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的时候为什么不放火箭?

DesGP

这个问题挺有趣的,实际上也有不少人提过这个问题,草船借箭为什么不放火箭呢?如果用火箭那也没有后来的诸葛亮了,首先《三国演义》是小说,并不是真实的历史,很多东西都是罗贯中自己虚构出来的,至于草船借箭,历史上还真的有,不过并不是诸葛亮干的,而是孙权干的。这件事便被罗贯中移花接木,变成了诸葛亮草船借箭。

言归正传,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当时曹操怎么不用火箭呢。有人说那段历史中没有火箭,实际上在公元228年的三国时期就已经有了,最早是在箭上装一个小火把后来发展成为了在箭头的后部缠上麻布,麻布上面抹上油脂等易燃物。那么已经有了火箭,曹操为什么还不用呢?

首先第一个原因,当时这种箭矢并不能大规模的生产,而且这个并不是能一直储存的,曹操当时就是想射火箭,军中也没有。第二个原因,假如说曹操有火箭,他们是在海上作战,草船借箭是个突发的事件,海上风向不定,曹操突然迎战,只要脑子正常都不会用火箭,第一时间不知道风向情况,如果射了火箭,万一说火烧到到自己这里来可怎么办,即使风向正常,万一对方船只开过来怎么办。

第三个原因,在这个故事里也说了,他们是借着雾天来的,曹操方面看不清上面到底是真人还是稻草人,所以也想不到用火箭来攻击。第四个原因,大雾天本来就判断不清敌方距离,有了火箭也不能保证都能射中。

最后一个原因,造火箭成本非常高,所以说这种武器必定不会轻易使用,尤其是在这种情况之下什么都不明了,更加的不会用了,一般这种箭使用的时候都是在一些稳定的情况下才会用,突发情况用的很少。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历史杂货铺

最近《悟空问答》总有这些莫名其妙的问题,前几天有人问说“为什么周瑜不叫诸葛亮打造十万只弓?”有神回答说“为什么周瑜不叫诸葛亮打造100辆坦克呢?”

草船借箭在历史讲的是孙权的事,与诸葛亮无任何关系。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第二》裴松之注:魏略曰:权乘大船来观军,公使弓弩乱发,箭著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

《三国演义》中提到周瑜去曹操水寨中观察水军,真实的历史实际上讲的是孙权本人。孙权去看曹营,曹操命令用箭乱射,孙权的船只因一边受箭差点沉了,孙权命令将船调转,以另一面受箭,两边弓箭重量一样后,船身恢复平稳,才回去了。

《三国演义》为了突出诸葛亮足智多谋和周瑜妒贤嫉能,才移花接木地把孙权的故事夸大后移到诸葛亮身上。如果曹操用火攻,那么赤壁之战第一场大火先把诸葛亮烧死了,三国的历史从此改写了,以后的故事还怎么编?

鲁迅先生在评价《三国演义》时,用了“状诸葛亮多智而近妖”来形容。确实,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的表现,简直就是神人了,特别是前半部分,算无遗策。比如说他只身到东吴,半年前就算好了回去的行程与时间,所以叫赵云某时某刻要准备一只船和五百军士在七星坛下的岸边等候。

这简直就是如来佛的技能,掐指一算,过去五百年和将来五百年发生什么都知道了。诸葛亮即使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知道几月几日有东南大风,可他怎么就能算出曹操一定会在那天进攻?

按下这些不说,单从技术上分析一下草船借箭有没有可能。

《三国演义》说,诸葛亮的二十只草船接近曹操营寨后,敲锣打鼓吸引曹军注意力。曹操得到下面报告后,由于江面雾太大,看不清敌船,所以命令不要出击,只用弓箭乱射。这里面就有很多疑点。

弓箭是当时重要的装备,冷兵器时代,相当于现在的枪和子弹,也是作战的主要武器,无论是战国的秦军,还是蒙古铁骑,他们在作战时,弓弩的使用频率远高于刀剑。这么重要的武器,曹操有没有可能在看不见一个敌人的情况下,让几千兵随便浪费?

其次是当时弓箭的命中率问题。古时弓箭的最大射程约150米--200米,当然要排除那种射程变态的床弩,因为床弩相当于德国的终极武器多拉大炮,不太容易轻易装备。

诸葛亮亲自上阵靠近曹营,当然不可能把老命丢了,所以应该不会靠太近,估计在接近射程极限的地方受箭。最近距离应该不会低于100米。如果靠太近,一来容易被曹军看出端倪,二来万一曹军冲过来,跑都来不及。

所以在这样的射程下,曹军弓箭的命中率能有多高?以打靶为例,现代精度很高的步枪,100米一枪命中的准确率还真不高。据统计,太平洋战争美军平均2.5万发子弹打死一个敌人。

当然,美军只所以用这么多子弹打死一个敌人,实际上主要是因为他们大部分火力用来压制敌军,也就是乱射占比较多。但这反过来同理也可以说明曹操弓箭命中率不可能太高。而且,美军机枪扫射可是看得见敌军的前提下,但曹军对面完全什么都看不见,能看见他们早就冲过去了。

