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为什么传位于兄弟,而不是儿子?

成祥e谈

赵匡胤驾崩后,由他的弟弟赵光义继位,史称宋太宗。赵光义,本名赵匡义,为了避宋太祖的名讳改名光义,即位后改名为赵炅,38岁即位。

古代帝位大多是父子相传,为什么宋太祖和太宗采用的是兄终弟及的方式?至今这也是一个没有确切答案的谜,只有两个无法证实的传说。

第一个传说是“烛影斧声”。赵匡胤驾崩之前的那天晚上,他召见赵光义进宫,然后屏退左右,哥俩单独喝起了酒。室外的宫女和宦官在烛影摇晃中,远远地看到赵光义时而离席,摆手后退,似乎在躲避什么,又见赵匡胤手持玉斧戳地,“嚓嚓”斧声清晰可闻,还传出赵匡胤的喊声“你好自为之,好自为之”。赵光义深夜告辞回家,凌晨时分,赵匡胤就死了。赵光义似乎早有预料,带人赶在赵匡胤的儿子之前来到宫中。皇后情知不妙,只能默许把皇位传给赵光义。究竟当晚哥俩之间发生了什么,谁都不知道,有人说哥哥就是被弟弟毒死的。

第二个传说是“金匮之盟”。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在临终之前,召见赵匡胤,并让宰相赵普记录遗言。杜太后向赵匡胤交代:儿子,你之所以能当皇帝,无非是当时周恭帝年幼好欺负,所以咱们老赵家要接受这个教训,少年天子好听不好做,将来你的皇位要传给弟弟光义,光义之后,再传给更小的弟弟廷美,再之后你的儿子德方也长大了,这皇位就由他继承。这份遗言被记录下来,藏在柜子里面,就是所谓“金匮之盟”。这个传说宋史确实有记载,但有人认为不过是赵光义和赵普联手编造加塞进去的,给赵光义继位找个堂皇的理由而已。

这两个传说连在一起看,让人对赵光义的皇位合法性更加糊涂,但是下面几个事实,或许能说明赵光义真的是一个狠角色。

赵匡胤一共四个儿子,老大老三死得早,老二赵德昭29岁的时候自尽而死,老四赵德芳23岁的时候莫名其妙地暴毙。此外,赵光义的弟弟赵廷美被传阴谋造反,贬到房州,38岁郁郁而终。按着“金匮之盟”的约定,本来有资格再继承皇位的全部都死了,一个不剩,这巧合也实在太多太生硬了吧?

尽管赵光义登基的合法合理性一直备受质疑,但他在治国上倒是很好地继承了赵匡胤的治国理念和措施,并且继续深化。比如,赵光义扩大了科举取士的人数,他登基之后第一次科举就比赵匡胤时代取士最多的一次人数还多两倍,为宋朝之后的社会发展储备了大量人才。在皇帝的宝座上坐了21年之后,59岁的赵光义驾崩。宋朝的开创局面结束了,守成时代到来了。


麻辣一加一

赵匡胤,字元朗,小名香孩儿、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人,生于洛阳夹马营。


后周建立后,赵匡胤受柴荣(后周世宗)器重,任命他为殿前都点检,掌管殿前禁军。

柴荣死后,七岁的周恭帝柴宗训即位。


不久,赵匡胤领军抵御北汉及契丹联军,旋即在“陈桥兵变”中被拥立为帝。

大军回京后,恭帝被迫禅位,赵匡胤登基,改元建隆,国号“宋”,史称“宋朝”。

当初赵匡胤打算将皇位传给弟弟,完全是遵照其母亲老太后的想法。太后曾经问过匡胤,你能得天下是何原因?

