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大班「空巢」?「八成孩子去了學前班」

幼兒園大班“空巢”?“八成孩子去了學前班”

7月上旬,各小學將陸續發出新生入學錄取通知書——又一批小豆包們走出幼兒園,邁進人生新的階段。

然而,事實上,不少孩子早在半年甚至一年前就已經離開了幼兒園,為上小學開始了漫長的準備期,有的幼兒園大班甚至出現“空巢”現象。中國教育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認為,與小學知識和課程的銜接只是表面銜接,深層次銜接的依據應該是孩子的發展規律;過早接觸知識,並不一定利於孩子成長。

現象

“我們班上八成孩子去了學前班”

上個月,本市各小學舉行了小學現場登記,“學前班”成了家長們聚在一起討論的主題。“我孫子大班就出來上課,上了快一年了,現在已經學會了100以內加減法,每天能用拼音寫日記。”一位奶奶驕傲地向身邊家長傳授著經驗。也有家長有些苦惱,“我兒子也上了學前班,但是現在對數學有點兒厭學;聽說要上小學了,心裡排斥得不行。”

“感覺幼兒園大半個班都報了幼小銜接班”,受到身邊大環境的驅使,在向身邊很多“過來人”諮詢之後,小樂媽媽也為孩子報了班,“大部分人選擇了暑期銜接班,也有上大班時就退園去上全天銜接班的,我們這個班算比較少的,大概走了五六個。”

小蕊媽媽同樣也為孩子選擇了暑期銜接班,她一直擔心自己給孩子報晚了,班上過半的孩子已經在大班陸陸續續退園,“我們這是最短的了,只有7周。”她給孩子選擇的銜接班上,拼音和數學也是標配學科。

心態

家長擔心“上學跟不上進度”

老師希望“上學前別學太多”

專家分析“從眾心理在作怪”

據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觀察,不少家長報班時有一定的從眾心理。他曾接觸過一位爸爸,本來是堅定的“不報班”派;但是當班上30多個孩子中的二十六七個都上了學前班之後,他沒法不動搖,擔心自己的孩子在起跑線上就落後了。

理論

雙生子爬梯

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雙生子爬梯”實驗:讓一對同卵雙胞胎練習爬樓梯,其中一個在他出生後的第48周開始練習,每天練習10分鐘;另外一個在他出生後的第53周開始接受同樣的訓練。到了54周的時候,一個孩子練了7周,另一個孩子只練了2周。那麼,這兩個小孩哪個爬樓梯的水平高一些呢?實驗結果出人意料,只練了兩週的孩子爬樓梯的速度更快。“那些培訓機構所謂孩子經過培訓之後,與沒有經過培訓的孩子相比,注意力更加集中,記憶力也增強了。這樣的比較對孩子成長髮展是沒有價值的,因為有些能力是孩子到了一定的時間段之後可以自然發展的。”儲朝暉說。

三年級現象

“三年級現象”是一個值得警惕的信號。什麼是“三年級現象”呢?儲朝暉解釋說,在幼兒園階段學了一些知識、進小學時測試分數很高的孩子,到三年級成績開始下滑;而另外一部分在幼兒園遊戲玩得很充分、各方面個性能力發展很充分的孩子,到了三年級,成績開始超過一年級時考試比他考得好的這些孩子。

不學行不行?建議

差異化入學政策須改變

儲朝暉介紹,還有一種是入學之後的測試,雖然這個測試成績對於老師教學、學校管理有一定的作用,但是依然給了家長和孩子很大的壓力,“測試時同樣的題目,你的孩子會我的孩子不會,自信心就會受到打擊。”

家長應該把眼光放長遠

儲朝暉表示,在孩子成長髮展方面,家長要把眼光放長遠。總的來看,幼兒階段學習知識的孩子,其發展落後於在幼兒園期間充分遊戲的孩子,“遊戲玩得很充分,孩子的一些天性就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充分的發展;然後進入到小學,他的學習活力、學習動機、學習能力、學習習慣這些方面相對來講比較良好。”

儲朝暉建議,作為家長,在幼兒階段,就要給孩子一些自我管理的空間和機會,培養孩子做事的方法和能力,這樣可以幫助孩子更好地適應和過渡。

小學也要向下做好銜接

儲朝暉認為,知識上的幼小銜接只是表面;深層次的對接是要遵從幼兒這個年齡段的成長,弄清楚它的特點和規律,然後再進行銜接。這樣一來,銜接的依據就不再是教材和課本的要求,而是孩子的發展狀況和成長髮展規律。

不過,儲朝暉也坦言,不報學前班的家長和孩子,在最初階段自信心確實有可能受到打擊。那麼,該如何緩解家長的這種焦慮呢?儲朝暉認為,在這一點上,小學方面也應該有所動作,“至少在初低年級階段,在教學和管理評價上應該淡化考試分數。”儲朝暉認為,在小學階段,一定要留出40%的空間,是讓孩子自己去“玩”的,去學習自己喜歡的東西,否則的話,孩子很可能會發展為“被動型”人格。“我覺得,一定要從一個長遠的眼光來考慮,小學、家庭、幼兒園都要改變觀念,最重要的看幼兒是不是得到充分的成長髮展,這是衡量的最重要的標準,而不是簡單的看他知識學得怎麼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