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美食水盆羊肉爲什麼叫這個名?

小松語錄

水盆羊肉的叫法大意是,南北朝時,戰爭不斷,百姓遭殃,有個叫毛修之的人被俘,由於他有烹調手藝,向宋武帝獻羊肉湯,味道鮮美,由俘虜變為太官令,以至後來高升至南郡公。經過隋唐、五代、宋元等朝代,各族人民遷移大交流,進入內地居住的多,原有的民俗“漸變舊俗”,而後就水盆羊肉。



做法其實也不難。

1、準備食材。羊腩肉600克。香料調料是花椒4克、桂皮4克、陳皮4克、香菜40克、草果4克、良姜8克、白芷4克、蔥10克、精鹽15克、紅油25克、花椒水15克、丁香面2克、桂皮面4克、醬油5克、芝麻油25克、雞精10克、料酒5克、姜5克、胡椒粉5,羊油等。

2、製做。把羊肉洗淨切成長10釐米、寬3.3釐米、厚0.7釐米的塊,羊骨膏10克。先把羊肉下鍋,加沒過羊肉的水,大火燒開5分鐘,再撈出清洗乾淨,鍋在倒水下羊骨膏拌勻,下入羊肉燒開,放入羊油稍煮。 把上述的香料裝袋一同與姜、蔥、鹽放入鍋內,繼續用旺火煮至羊肉八成熟時,加入紅油,花椒水,煮二小時左右。

3、此時湯鍋要始終保持翻滾,並下些粉條煮軟,撈出煮熟的羊肉,逆紋路切成薄片,放入碗內,再放些煮軟的粉條,撒上香菜碎,既可上桌。



並配些辣椒油蝶、蔥段碟,月牙餅一起和肉湯上桌。


小吃學院

水盆羊肉,水盆羊肉在大荔、蒲城、澄縣、合陽、韓城等地老叫法就叫羊肉泡,肉和湯在大水盆煮制而成,應該是因器得名,度娘只說大荔朝邑鎮是水盆羊肉發源地,何年何人發明未講到,我估摸著應該是水盆羊肉這個叫法源於此地,但我認為水盆羊肉就是陝西真正的羊肉泡饃,陝西人直爽、乾脆,簡呼羊肉泡,水盆羊肉只是羊肉泡的另一叫法而已,而西安坊上的泡饃正確叫法應該稱為煮饃,大家琢磨一下,這一煮一泡差別還是挺大的,泡的饃是發麵,煮的饃必是生面。

早些年見過叫煮饃的店,如今都叫泡饃館子了,但煮饃也必須是泡饃的一個分支。在渭南、大荔、澄城、蒲城,合陽、韓城等各地做的水盆羊肉也是不同的。主要分為清湯羊肉和濃湯的,清湯的也有稱為清湯羊肉,清湯羊肉每地的做法又不同,濃湯的算是小眾了,做的人不是很多。

水盆羊肉的做法非常講究,要用肥瘦相間的上好羊腩,除了尋常調料,各家還有各家的絕活配方去腥增香。先將包裹好的調料下鍋,大火沸煮後放入羊肉,煮至高湯開花才可以定鍋。經歷十個小時的燉煮後,羊肉變得如凝脂般豐腴,就可以出鍋了。然後將煮肉的原湯,再添羊骨和鹽加水慢火煮沸,香噴噴的羊肉湯就做好了。

因為原湯太濃稠,破湯也即加水稀釋口味才更好。水盆羊肉是特別古老的食物,在各個時期都有食材、調料、火候上的變化,但是羊肉湯大同小異,講究湯色清透,湯香肉爛,肉質鮮醇,碗大湯寬,配上專門的白吉餅或月牙餅來吃,一般一碗水盆羊肉配兩餅,講究一盆兩吃,一吃為將餅從中間分層起開,夾碗中羊肉進去,做肉夾饃吃並喝湯,一吃為掰饃成拇指大小泡進湯中吃羊肉泡饃,兩個餅兩種吃法美味無比。