匡胤答道:“自己承受天命,归心归德”。

太后摇头说道:后周“主上幼小,难聚人心,所以才有你的皇位”。


也就是老太后担心赵匡胤百年之后,即位的太子年纪太小,有可能重蹈周主失位的覆辙,所以力劝匡胤传位于自己的弟弟光义。于是匡胤就有立弟弟的打算。但没有形成文件。

说实话,老太后的主意,和汉朝景帝刘启的母亲窦太后的主意如出一辙,窦太后想让景帝死后,把皇位让给他的弟弟刘武,真要那样做,汉武大帝刘彻就不能横空出世了。

其实,老太后让赵匡胤把皇位让给弟弟赵光义,这里面有许多弊端,假如赵光义称帝后,他死后,皇位是传给赵匡胤的儿子接班,还是让自己的儿子接班呢?

但是不久发生的一件事,坐实了弟弟赵光义接班这个事实了。事情是这样的:


一个风雪夜,哥哥赵匡胤和弟弟赵光义在宫里喝酒,喝到了后半夜,奴仆在窗外隐隐约约看到两个人影在晃动,但听到赵匡胤大声说到:“好做,好做”,紧接着蜡烛摇动,有大斧落地的声音。过了不久,听到了皇帝的鼾声。

谁知道,次日一早,赵匡胤驾崩了。这时候,皇权出现了真空。

原来老太后让赵匡胤的弟弟接班,是考虑到赵匡胤的儿子还小,怕别人夺了权。

在赵匡胤突然离世时,他的两个儿子都是成年人了,赵德昭26岁、赵德芳18岁,按说接替赵匡胤的皇位完全没有问题。但皇帝之位还是被他们的叔叔赵光义夺了。

为什么我说是夺了皇位,而不是合法继承呢?



当赵匡胤的老婆宋皇后知道皇帝驾崩的消息后,让太监去叫儿子快点过来,但太监却说晋王赵光义来了。

宋皇后见赵光义,大吃一惊!对光义乞求道:“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赵光义哭着回答道:“共保富贵,勿忧也!”。

从叔嫂对话中,可以看到,赵光义是有备而来的,宋皇后是聪明人,她觉察到了,太监和晋王早已勾上手了。宋皇后见大势已去,才说出祈求的话来。

综上所述,赵匡胤原来是想遵照母亲的话,让弟弟赵光义接班的,但也不排除哥哥反悔了,于是出现了风雪夜的“烛影斧声”。从阴谋论来推测,那一夜弟弟杀了哥哥赵匡胤,从而也就夺了侄子赵德昭的皇位了。当然赵匡胤也就无从谈起把皇位传给儿子了。



秉烛读春秋

赵大很郁闷,因为他根本没有参与继承人的选择,突然就挂了!

我们有理由相信,赵匡义的皇位,是夺来!而赵匡胤绝非自然死亡

兄終弟及这种选择,在雄才大略的帝王眼中根本是不存在的。除非儿子年幼,国家根基不稳,比如赵大的老上级柴荣。但赵匡胤死的时候大儿子都好三十了!

再说了,作为武林宗师、太祖长拳的创始人,一向身体倍儿棒的赵大,怎么就不明不白的死了呢?他只是和弟弟喝了个小酒而已啊,等会儿

问题就出在这里,这是一场致命的酒局!


兄終弟及的佐证,广泛见证于宋史之中,却给人此地无银之嫌

都知道赵大的飞黄腾达之地,是在陈桥。而这场堪称是超级大片的兵变,主导者却是赵匡义?历史记载,在这场悄无声息的政变中,身为男主角的赵大,只是一个劲儿的睡觉,一切的安排都是由弟弟来完成


这本来无可争议,毕竟本人不方便出现,要低调一点。但问题来了,在黄袍加身全戏杀青后,准备策马奔腾直取开封的赵匡胤却被赵匡义拦了下来。意思很简单,当弟弟的叮嘱哥哥一定不要犯郭威当年的错误啊!(这是个典故,郭威当年承诺部下如果攻取都城即可烧杀掳掠,导致生灵涂炭,此事也成为他身上唯一的污点)赵大一拍脑袋,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感谢了弟弟的教导后,才上了路。

话说,这是不是有点,太...演过了。虽说赵二即位后多次修改太祖实录,但结果竟然是这样的,是不是给自己贴金贴过分了啊,要知道那会儿他就是个21岁的小屁孩儿啊!

