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石嘴山市市長李郁華詳解營商環境政策

宁夏石嘴山市市长李郁华详解营商环境政策

做好“加減乘除”

深化“放管服”改革

《中國企業報》:作為從浙江調入的幹部,當您主政石嘴山後,您覺得作為西部城市的石嘴山,與東部城市相比最突出的不同有哪些?

李鬱華:我對老家浙江有深厚的感情,對我現在工作和生活的石嘴山也非常熱愛,但在比較兩個地方、兩座城市之後,應該說是各有千秋,互有特色。比如石嘴山人民勤勞、淳樸、寬容,老百姓的性格無不體現著西北人的耿直和豪爽,東部地區的人求真、務實,發展意願非常強烈。如果將兩地相比,給人最突出的感受是,城市的包容性、兩地人的發展眼界眼光,差別還是很明顯的。舉個很簡單的例子,浙江義烏的商販們,除了會說義烏方言,還會說普通話,還多少都會說一點英語。這背後體現的是什麼,是開放的眼光,是包容的心態,是學習的精神,是發展的觀念。所以,我經常說,一個城市、一個地方,暫時的落後並不可怕,只要人勤奮、善於學,觀念跟得上,聚焦要集中,總會有後來居上,甚至彎道超車的可能。

宁夏石嘴山市市长李郁华详解营商环境政策

石嘴山藉助“互聯網+”發展實體經濟

宁夏石嘴山市市长李郁华详解营商环境政策

石嘴山礦山渣土區變身文化旅遊區

《中國企業報》:面對這樣的差別,您上任後從哪些地方著手開啟“施政”計劃?

李鬱華:我在2017年5月上任,6月就提出了賀蘭山治理方案。在我看來,賀蘭山治理,既是針對自然資源的治理,也隱喻著發展觀唸的更新,政務環境的優化,從那時候開始,我們就注重充分發揮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場無形之手的“疊加效應”,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去除制約和障礙,形成精準有效的制度供給,增強動力、激發活力、釋放紅利。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一直不忘向發達地區學習,比如從去年以來,我們學習了浙江“最多跑一次”改革的經驗做法,圍繞“跑一次是底線,一次不跑是常態,跑多次是例外”,構建網上辦、集中批、聯合審、區域評、代辦制、不見面的審批模式,推行並聯審批、實行網上審批、探索模擬審批。目前,74.9%的事項都實現了“不見面”辦理,“最多跑一次”辦理事項達到88.7%,政府投資項目、企業投資項目辦理時限分別控制在80個、60個工作日以內。

《中國企業報》:“最多跑一次”作為優化營商環境的“經典”做法,目前已成為全國眾多地市學習的焦點。在這方面,石嘴山市如何“活學活用”的?

李鬱華:“最多跑一次”是方法論,也是世界觀,對我們而言,要以“最多跑一次”的改革。去撬動“放管服”改革,在這個過程中,通過做“減法”,繼續完善清單管理,持續加強簡政放權;通過做“加法”,創新改進監管模式,強化信用監管,大力推行智能監管;通過做“乘法”,深入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加強政務服務標準化建設,著力打造“互聯網+政務服務”的寧夏樣板;通過做實“除法”,加強部門間協作,打破信息孤島,切實提高服務質量,激發企業、園區和市場的發展活力。要持續做好“浴火重生”“騰籠換鳥”“無中生有”三篇文章,加速突破傳統發展模式和產業結構的“路徑依賴”,實現傳統工業轉型發展。

“五化四鏈”助推園區轉型升級

《中國企業報》:作為一個只轄“兩區一縣”的地級市,石嘴山擁有兩個國家級園區。能介紹一下這方面的情況嗎?

李鬱華:園區是經濟發展的主戰場、招商引資的主平臺、產業集聚的主陣地、企業發展的主載體,園區的性質,決定了園區的發展與營商環境休慼相關,在這一方面,我們從去年以來,就圍繞園區發展,提出了“佈局合理化、發展集約化、產業特色化、企業高新化、園區綠色化和延長產業鏈、補強創新鏈、提升價值鏈、營造生態鏈”的“五化四鏈”工作目標,出臺了工業園區轉型升級三年行動計劃,努力通過三年時間,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推動園區整合提升,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我們還開展了“拓路網、改電網、擴管網、降成本”四大配套提升工程,切實抓好環境綜合整治,建設B型保稅物流中心,完善園區物流配套,為企業發展和項目建設提供保障。

《中國企業報》:在石嘴山,我們走訪了石嘴山科技金融眾創園、網絡經濟產業園、石嘴山久康康養機構等“創新園”,應該說,這些機構的體量都不大,創辦的時間也不長,但給人的感覺很有活力、潛力。在石嘴山,此類企業能獲得很好的支持和發展,能否認為這也是“優化營商環境”的結果?

李鬱華:可以這麼認為,但不必畫等號,因為我們營商環境的優化,包括了你所說的“雙創”環境、園區環境、政務環境,除此之外,還包括了金融環境、城市環境、人文環境等多個方面。其中你所調研的“創新園”,體現的是我們正在下大力氣推進的“雙創”環境的優化。我們具體的做法是,借鑑發達地區做法,與阿里巴巴合作共建互聯網城市,促進線上與線下相融合,虛擬與實際相融合,外貿與內貿相融合,創業與創新相融合“四個融合”,積極推進“互聯網+”在康養、製造、旅遊、農業等領域的示範應用,為企業發展插上“互聯網+”的翅膀。我們這樣做,就是為了加快實施科技創新“雙倍增”計劃,突出創新平臺功能,推動企業建立重點實驗室等研發機構,支持有條件的單位,按科技型龍頭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微企業集群的梯次培育機制,推進“雙創”示範基地建設,形成小企業“鋪天蓋地”、大企業“頂天立地”的良性發展格局,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互聯網+”為傳統產業插上騰飛的翅膀

《中國企業報》:石嘴山是個傳統的資源型城市、工業型城市,您提出的“互聯網+”,如何為傳統工業的未來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從而實現“新經濟”與“老工業”互為並進、可持續發展?

李鬱華:一個地區的可持續發展、有質量的發展,不能沒有實體經濟的發展,石嘴山也一樣,但石嘴山作為資源型城市,資源的適度開發是基礎,關鍵是要充分發揮“互聯網+”功用,做好“無中生有”、“有中生新”文章,加快培育新經濟、新產業。為此,我們已逐步將產業發展聚焦到“十大重點”上,加快發展新材料、數字經濟、全域旅遊、文化創意、現代物流和新型服務業、電子商務、科技金融、康養等產業。在確立了這些產業方向後,我們通過“雙招雙引”措施,促進實體經濟產業化、智慧化、品牌化、高端化。而作為政府,盡最大能力,利用互聯網等手段,為企業發展提供好服務、營造好環境。我們服務企業要講究方法,概括而言有四句話,就是“無事不插手、有事不撒手,好事不伸手、難事要出手”,全力推動實體經濟走向高質量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