西安美食達人圈

陝西的水盆羊肉以澄城、蒲城、大荔的更為有名一些。水盆羊肉主要分為清湯羊肉和濃湯羊肉,清湯羊肉的做法每個地方又都有所不同,濃湯羊肉算是比較小眾的吃法了。很多當地人在外吃到水盆羊肉都會誇自己家鄉的水盆好吃,別地的都不行,那是因為他們習慣了自己地區調料的口味。據傳水盆羊肉起源於明朝崇禎年間,慈禧太后曾賜名為“美而美”,是一道夏季應時小吃,其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羊羹”,水盆羊肉就是從它發展而來的,吃水盆的時候會放些辣子面(辣椒粉),吃得酣暢淋漓,西安人認為這樣可以祛暑,也因其每年的農曆六月吃的人會更多,又稱為“六月鮮”。

水盆羊肉在關中東部一帶就叫做“羊肉泡”,水盆羊肉是後來西安人給起的名字,水盆與泡饃最直觀的區別就在於湯,水盆的湯很多,饃是單獨分開放的,吃的時候掰成大塊直接泡在碗裡,再配著些小菜,是很多西安人都喜歡的一道美味。羊肉、粉絲、香菜是水盆裡不可缺少的,喜歡吃牛肉的也可以和店家及時溝通。吃水盆都是配的月牙餅,餅一般都是現烤的,吃了將饃泡在碗裡,還可以將羊肉夾在饃裡,放些配菜,口感也是不錯。水盆的口感以肉爛湯清,鮮嫩爽適為主。


西安女娃

水盆是陝西東府小吃,以澄城蒲城有名。

以肉爛湯香為基礎,配上月芽餅,來點小菜,吃肉喝湯就餅,感覺極好。本回答用圖實拍於蒲城某水盆羊肉。


講究的水盆羊肉都是不放粉絲,辣子香菜根據個人愛好。

相傳元朝時,有支經過大荔朝邑的隊伍,紮營做飯時鍋壞了,用水盆當鍋,做出的羊肉味道很好,超過了用鍋做,水盆羊肉就傳開了。

專注陝西小吃葫蘆頭愛豬蹄歡迎交流。


發現葫蘆頭

水盆羊肉是由商周時代的“羊臐”演變而來。秦漢時稱為“羊肉臐”,唐宋時又叫“山煮羊”。《山家清供》一書中,記述了煮羊肉湯的技巧,指出:羊作臠,置砂鍋內,除蔥椒外有一秘法,只用搥真杏仁數枚,活水煮之,至骨亦糜爛。 陝西人食用水盆羊肉時,多配用白吉饃或鍋盔同吃,佐以鮮大蒜、辣醬或糖蒜,可以把饃泡入湯中一碗連吃帶喝,也可以吃一口饃喝口湯,陝西澄城縣的水盆羊肉是用一種月牙餅搭配吃的,把肥瘦相間的羊肉片夾在剛打出來的月牙餅中,加些新鮮青椒丁,就著羊肉湯。

水盆羊肉吃起來特別豪邁,師傅夥計穿梭在大鍋和大桌之間,食客埋頭於大碗中和大饃之中,凸顯出濃郁的西北風。

西安有名的水盆羊肉:老金家水盆羊肉。西安市北院門內216號;老白家水盆羊肉,碑林區北廣濟街口百盛旁邊;振興路里雷記澄城水盆羊肉,正宗澄城風味。水盆羊肉是由商周時代的“羊臐”演變而來。秦漢時稱為“羊肉臐”,唐宋時又叫“山煮羊”。《山家清供》一書中,記述了煮羊肉湯的技巧,指出:羊作臠,置砂鍋內,除蔥椒外有一秘法,只用搥真杏仁數枚,活水煮之,至骨亦糜爛。 陝西人食用水盆羊肉時,多配用白吉饃或鍋盔同吃,佐以鮮大蒜、辣醬或糖蒜,可以把饃泡入湯中一碗連吃帶喝,也可以吃一口饃喝口湯,陝西澄城縣的水盆羊肉是用一種月牙餅搭配吃的,把肥瘦相間的羊肉片夾在剛打出來的月牙餅中,加些新鮮青椒丁,就著羊肉湯。