除此以外,赵大曾在公共场合表示,自己长得比较土、赵二就长得很帅气,走路也比较霸道。我想,作为一个皇帝,可能会有如此行径吗?而且还是雄才大略的宋太祖!

斧声烛影的记载,仿佛在告诉我们一个真实的故事

话说,赵匡胤死前曾经组织了一个酒局,人数不多,只有俩;其中一个就是他弟弟赵匡义。话说这老赵闲来无事想喝点小酒无可厚非,但只有这俩人就比较无趣了吧!好歹搞点娱乐活动,看个跳舞啥的,但事实上这场酒局只有他两个

而喝酒的过程也充满了神秘色彩。斧声烛影的记载就发生在这个酒局。兄弟二人喝酒过程中,蜡烛的影子数次出现了飘忽不定,简单来说,在只有两个人的情况下,除非一个人非常着急的离席,由于风的原因才会出现烛影

作为皇帝,应该不会有这种动作,因为离席的原因只能是跪拜,而赵匡义的频繁离席并且是十分着急的情况,只有两个可能。要么是他在谢恩,要么就是在请罪

再说说斧声,喝高了的赵大,曾在酒后手执斧钺跑到宫门口,好一个戳地,口中还念念有词。随后他返回了宫中,并结束了这场酒局,几个时辰后,赵匡胤暴毙而亡

我想,应该是赵大发现了弟弟的不臣之心,借此酒局除了摊牌还准备杀掉他!只是这个弟弟的悔改之心让他又不忍心下手,因此只能以斧掷地,并饶恕了他

而对于赵二来说,心里也应该有所准备,所以才会出现后来的一幕!

金匮之盟就像是一场梦,是赵二做的最香甜的梦

据记载,赵二在赵大那里喝酒的时候,有一名太医在他家门口彻夜守候直到赵二归来,那可是寒冷彻骨的冬天啊!如此行径,不得不令人生疑,是否早有准备的赵二,袖中藏的某些无色无味的药水,就是这名太医所为

其后太祖驾崩,皇后唤来心腹太监急召太子却等来了赵二,也进一步佐证了这个所谓的叔叔,实则早有狼子野心!

五年之后,金匮之盟的出现,让宋太宗“如释重负”,多次修改太祖实录的太宗,终于可以睡个安稳觉了!因为这份金匮之盟,是由太后所留,是佐证太宗之位名正言顺的最重要的砝码!

这份盟约的内容很简答,在一次家庭聚会中,太后教育,为何五代十国更迭频繁,都是因为先皇驾崩后太子年幼,因此被篡国!我们老赵家不能重蹈覆辙,所以你挂了以后皇位应该传给你弟弟!赵大一听觉得有理,就答应了。为了让这次谈话具有合法性,太后特意搞了这么一份文件,用以日后公示

好嘛,这么重要的文件,为何不在太祖驾崩之时就拿出来呢?再者说了,如此机密文件,竟然在已经失势的赵普手里,是不是有些...

不管怎么样,太宗欣然接受了这份遗诏,而离开权力中枢多年的赵普也得以重新拜相,互利共赢,真是个双赢的局面啊!

赵大或许在壮年之时考虑过兄終弟及,毕竟他深知五代十国的前车之鉴,自然不想让大权旁落外人之手,但他始终不立太子却也表明了他是在观望,没有人愿意将到手的荣华富贵拱手让人,哪怕是亲兄弟

虽然太祖并非长寿,但他暴毙之时儿子已然长大,再加上杯酒释兵权和政治上的改革,已经改变了以往藩镇割据的局面,纵使有人叛乱,弟弟赵匡义手握大权,如能好好辅佐新帝,赵家江山岂不是稳稳当当?

