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天從這裡走向世界——走近西昌衛星發射中心

新華社成都6月30日電 題:中國航天從這裡走向世界——走近西昌衛星發射中心

6月27日11時30分,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我國用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新技術試驗雙星發射升空。

組建48年來,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不斷成長、壯大,創造了中國航天史上的多個“第一”,在遠征太空的長征路上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蹟,中國航天也從這裡走向世界。

不斷刷新進軍太空高度

1970年12月,國家正式批准在西昌建立我國第三個航天發射場。“天是羅帳地是床,大涼山下紮營房。三塊石頭架口鍋,野菜鹽巴下乾糧。”在大涼山深山峽谷中,老一輩航天人披荊斬棘、迎難而上,在一片荒地上建起一座初具規模的現代航天城。

1984年4月8日傍晚,四川西昌市西北60公里外的衛星發射場人頭攢動,人們等待著一個重要時刻的到來。當“長征三號”火箭託舉著“東方紅二號”通信衛星噴著橘紅色火柱升空而去,現場頓時變成歡呼的海洋。

這是我國成功發射的第一顆地球同步軌道衛星,中國邁出進軍高軌的第一步。太空探索,是一項高投入的事業。改革開放,為航天事業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物質基礎,注入強大的加速推力。伴隨改革開放成長起來的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實現了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跨越,不斷刷新進軍太空的中國高度。

——1986年2月1日,成功發射我國第一顆實用通信衛星,結束了我國租用外國衛星轉播電視信號的歷史;

——2000年至今,35顆北斗導航衛星相繼入軌,我國成為世界上第3個擁有自主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號”升空,鑄就深空探測的一座新里程碑……

與改革開放同頻共振

與充滿神秘感的酒泉、太原衛星發射中心不同,“年輕”的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自落成起便注入了“開放”的基因。作為我國首個對外開放的航天發射場,自1984年以來,已接待數十萬海內外遊客。

距西昌衛星發射場2.5公里外的那基村建有火箭發射觀景臺,站在這裡遠眺,兩座藍白相間的塔架、數個高高的避雷塔矗立在青山峽谷中。在47歲的那基村村黨支部書記賈克的印象中,每年都有許多遊客慕名來這裡一睹火箭升空,特別是“嫦娥”上天后,遊客量呈“井噴式”增長。

翻開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的發射紀錄,創下自1997年以來連續81次發射成功的世界航天奇蹟。這段輝煌是從一段低潮期開始的。20世紀90年代,中心經歷了我國航天發射連續出現的4次重大失利。

面對接連的打擊,西昌航天人沒有故步自封,而是以改革精神不斷探索、尋找差距。中心與航天工業部門共同推出的“雙五條”歸零標準,建立健全“雙崗四檢查”等制度,全方位提升質量管理能力,實現與國際一流航天發射場接軌。

如今走進西昌指揮控制中心,現代化氣息撲面而來。作為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的“大腦”,這裡安裝有先進的指揮通信設備、全新網絡技術、傳感器技術和數據處理技術,能夠遠控組織指揮。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主任張學宇說,中心已躋身世界十大航天發射場行列,具備執行高密度任務的能力,年發射能力達到15次以上。

走向世界的腳步更加堅實

在西昌衛星發射指揮控制中心指揮控制大廳內,幾排觀禮區座位,曾接待過多位重量級政治人物——時任老撾國家副主席本揚、玻利維亞總統莫拉萊斯,都在這裡見證了本國衛星發射升空。

雖然身處西部內陸山區,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可以說是中國航天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的“出征港”。1986年,中心接到第一單外來“生意”:發射“亞洲一號”通信衛星。那一年被稱為“國際航天災難年”,美國、法國的火箭發射相繼失利,“挑戰者號”航天飛機爆炸……

為迎接“亞洲一號”,中心修建了當時亞洲最先進的衛星測試廠房。面對對方提出的“室內空氣潔淨度不超過十萬級”要求,工作人員在沒有先進設備的情況下,用綢布和酒精將3000多平方米的大廳地板和牆壁反覆擦洗幾十次,使廠房空氣潔淨度達到一萬級。

1990年“亞洲一號”成功發射升空,中國至此在競爭激烈的航天國際市場佔有一席之地。此後,中國航天市場一步步延伸到歐洲、亞洲、南美洲等國家和地區,先後成功將“奧賽特B1”“玻利維亞”“老撾一號”等30多顆商業衛星送入太空。

成功屬於過去,開放續寫輝煌。站在新時代的新起點,西昌航天人正以艱苦奮鬥、求實創新、團結奉獻的精神,讓中國航天走向世界的腳步更加堅實、有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