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是中國文學大師,一個是美國諾獎得主,是好友卻爲何決裂?

林語堂可算得上國學大師,其文學水平之高,從獲得3次諾貝爾獎提名就可見一斑。然而他在名氣大響之前,曾有一段日子並不好過,先是雜誌嚴重虧損,後來又因文學道路不同,與好友魯迅反目成仇。魯迅代表的“左聯”,對林語堂的作品大加批判,令林語堂簡直尷尬至極。

一個是中國文學大師,一個是美國諾獎得主,是好友卻為何決裂?

1934年,美國著名作家、諾貝爾獎得主賽珍珠來到中國,給她丈夫的出版公司物色中國作家。當時正處於中國百家爭鳴的時代,知名的作家很多,但是作家裡的英語高手並不多,加上對美國人的偏見,賽珍珠沒有找到合適人選。恰巧林語堂早年上的是教會學校,英語比中文還利索,又正處於困難時期,於是找到了賽珍珠尋求合作。

一個是中國文學大師,一個是美國諾獎得主,是好友卻為何決裂?

二人一拍即合,林語堂花了十個月寫了第一部書《吾國與吾民》。這本書在美國出版之後,賽珍珠大力推廣,短時間內迅速成為席捲美國的暢銷書,4個月翻印7次。後來寫的《生活的藝術》更是大獲成功,在美國暢銷書排行榜霸佔一年的時間。

一個是中國文學大師,一個是美國諾獎得主,是好友卻為何決裂?

一個是中國文學大師,一個是美國諾獎得主,是好友卻為何決裂?

原來林語堂在寫書的時候,還在琢磨研製中文打字機,為此幾乎傾家蕩產。他國內雖然有23萬大洋存款,但是抗戰結束之後,通貨膨脹太厲害,銀行的錢幾乎血本無歸,研究打字機又花了近10萬美金。他想自己跟賽珍珠是好朋友,又是生意上的合作伙伴,借點錢應該不難,沒想到被賽珍珠一口拒絕。賽珍珠並不是吝嗇,只是覺得他的研究無用,借他錢也是浪費。

一個是中國文學大師,一個是美國諾獎得主,是好友卻為何決裂?

一個是中國文學大師,一個是美國諾獎得主,是好友卻為何決裂?

不過話說回來,賽珍珠還是講義氣的,她在1940年就推薦林語堂為諾獎候選人,兩人決裂之後,依然再次推薦。只不過很可惜,林語堂有過三次機會,都擦肩而過,與諾獎無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