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剑桥 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简称“浙大”,坐落于“人间天堂”杭州。前身是1897年创建的求是书院,是中国人自己最早创办的新式高等学校之一。1928年定名为浙江大学。国民党执政时期,浙江大学在竺可桢老校长的带领下,崛起为中华民国最高学府之一,被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誉为“东方剑桥”

截至2017年底,全日制在校学生53673人,其中硕士研究生18048人,博士研究生10747人;留学生6843人,有教职工8657人,教师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0人。

求是书院时期 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求是书院在浙江杭州建立,是中国近代史上效法西方学制最早创办的几所新式高等学校之一。 1901年,清朝政府迫于外界形势,不得不拟议实施“新政”,同年11月,浙江巡抚廖寿丰奏改求是书院为求是大学堂。 1902年,求是大学堂改称为浙江大学堂。 1903年12月,浙江大学堂遵《奏定学堂章程》改为浙江高等学堂。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北洋政府将浙江高等学堂更名为浙江高等学校。 1927年,国民政府通过北伐战争攻克杭州,在原校址成立国立第三中山大学,校名系国民党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定。学校下设文理、工、劳农三个学院,其中工学院由浙江公立工业专门学校改组而成、劳农学院由浙江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改组而成。

国立浙江大学时期 1928年4月1日,学校定名为浙江大学。 1928年7月1日起,校名前被国民政府冠以“国立”二字,全称国立浙江大学,简称浙江大学,下设文理、工、农三个学院。 [3-4]

浙江大学的师范学院的全部和文学院、理学院留在杭州的部分等成立浙江师范学院,1958年更名为杭州大学。 浙江大学的农学院单独分出成立浙江农学院,1960年更名为浙江农业大学。 浙江大学的医学院等成立浙江医学院,1960年更名为浙江医科大学。 浙江大学的工学院则继续留守本校,浙大暂时从综合性大学变成了多科性的工科大学。 [3]


截至2017年底,学校有教职工8657人,教师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0人、文科资深教授9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237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入选者10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29人

截至2018年3月,浙大18个学科进入世界学术机构ESI前1%,7个学科进入ESI前100位,均居全国高校第二;8个学科进入前1‰,5个学科进入ESI前50位,均居全国高校第一。

截至2016年12月31日,浙江大 学设有理学、工学、农学、医学、文学、历史学、哲学、艺术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等十二类学科。学校设有7个学部,36个学院。浙江大学拥有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273个(含自主增设53个),涉及一级学科56个,其中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4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308个(含自主增设55个),涉及一级学科61个,

浙江大学科研机构根据其批准设立的主体不同,分为三类,包括政府批准机构、学校自主批建机构和学校与校外独立法人单位联合共建机构。截至2012年4月16日,浙江大学正在运行的科研机构共307个。截至2015年6月,浙大设有16个直属研究院,2个直属研究中心,1个直属研究所,1个直属研究基础平台

浙江大学承担国家重大研究任务能力持续提升,2016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69项,立项数居全国第二,资助总金额达5.58亿元,其中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17项、重点项目22项、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3项;牵头首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4项,总经费9.34亿元;获得国家社科基金各类项目36项,立项数居C9高校第一;获得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2项。

浙江大学新增4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居全国高校第一;新增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4个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国家级科研平台,新增1个“111计划”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