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洛陽人說「東來的祖宗,西來的娘」?有什麼歷史由來嗎?

s陝西馬蓉

中國古代,大約在夏商周之時,洛陽這個地方是移民區域。當時夏朝的國都是斟鄩(zhēn xún),據《竹書紀年》記載,從夏朝第三任君主太康開始,到夏桀皆以斟鄩為都。其位置在洛陽古洛州鞏縣西南五十八里處(今鞏義市)。 後來考古也證明了這一點。





1959年,古史學家徐旭生在豫西進行“夏墟”調查時,在洛陽偃師市翟鎮鄉二里頭村發現了一處大型遺址。這個遺址就是夏都斟鄩遺址。

這就劃定了夏朝國都大致就是從如今的鞏義,最夏朝晚後期遷移到了今天的偃師市。總之沒有大範圍的遷移。

到後來商朝滅掉了夏朝,商朝的國都最初在商丘(亳),後遷移到安陽(殷),所以商朝又叫殷商。這些人居住在洛陽的東面,商滅掉夏之後,進行了第一次大移民,從東面遷移過來,由於夏朝和商朝當時處於母系氏族時代,所以以後就有了"東來的娘"之說。

"西來的祖宗"又如何解釋呢?

又過了N年,周朝發展壯大了起來,滅掉了商朝,周朝又分為西周和東周。西周由周武王姬發創建,定都鎬京(宗周)(今陝西西安西南),成王五年營建東都成周洛邑(今河南洛陽);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平王東遷,定都雒邑(成周)(今河南洛陽),此後周朝的這段時期稱為東周。史書常將西周和東周合稱為兩週。

周朝建立後分封諸侯,周武王還是善待了紂王的兒子武庚,封其管理商朝的舊都殷(河南安陽),但周武王卻還是不放心他,於是在朝歌周圍設邶、鄘、衛三國監視武庚。後來武庚果然想叛亂,結果被周朝鎮壓了下去。


有鑑於此,陝西人周公率陝西殷八師建設洛邑(洛陽),以震“東夷頑民”,正式開創了洛陽的建城史。並且將一部分“頑民”遷移至洛陽。陝西殷八師,每師3500人,共28000個血性的漢子,這些人從西邊陝西遷移到了洛陽,自然和當地的殷商女子婚配,周人和殷人自然就融合在了一起,相互通婚者自然也不在少數,這些人後來就留在了洛陽,成為了洛陽這座歷史古城的祖先。故而有了古語“西來的祖宗,東來的娘” 之說。

撰文/秉燭讀春秋


秉燭讀春秋

民間有很多口口相傳的俗語揭示著歷史本質,只是我們大多數時候是缺瞭解讀鑰匙。這種口口流傳的東西比文獻更可信。

東來祖先,西來娘。為什麼?

第一、歷史上很多人物、很多民系都自認祖先在東邊。比如姜子牙,明明是從西部返回,但卻說是東海人氏。大禹出自西羌,但其父親大鯀也是東邊羽山人氏。在浙江也有大禹豐富的人文素材。

秦人也如此,他們自認的還是帝高陽顓頊氏。與屈原一致。屈原一方面敘述羌魂,一方面追憶東皇太一等一切東邊的文化。

西南民族也如此,夷本身就是來自東邊,納西東巴文,名字很明顯。而且捺就是八字右邊的一筆,納被普米族等說成是黑人,其實就是因為顓頊搞了 和九黎 制度,使得矮黑也獲得了混血。所以西南有和夷哈尼族,有納西的和姓,只不過現在的哈尼和納西都已經是羌人為主了。

第二、苗蠻尚於用毒用藥,所以他們最早為姚姓。姚姓就是七仙女族群嫁給九黎時,老三苗蠻獲得混血時得到的姓氏標註。而老二沿海支群體則是姒姓夏后氏,因為這是由七仙女派黎司群體的符號演變而來,司為姒姓。

