氏,最后安排用木像来吓走司马懿,事后所交待的都一一应验。

《三国演义》本就推崇刘备集团,在小说中最舍得笔墨篇幅神化的人物就是诸葛亮,这也符合普通大众的口味,所以这个故事更能广泛流传。至于司马懿是否真的“怕”诸葛亮,那同样也不能受小说的影响,这是两个军事集团对抗,从自身战略战术,国家实力出发采用不同的谋略,宜取则进,宜守则退,谈不上“怕”字的,至多有时需避其峰芒,选择时机,这也只是战术问题而已。

(一家之言,欢迎赐教,谢谢)


看遍山川

其实呢,诸葛亮被过多的美化,司马懿被过度的贬低,这都是一部《三国演义》带给读者的错觉。单从军事才能来说,诸葛亮的军事指挥能力是很有限的,相比政治才能,他更是一个治国理政的好料。刘备对他也深有了解,所以在刘备行军打仗时,基本上没有带过诸葛亮,而带在身边的常常是法正。司马懿的整体军事才能大大高于诸葛亮,其实战水平更是高于诸葛亮。但一部三国演义,颠覆了整个历史史实,给人以诸葛亮无所不能的印象。其实司马懿无论是军事才能,还是治理国家的水平,都不在诸葛亮之下,甚至某些方面还高于诸葛亮。但他的东家是曹操,不是社会的主流,所以被无端的贬低。而后来司马懿的子孙又通过禅让的形式,顺利的实现了篡权夺位,更令人不齿,所以司马懿在历史上的评价和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就被边缘和贬低了,这是不争的事实。


今闻史话

‘’死诸葛吓走生仲达”是一句谚语,然而在历史上确实是真实发生过。据《晋书.帝纪第一》记载:会亮病卒,诸将烧营遁走,百姓奔告,帝出兵追之,亮长史杨仪反旗鸣鼓,若将距帝者,帝以穷寇不之逼,于是杨仪结阵而去。经日,乃行其营垒,观其遗事,获其图书、粮谷甚众帝审其必死,曰:“天下奇才也。”……追到赤岸,乃知亮死。审问,时百姓为之谚语:“死诸葛吓走生仲达。”


另据《汉晋春秋》记载:亮卒于郭氏坞,杨仪等整军而出,百姓奔告宣王,宣王追焉。姜维令仪反旗鸣鼓,若向宣王者。宣王不敢逼。于是仪结阵而去,入谷然后发丧。宣王退也。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吓走生仲达。”或以告宣王,宣王曰:“吾能料生,不能料死也。”

而为大家熟知的三国演义对这件真实历史事件做出了精彩绝伦的描述。于是这也成为诸葛亮智慧超人的明证,为老百姓津津乐道。所以那些拿着一家之言,罔顾史实,妄议诸葛亮军事才能为短的,可以休矣。能让曹操,司马懿这样的顶级枭雄畏惧的军事统帅,绝不可能是一位浪得虚名的庸才。


沧海历史春秋

“死诸葛吓走活仲达”一事在《三国志》中并无记载,但这并不说明此事虚假,而是作为晋臣的陈寿多多少少需要给司马懿留些面子罢了。此事最先见于东晋史学家习凿齿的《汉晋春秋》,习凿齿虽为东晋之人,但其史家之德还是颇为后世所称赞的,他记录了许多当年陈寿未曾明记的史时,也很少为司马氏开国时期的君王避讳什么。所以无论是后来可信度不高的《晋书》,还是史学巨著的《资治通鉴》都采用了“死诸葛走活仲达”这一说法,可见此事无论从正史还是野史,都具有极高的可信度。


再来说说第二个问题,司马懿害怕诸葛亮吗?其实要说害怕,多多少少是有点的,在这一点上,我认为《司马懿之虎啸龙吟》里面基本还原了历史真相。我们可以把有关这段历史的史书拿出来做对比。


其中,《三国志》里面没有记载二人的谁胜谁败,只记载了诸葛亮伐中原时的“进退自如”,每次都是从容而退,且能击杀追兵。这自然和陈寿是晋臣有关,他是万万不敢明写司马懿被打败的,但是他也没有写诸葛亮被司马懿打败,这是不是已经说明了一些问题了呢?接着裴松之在注引里面也曾明确表示:诸葛亮之才实非司马懿所能颉颃。在《汉晋春秋》和《资治通鉴》里则记载了司马懿与诸葛亮交手大概是两次。第一次被杀的‘还保营’,第二次则是据营不出。《晋书》这多次记载诸葛亮“遁走”,《三国演义》就更不用说了,司马懿被打的毫无还手之力。