可惜,赵匡义却不这么想,在他眼中哥哥可以当皇帝,自己为何不能呢?所以在那个夜黑风高的夜晚,我们有理由相信,是赵二谋杀了赵大!



置身黑白的精彩

之前文章中,国史君(国史通论)讲到,宋太祖赵匡胤一共在位16年,他驾崩之时有两个儿子在世,分别是26岁的长子赵德昭以及17岁的次子赵德芳。那么他在位的这16年时间中为何始终没立太子,甚至都没给儿子封王?为什么他死后继位的是他的弟弟赵光义?国史君认为,大概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亲王尹京

赵匡胤终生都没有给亲生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封王,反而是开国不久就将赵光义封为晋王并任他为开封府尹,这就是“亲王尹京”。在五代时期,能够尹京的亲王,其实就是皇帝的接班人!

第二、金匮之盟

我们有理由相信金匮之盟是被赵光义篡改过的,杜太后和赵匡胤的本意应该是赵匡胤传赵光义,再传赵廷美,再传赵德昭,而赵光义改成传到他这里为止了。但是,我们没有理由怀疑金匮之盟的真实性——为了防止主少国疑的情况再次发生,赵匡胤的本意就是要传给弟弟赵光义。

第三、兄弟情深

赵匡胤非常惯着他弟弟。赵光义本来是没有什么威望的,他的权势全是赵匡胤给的。赵光义曾经“阴养死士”,身边围绕着一大批武将,赵匡胤不但不管不问,还让他们尽心辅佐晋王。赵光义生病时,赵匡胤亲自给他艾灸,并且事先在自己身上做实验。赵匡胤多次表示“晋王龙行虎步,吾不如也”。他生前的这些行为,确实让人相信太祖“传位晋王之志素定”。

第四、拒绝内耗

赵匡胤、赵光义、赵德昭三人的年龄分别相差十二岁,而赵光义又逐渐具有了很大的权势,他的利益网盘根错节。如果赵匡胤真的传位给了仁厚的赵德昭,叔侄相残的“靖难之役”可能提前发生。所以,赵匡胤只有两个选择——要么传位给弟弟,要么杀了弟弟然后传位给儿子。他选择了前者,因为他相信弟弟会感激自己的恩情,保护好自己的儿子。


国史通论

关于宋太祖赵匡胤的传位问题,历来有两种说法,一是“弑兄”,二是“传弟说”。

认为“弑兄说”的,是以北宋僧人文莹撰写的一部笔记体野史《续湘山野录》为依据,大意是说,976年10月20日晚上,宋太祖到湖边观看天象,开始天气晴朗,突然狂风大作,下起雪雹来,宋太祖心中不快,召来弟弟赵光义,在宫中饮酒,后来,宋太祖瞪着两眼,似乎有话要说,于是,宦官、宫女尽行回避。

后来,守候在外面宦官、宫女远远看见屏风后面,烛光摇曳,人影散乱,赵光义时时起身离席,好像喝醉了。时至三更,猛然间听到后面传来斧声,好像是宋太祖在用斧砍雪,一边砍着,一边高声说:“好做!好做!”后来就睡了。赵光义也睡在里面,时近五更,赵光义突然大声向外而的人喊:“皇帝死了。”第二日,赵光义便接受遗诏,继承了皇位。持此说者,认为宋太祖在烛影斧声中突然死去,赵光义当晚又留宿禁中,随后继位,实难脱弑兄之嫌。

关于传弟说,《宋史》和野史记载颇多。大意是说,赵匡胤即位之后,其母杜太后经常参与政事。杜太后临终时,曾把两个儿子叫到跟前交待遗言,自己说,由宰相赵普记录并见证,确定了一个皇位继承的顺序:赵匡胤死后由赵光义接任,赵光义死后赵廷美接任,再由赵廷美传位给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或者赵德芳。写好后,杜太后安排“藏之金匮,命谨密宫人掌之”,这就是传弟说的证据:“金匮之盟”。