水盆羊肉吃起來特別豪邁,師傅夥計穿梭在大鍋和大桌之間,食客埋頭於大碗中和大饃之中,凸顯出濃郁的西北風。


123188824860

陝西羊肉水盆是跟陝西羊肉泡饃齊名的著名小吃,關於羊肉水盆的典故很多,比較被大眾認可的說法是《宋書》上記載的一個故事。

《宋書》記載:大約南北朝時期,全國到處戰火紛飛,老百姓大受戰爭之苦。在一次戰爭中,陝西一個姓毛的廚師被俘,充當了戰勝國的廚師。某天,他做出羊肉湯獻給宋武帝,宋武帝吃完,覺得味道鮮美,龍顏大悅,並給這個羊肉湯起了名字——羊肉水盆。並下令把毛廚師由俘虜變為太官令,後來,毛廚師又官升幾級。

經過宋武帝的誇讚和推廣,羊肉水盆迅速向全國各地推廣了起來,逐漸廣為人知。

還有一個說法,可以說羊肉水盆是各民族飲食習慣相互融合的結果。

隋唐、五代、宋元時期,華夏各族人民遷移大交流,少數民族進入內地居住的很多,進入中原的少數民族帶來了他們的飲食習俗,而羊肉是少數民族重要的食物之一。

唐太宗李世民的母親和皇后都是鮮卑人,為了照顧她們,唐太宗允許她們保持之前的飲食習俗。不過,由於各民族之間互相通婚,致使飲食風俗也受到了影響。漢族和少數民族飲食習慣經過長期相互融合,最終生成了一個新的小吃——羊肉水盆。

西安市區內,目前有許多帶“羊”或其它動物名的街道,比如,東羊市、西羊市、牛市巷、騾馬市等,就是對歷史上各民族飲食習俗相互融合的最好證明。

做羊肉水盆很講究,用得肉是羊腩肉,就是緊貼羊排骨的肉。這裡的肉基本為瘦肉,鮮嫩細膩,適合燉或者炒,尤其是燉羊肉湯的上好材料。用這裡的肉燉出的羊肉湯鮮香可口,味道濃郁卻湯色清冽,看見就想喝上幾口。羊肉水盆的高湯就是燉羊腩肉之後的肉湯和骨頭湯做成。

羊肉性熱,本屬於秋冬季節的溫補食品,但精於烹製牛羊肉的陝西廚師,為適應人們的夏季需求,創制成水盆羊肉,因多在農曆六月上市供應,因此,人們稱其為“六月鮮”。

陝西最正宗的羊肉水盆要數渭南蒲城縣、大荔縣、澄城縣的,吃水盆羊肉時,配以特色月牙燒餅,可以掰碎泡在羊肉湯裡吃,也可以把月牙餅從中間掰開,給裡邊夾上羊肉湯裡的肉塊、粉絲、木耳、黃花菜等食物,像吃肉夾饃一樣的吃。同時,配上

大蒜和油潑辣子,一口饃一口湯,湯清肉爛,鮮香可口,那味道太實在了。


鴻鵠迎罡

為什麼叫水盆,也許和陝西人吃飯鍋盆不分開有關,盛的器皿有關係,水盆流行於東府一帶,,還有個名字叫六月鮮,澄城蒲城都不錯,記得有一位老師曾經說過蒲城的羊很好,羊肉優質,所以那邊吃羊肉多。那邊水盆都是早上賣,當早點吃的有兩次趕到中午去大部分店都關門了。所以想要去東府吃正宗店就得早上去吃。西安正宗的還沒有遇到過幾家,反正是開門賣一天隨時都可以去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