综上所述,最为真实的记载当是折中的《资治通鉴》与《汉晋春秋》,二人基本上交手两次,诸葛亮小胜,司马懿小败,然后便是据营不出,直到诸葛亮病逝。所以司马懿还是对诸葛亮心存敬畏的,正如唐太宗评价司马懿“东智西愚”。


潇潇公子麟

首先给一个回答,死诸葛亮吓走活司马懿确实存在,但这并不意味着司马懿害怕诸葛亮。

关于此事,罗贯中老师的《三国演义》大致是这么写的 : 说诸葛亮死之前做出了很详细的退军安排,杨仪等人按照诸葛亮的计策来进行退兵。司马懿果然率领军队来追击,突然间,蜀军呐喊着扬起诸葛亮的大旗,中军数十员将领护卫着坐在四轮车上用木人做的诸葛亮。

魏军被吓死的人不计其数,司马懿吓得用手摸摸头,确认自己的头颅还在,之后司马懿仓皇撤退,故当时人说 : 死诸葛能走活仲达。


显然演义中的故事性很浓,那史书上关于此事又是怎么记载的呢?

据《汉晋春秋》记载,当时杨仪掉转旗帜,擂起战鼓,好像要对司马懿发起进攻,司马懿后退,不敢进军,杨仪方能平安退去,到了安全区域后才为诸葛亮发丧。

再根据《晋书》的记载 : 蜀军撤走后,司马懿登上五丈原,看了看蜀军的排兵布阵,发出了天下奇才的感叹来表扬诸葛亮。随后司马懿派兵追杀,蜀军早有防备,沿途布下了无数的蒺藜,以此来阻碍魏军的追击。


综合两处史书的记载,可知道死诸葛能走活仲达是真的,相信退军的部属也是诸葛亮策划的。不过蜀军用了木人做的诸葛亮,吓死了很多的魏国士兵,还吓得司马懿摸摸头估计都是不真实的。

那既然确有其事,司马懿就是害怕诸葛亮咯?

我的回答是司马懿和诸葛亮的军事能力旗鼓相当,并不存在谁害怕谁的说法,两人是敌是友。


五丈原,是司马懿和诸葛亮最后一次交锋,这一次诸葛亮是做好了长久相持的准备,在渭水河边种植粮食,因为前几次北伐蜀军被粮食羁绊了。有了粮食,意味着蜀军可以和魏军长时间对峙,寻找战机。

可司马懿也聪明呀,你诸葛亮有了粮食,腰杆子硬了,我不能轻易和你交战。诸葛亮下战书,送去女人的衣服,想激怒司马懿,如果是一般的将领,女人的衣服可是真性情人忍受不了的,可司马懿是谁,隐忍高手。

两者对峙了几个月,蜀军的粮食还在,没料到主帅诸葛亮身子骨撑不住了。

故司马懿不轻易出战主要是一种战略,其目的就是要消耗蜀军。当然和诸葛亮交战会有些许的没把握,之前交战有胜有败。


在这里多啰嗦几句,由于《三国演义》吹诸葛亮太过分,导致有些人黑诸葛亮过分,说他政治能力强,军事能力一无是处。显然,这评价是不客观的。

诸葛亮以弱打强,还遇上的是司马懿这样的高手,有胜有败,并没有让蜀军丧失严重。况且他的对手司马懿都说他治军奇才。

诸葛亮和司马懿都是难得一遇的人才,能看到他们相争数年,应该是一种享受哈。


小刀文史

那是司马懿假装的!在诸葛亮死的时候,曹睿在位,这时候魏国的国力相当强,这时候蜀汉权臣诸葛亮死了,魏国有能力以此发动灭国大战,从此灭亡蜀汉。但是这样的结果不是司马懿想看到的!司马懿家族一直受曹魏君主猜忌,多次被贬,之所以还能留在朝廷还获得重权完全就是因为来自蜀汉的助攻。司马懿假装被诸葛亮吓走实则是对故意放走蜀汉的军队的掩饰,只要蜀汉继续为祸,司马懿就对曹魏还会有利用价值,否则很难说不会被兔死狗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