从这个记载来看,“金匮之盟”应该可信,倒不一定是杜太后偏爱儿子,而是出于大局和安危的考虑。赵匡胤于976年冬去世,这一年,赵光义38岁,而赵匡胤在世儿子中年龄最大的赵德昭26岁,加上,赵匡胤无论是发动陈桥兵变还是后来黄袍加身,费心出力最多、功劳最大的,就是这个弟弟赵光义,传位于弟,有利于朝局的稳定。倘若传位于子,在赵光义声望和功劳都如日中天的时候,那些功臣悍将都还在世,他们既是皇帝的心腹,也是赵光义的心腹,所以,赵匡胤那年轻的儿子一旦继位,能不能坐稳帝位,还是一个很难说准的问题。

从遵循母意这个孝的角度而言,从顺应时势大局而言,传位于弟比传位于子,当然平稳得多。所以,赵匡胤传位于赵光义,是明智之举,何况历代传位于弟的政权更替的例子,也是并不少见的。只是,赵匡胤唯一没考虑到的,是这个弟弟当了皇帝后,会费尽心机剪除自己的儿子们,致使他们相继早逝,抑郁而终,这可能是他做梦也没有想到的。


帝国的脸谱

宋太祖为什么选择传弟而不传子?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一个千古谜题。而从正史的角度来看,宋太祖传位给弟弟赵光义,其中一个原因,是为了终结五代以来的乱政传统,让老赵家的江山长治久安。

五代以来,皇族之间为了争夺皇位而杀得血流满地的例子到处都是。唐太宗固然是一代明君,但是他杀死兄长李建成,逼着老爹李渊让位的行径也不可抹去。之前我们认为李建成就是个脓包角色,但是随着众多历史资料的普及,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可观的太子建成形象。李建成也并非不是合格继承人,而李世民杀兄夺位,虽然后来的历史证明他是个有道明君,但如果他是个荒淫残暴的主呢?而宋朝的江山就是从后周的孤儿寡母手里得到的,如果后周世宗柴荣在世,以柴荣之勇武英明,相信赵匡胤终其一生都会是个好臣子,大忠臣。

但是,周世宗的英年早逝让一切陷入不稳定状态中。周恭帝柴宗训即位时只有七岁,而五代期间有太多主少国疑,幼主登基让国家陷入动荡的历史,为了保证大宋朝的延续,宋太祖不得不选择更有政治手腕的人来继承皇位。

而他的儿子们岁数并不大,在赵匡胤登基时,他的长子已经死了,次子赵德昭10岁。赵匡胤死的那一年赵德昭26岁,但是赵德昭却并无多少历练,赵德芳17岁,在政治经验上就更显不足。

除此之外,在宋太祖建隆二年,宋太祖之母杜太后临死之前召集了皇族大臣开了个会,并且叫了宋太祖的重臣赵普。杜太后是个有理想的老太太,她的理想是要让大宋王朝千秋万代。她给的药方是,国赖长君,社稷之福。并且当着皇族和大臣要求宋太祖死后,帝位当先传光义,光义传光美,光美传德昭。宋太祖满口答应,并由赵普记录,这就是所谓的《金匮之盟》。

再来看另一方面,宋太祖对自己的弟弟赵光义培养,可以说,宋太祖是有意培养弟弟成为一个合格的接班人的,甚至在某些程度上压制了自己的儿子。在太祖一朝,赵德昭已经出阁视事,但是却没被封王。

对弟弟则是没的说,赵匡胤不警惕晋王抓权,甚至亲自任命赵光义为开封府尹、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位列宰相之前,实际上成为皇位继承人。而赵匡胤在平定南方之后想迁都洛阳,谁劝都不听,却被赵光义一句屁话:在德不在险。噎了回去,并最终打消了主意。