这么一类比,诸葛亮想得到10万支箭,曹军要射出多少支?50万支还是100万支?曹军有没有这样的军工生产能力?10万支箭的生产,按诸葛亮测算,正常情况下没有一个月不可能完成,如果用草船借箭,哪怕以1:5的命中率,就是50万支,曹军能不计成本地一下射出这么多?况且1:5是不是低估了也很难说。


所以说从技术来讲草船借箭不具备可操作性。至于说孙权的故事,那是因为曹军在看得见但又追不到的前提下,才用箭射的。


华哥杂谈

草船借箭是三国有名的战役,这是大家都知道的,至于为什么不放火箭?我有几点看法。

一:环境原因,事情发生在黎明时分,那么战士都还在迷蒙中,有于信号发射到传达,时间紧促,整理队形,就像部队里的规矩差不多的,就开始备战。

二:气候原因,对面临江,早晨雾气比较大,这个是有介绍的,距离不是特别近看不见人的,说明湿气也特别的重了,说明不适宜用火箭对敌。

三:准备不足,一般火箭用于攻城,耗费比较大,材料需要提前准备,没有现在科技这么发达,所以来不及准备。

四:形势所迫,曹操一看敌人杀到,紧急命令,来不及多想也不容多想,危机意识使然。


小观点A

楼主啊,你这个问题问的太没水平了,在船启航之时诸葛亮不是说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吗?然后大口吃肉大口喝酒,按这个逻辑,草船只有刮大东风才去的曹营,这里大家看清楚了,草船为什么要等到刮东风才去,由此可见,诸葛亮的军营就在曹营的东边,诸葛亮在等东风,并不是船只需要东风才能驶向曹营,因为要是看成船只需要东风才能扬帆起航那就错了。诸葛亮等东风就是为了曹操的水兵不放火箭,要是曹操的水兵逆风放火箭,火箭还没飞到一半就熄灭了,由此可见,曹操的军队不是没放火箭,而是被东风吹灭了,等船上的箭够了,诸葛亮就逆风叫每船30个士兵用力划船逆风行驶到了营地。所以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不是为了行驶船只,只是防治对方放火箭🚀


帅的有点惹人烦

这个问题,只能说有这几种可能!



出于情节考虑,小说虚构的。

这种可能性最大,因为毕竟《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是根据历史改编的,而出于神化诸葛亮的作用,罗贯中先生刻意加了草船借箭这一节。就拿现在的角度来看,草船借箭的难度其实是非常大的,必须是天时地利人和。

第二种可能就是,曹操大军中没有准备火箭。

因为由普通箭矢加工为火箭,是需要资源的,还需要时间。尤其在当时火油缺乏的时候,火箭的成本是比较高的,所以曹操没必要准备这么多火箭。

第三种可能就是,有火箭,但是曹操不舍得那时候用掉

因为天气大雾的原因,曹操不知道是不是东吴派来探营的,如果为了这些,而用掉储存的火箭,那么害怕在后面的水战中,无火箭可用。而且曹操可能也害怕这些来船是疑兵,就是来骗取曹操消耗火箭的,或许大军还在后面,等曹操火箭一消耗,立马就出击,打击曹操水军。


小司马迁论史

答 | 江隐龙

三国时期的火箭并不想我们想像中带有推进装置。当时的火箭仅仅是在普通的羽箭后方绑上一些浸油的易燃物,比如麻布等,在放箭前将其燃烧达到纵火的目的。这些易燃物本身有一定重量,其次又会增大羽箭的阻力,可想而知其射程是远远不如普通弓箭的。在草船借箭的故事中,本来雾气便极重,诸葛亮的船队距离曹操水寨又有一定的距离,用火箭既不一定能射到,又因为雾气过重而效果不佳。

真正的古代火箭首次记载于明朝军事著作《武备志》中,其引燃物并非麻布之类而是火药筒。火药筒外壳坚硬,内填火药,上端封闭,下端开口,留一导火线。这样的火药筒在点燃后会产生向前的推力,以此提高射程。明朝时期是中国兵器大发展时期,火药类兵器层出不穷,如果三国时期有明朝的火药技术,说不定曹操还真会用火箭代替羽箭。

不过在此要说明的是,草船借箭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不过这个故事有其原型,发生在濡须之战。当时孙权与曹操在江面对峙,孙权为探敌情,亲自坐大船逼近曹军水寨,曹操遂下令万箭齐发,孙权的船由此向一边倒去。孙权见此下令将船掉头,曹军的箭于是射在船的另一面,箭匀船平。这段故事在《三国演义》中便成了草船借箭的原型。

不过三国时期还真有与诸葛亮相关的火箭故事。这一仗是在诸葛亮北伐时期,魏国守将郝昭曾用火箭烧毁过蜀军攻城的云梯,守住了陈仓。云梯是用于攻城的,守军由上向下射,自然不用太考虑射程与阻力了。


隐语

先不说“草船借箭”是虚构故事还是真实历史,及其技术层面可否实现的问题。曹操为什么不放火箭?曹操万箭齐发,孔明无懈可击,顺手牵羊。仅此而已。至于载重的质疑,或许是“罗导”的物理学挂科了呢!曹操不放火箭的真正原因,估计也只有“罗导”知晓。其他都是猜测:


1、当时的环境不适合放火箭。曹操若有火箭,此火箭也非彼火箭,算不上什么黑科技装备。只不过是在箭头后部缠绕些浸满油脂的麻布等易燃物,点燃后射至敌方,达到纵火目的。这种火箭射程不会太远,何况是逆风,弄不好就会射到自己的脚的,引火自焚?再者当时雾大,看不到目标,何来纵火?乱箭尚可杀人,但在偌大一个江面,毫无目标的纵火有何用?曹操不傻。


2、曹操压根就没有火箭这设备。中国最早关于“火箭”的记载,的确就出现在三国时期。公元228年,蜀国出兵攻打陈仓,魏军“以火箭射其云梯,梯燃,梯上人皆烧死”——《魏略》。可曹操却在220年就去世了,他很有可能压根就没看到过火箭这玩意。当然,这也只是一种推测。《魏略》关于“火箭”的最早记载,不一定就能证明曹操时期没有火箭,毕竟也就相隔8年时间,再说那时候的火箭又不是什么高科技。


3、都是因为“罗导”的剧情所需。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里评价《三国演义》:“写关羽之义而似伪,状诸葛多智而近妖。”民间说法更甚:诸葛亮前知500年,后知500年。呵呵,前知500年通过读书或许能做到,至于后知500年嘛,还不都是“罗导”的意思!曹操为什么不放火箭?也都是因为“罗导”的剧情所需,诸葛亮神机妙算,料定曹操不会用火箭,就算曹操放火箭又咋的?诸葛亮鹅毛扇一摇,派人把稻草人浇湿,妥妥的!


(三国时期的火箭,应该和下图差不多,算不上什么高科技玩意)


静水笑沧笙

我试着回答一下这个问题。环境是江面上大雾弥漫,曹营只闻敌军擂鼓呐喊声。从草船借箭整个过程来说,曹操不愧是个实战军事家。听我详细分析。

第一,军曹来报刘备水军偷袭。由于江面大雾弥漫,报信者也说不出敌军具体数量和具体方位。曹操作为一名主帅,在敌军数量和兵种不明的情况下无法正确下达正确作战命令,所以以防守为主。有人说曹操是不见兔子不撒鹰,姑且算吧。

第二,大雾不是只能挡住曹军的视线,蜀军同样看不清。只闻其声不见其实,曹军看不清蜀军的真正实力,蜀军未必能侦查到曹军布防的虚实。曹操按兵不动,就是以虚对虚,从四面八方放一点箭就是验证曹操的智慧。

第三,曹操不是没有火箭,敌方虚实不明,妄用火箭只会暴露自己布防的虚实。虽说孟德智不如诸葛,但兵家大忌孟德早已了然于心。

第四,江面大雾不利于作战,尤其是蜀军吴军实力远不如自己,孟德不相信诸葛会铤而走险。所以当战报报入大帐曹操才不以为然,命乱箭防之。诸葛小儿想探我虚实,休想!

至于以后诸葛亮借东风火烧战船实在出乎曹操的能力范围,冬天刮东南风,曹军是见鬼了。诸葛亮神机妙算,子午谷放走司马懿父子也是超出了自己的能力。


雨默天边

发出这个问题就是个事后诸葛亮才会有这种疑问。首先,不去扯历史上没有真正的诸葛亮草船借箭这事,就事论事。首先要知道一点,曹操方面并不知道诸葛亮他们的船是用草人来借箭的,在这种突发情况下按对方是正常战船来攻应战的,正常的战船是小小的火箭就能点燃的?那时候要点燃战船只有靠近之后投放大量易燃物才可以,不然后面还要什么苦肉计?东吴没火箭?第二,这是大雾天的偷袭,当时又没雾霾,雾天就是水汽大,更不适合火攻;第三退一万步讲,诸葛亮一方都是死人?大江上水多的是临时淋湿草人都来得及;第四,火箭是想点就点的?都要事先在箭头处理过比如捆绑上易燃物及预备大量的火盆(或者其他火源)给士兵用来点燃箭矢才可以,临时防守应战即便有一些预备也是不够用的;最后,大雾天的,敌情不明作为防守一方最适合的就是用大面积的密集活力压制对方,逼退对方,这一点放到现在都一样。


tiyouyoku

首先这是一个故事,发生在特定的环境下。前面有几位说对了几点,当时双方应该靠的比较近,另外就是雾比较大,这是两大前提。后面分析起来就很简单了。雾大,船才能开的近。诸葛亮其实刚开始肯定也没底,这次行动是试探性的,如果曹操只射箭,不发火箭,就说明曹操其实也很怕火,因为双方太近,如果当时曹操发火箭,这批人直接就可以开船当自杀队了。如果只射箭,诸葛亮就完成了战术性目标(借到箭),如果射火箭就提前火烧曹营。在曹操把船连成一片的时候,注定曹操可回旋余地就小了,进攻方竟然用乌龟阵,曹操也是糊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