甚至晋王生病时,赵匡胤亲自为他艾灸。

在宋太祖的有意扶持之下,晋王成为“天下第一能吏”,是个治理地方,同校政治的优秀政治家。并且宋太宗本人非常要求进步,在朝中也刻意结交提拔了一大堆文臣武将成为自己的私人势力。

等到宋太祖突然驾崩,太监王继恩自作主张去召晋王入宫也就非常好解释了。王太监很清楚晋王的大腿比宋皇后的腰都粗,还是晋王即位自己得到的好处更多。

宋朝开国时的皇位非正常更换,带着一层层迷案,史料多方,数不胜计,还有辽史中关于太宗“自立”的表述,这烛影斧声的千古谜团等着后人来揭晓。


历史风云录

说这件事情,我们首先得了解宋朝之前的五代十国,只有了解了那个时代的混乱,我们才能知道赵匡胤传位给自己的兄弟是不是一种合理的选择。

五代十国绵延了50多年,政权更迭的很快,一个中央政权没过几年、十几年就会手下将领反叛或别的地方政权给灭掉,造成了五代十国中央政权在50年内连续换了五个,其他地方政权往往也因为将领的反叛从而导致江山易主,王位拱手让人。

赵匡胤就是因为后周皇帝柴荣死得早,留下了没有手段能力的孤儿寡母,才致使赵匡胤能黄袍加身成功,正是因为手下武将的强大,节度使制度的余毒,才致使五代十国一直战乱不息,久久不能统一。

赵匡胤是个雄才大略的人,他扫平十国之后,建立了一统,非常有远见的废除了节度使制度,用文官压制武将来防止武将的反叛篡位,正因为这样的制度,使得北宋到南宋灭亡,都未曾有一个武官反叛,终结了五代十国王朝短命的诅咒。


就是这样的雄主,见识非同一般,他去世的时候是49岁,那个时候他的儿子们年纪尚小 ,根本不足以当大任,那个年代的人寿命又短,帝王武将中很少有人活过50岁的。

赵匡胤在母亲的建议下,指定了自己弟弟赵光义为接班人 ,若自己早死的话,便由弟弟继承自己的皇位。

若是儿子继位,年龄不够没有足够的手段、实力掌控,自己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肯定会如五代时期的历史一般拱手让人。

所以赵匡胤传位自己的弟弟这件事情我觉得是合理的,但赵匡胤无法预测自己的死亡时间,如果自己的儿子长大了,能掌控全局了,皇位还是要传到自己儿子身上的,所以这只是一种口头上的约定。

大家都知道斧光烛影的故事,这件事情争议太大,所以我们假设历史上确实有斧光烛影这件事情。

赵光义看着自己的侄子一天一天长大,懂了好多东西,怕是再过几年侄子们就可以成长到可以管理朝廷事务的地步了,等到那个时候恐怕就没有自己的事情了。

毕竟如果可以的话,谁都会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兄弟只是一种基本的保障,因此赵光义做出了一个狠心的决定。

他和一个道士合谋患通,害死了宋太祖赵匡胤,趁赵匡胤的妻儿无法掌控朝局与军力时,自立登位,成为了宋朝的第二代君主。

这就是无法分辨真伪的斧光烛影事件。

总结来说,就是因吸取了前朝的教训,赵匡胤立下自己的弟弟赵光义为皇帝继承人,以做万全之备,但是赵匡胤迟迟没有留下将自己弟弟立为皇帝继承人的书面旨令,他想等到了儿子长大再将位置传给儿子,然后就被权欲熏心、担心会有变故的赵光义杀害、夺位了。


孤客生

传给兄弟再正常不过了,兄终弟及最符合当时的环境,说赵匡义弑君篡的学者都是扑风捉影野史看多了。完颜阿骨打为什么传位给兄弟,而不是儿子?



金朝当时的情况和宋朝何其相似,金朝灭了辽朝,但是契丹的实力依旧不可小觑,为了维持刚刚建立的金朝,大金需要一位英明的皇帝,显然弟弟吴乞买就是这个人,他的抱负和才学丝毫不逊于其兄阿骨打,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吴乞买才得以即位。和北宋赵家兄弟一样,在打天下的过程中弟弟拉拢了很大的势力,太祖一死就没人能压制他了。金太宗简直就是宋太宗的复制版,太相似了。所以建议那些对宋太宗继位质疑的爱好者,先去调查一下金太宗,没准金太宗也是弑君篡位的。



就算赵匡胤固执地将皇位传给儿子赵德芳,那么赵德芳面对这么强势的叔叔 估计会成为朱允文的样板。



赵匡胤选的接班人是对的,不得不服宋太祖的魄力,宋太宗即位后,继续进行统一事业,鼓励垦荒,发展农业生产,扩大科举取士规模,编纂大型类书,设考课院、审官院,加强对官员的考察与选拔,进一步限制节度使权力,确立文官政治。这些措施顺应了历史潮流,为宋朝的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不过宋太宗为人所不齿的就是迫害侄子,最终他把皇位传给儿子,相反金太宗没有把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侄子,把金朝正统给了哥哥一系。郭青螺曾说,“宋太宗以天下私之子,金太宗乃以天下还之侄,故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无也’。”


再造碧水蓝天

这和一份遗嘱有关系。据史书记载,赵匡胤赵匡义一母所生,亲兄弟。

他们母亲杜氏话说这一天就把赵匡胤和他的亲信赵普叫到跟前,语重心长的说,孩儿呀,你知道自己是怎么得的天下吗?那是因人家孤儿寡母,你这才得了天下。咱们可不能重蹈柴氏的后辙呀。太祖说,母亲大人说的对。杜后接着说,最好的办法就是兄终弟及,这样做皇帝的永远是年富力强的。



接下来,她就让赵普按她的话写了下来,并且装在一个金盒孑里,历史上称之为金匮之盟。

后来,果然哥哥就把皇位传给了弟弟。尽管人们对这个小盒子倒底有没有,还有哥哥怎么就离奇的死了,弟弟怎么得的皇位,众说纷纭,


但无论官方还私家,当代还是后代的史书,都对这个金匮之盟持肯定态度,再没有确凿证据推翻它之前,我们以为它还是可信的。

好了,关于老赵传弟不传子的故事,就说到这里吧,欢迎大家关注我们:历史上那些人那些事,谢谢大家,再见!


历史上那些人那些事儿

赵匡胤是北宋开国皇帝,在位期间社会安定百姓乐业,受到举国上下的拥护,在他五十岁时突然暴亡,由他弟弟赵光义接班而不是他的儿子赵德昭,由此产生了千古迷团。960年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当上皇帝,他的弟弟赵光义幕后活动的功劳最大,兄终及弟顺情和理。宋史上说,杜太后命传弟太宗。相传宋太祖和杜太后闲谈,杜太后问太祖当上皇帝的原因。赵匡胤说诸位将领支持,皇袍加身。杜太后说,错了。你能当上皇帝的原因是周后主柴宗训年幼,众将离心你才会有机会当皇帝。赵匡胤深以为然。杜太后接着说,为了不使这种事情重演,在你百年之后传位于光义再传光美(延美)最后再传给你的儿子徳昭,这样才能保住赵家天下。于是赵匡胤写份昭书,放在金匮中,这就是"金匮之盟"的传说。这个故事有利于赵光义继位的正确性,十有八九是赵光义幕后策化的。后来"金匮之盟"里的继承人赵光美(延美)和赵德昭非正常死亡了。赵光义把帝位传给了他的儿子宋真宗,其真实性受到普遍质疑。另一个传说是"烛影斧声",赵光义有杀兄夺位闲疑,似乎更接近事情原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