姚諧音要,要就是西女為要。黃帝娶西陵女嫘祖也是對應的,嫘祖和古埃及紡織女神嫘斯都對應織女,而且嫘斯頂著一團綠正好對應七仙女父系後代德意志人的綠帽子。也就是說我們存在一部分德意志祖先的母系基因。目前臺灣阿里山原住民很多還能發現父黃母白的樣子。

古埃及紡織女神嫘斯,也是紡織品蕾絲一詞的由來。現在有女同性戀自稱蕾絲,其實是褻瀆祖先。

第三、古代存在大量帶的群體,比如夏后氏,比如后羿,比如后稷。后稷這個被遺棄的群體就是老三苗蠻姚姓。也是姜子牙跳上房梁不服所導致被遺棄,所以同樣在房梁的濟公是叫花子形象。濟公代表公雞崇拜。後的意思就是曾經隸屬於一個母系做主的時代,也就是西王母。所以後來的王稱寡人,然而寡是支女人,鰥夫寡婦名稱是嚴格區分的,可見最初確實存在母系做主。這個母系就是西來的白種。

中國人的母系有很多來源,但由於白種這一支地位特殊,不僅有實力,而且有容貌。當時白女可能不是今天能比,今天那些混血過,已經大不如前了。之所以把他們認可為仙女不是沒有原因的。甚至二郎神劈山救母說是救母,其實更像是為了得到西女。所以取勝後,七仙女族群女性全部嫁給了九黎,這也使得七後來就代表黃種。而且嫡庶文化最早就是為了給予白女狄人所生孩子特殊地位的。

第四、七仙女就是養馬人,這也是媽媽一詞的由來,孃的由來是養狼人。德語至今稱馬改為馬,國名也叫瑪麗。與七仙女聖母瑪麗亞同名,父親為黃種約瑟,所以父黃母白的耶穌一定只能出生在馬廄裡,必須是父黃母白數理5×5=25,12月25日出生。白種數理則是4×6=24。瑪麗也是錢的意思,沿海支聯姻聯盟最後轉為冥神體系,所以財神同時也是冥神,所以關羽成財神後只能戴上綠帽子。同時七仙女父系就是弼馬溫,這與印度那隻猴子不同,那只是六耳。指他們繼承除去七仙女後的另外六支母系部落為衣缽。他們同時是二郎神座下的兩隻金毛。印度白人是後來與脫離九黎的苗蠻聯姻的群體以掃族分支。所以印度教裡可以輕易發現類似苗族文化的內容。這也是為什麼那些媚洋學者會鼓吹文化來自印度的原因,因為很多類似。用苗文化去對比,它還能再叨叨嗎?印度教、佛教基礎文化都是古中國文化。因為他們是從中國逃出去的。


國病

關於這個問題之前也曾經回答過一次,很多說我是**,真是無奈,其實不管有沒有這句諺語,其實“西來的祖宗,東來的娘”還是有一定的道理,今天就為你解剖一下!

1.從王朝的變換來看

最早居住在洛陽一帶的是夏人,他們在斟鄩(zhēn xún,今洛陽)建立“夏朝”,周邊均是自己的方國,夏朝算得上洛陽人的始祖。

夏朝在末期,夏桀統治殘暴,民怨四起。夏朝方國的商國君主商湯率方國於鳴條之戰滅夏後,建立商朝。商的始封是比較早的,可以追溯到帝舜時期,商人的始祖契幫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封於商邑(今河南商丘)。商人滅夏則是由商丘到洛陽,可以稱得上是東來,商人和夏人生活在一起就融合成了新商人。

到了商朝末年,商朝同樣出了位和夏桀媲美的君主——帝辛(商紂王)。周武王牧野之戰後,紂王自焚,建立了周朝,這是周人的第一次西來。


周朝建立後分封諸侯,周武王還是善待了紂王的兒子武庚,封其管理商朝的舊都殷(河南安陽),但周武王卻還是不放心他,於是在朝歌周圍設邶、鄘、衛三國監視武庚。武庚還是很有魅力的,周公旦輔佐成王時,他勸動三監一起叛亂,不過最終失敗了。

其實早在周王朝取代商朝之時,為了加緊對東方地區的控制,周王開始在洛陽營建國都成周,周公在洛水北岸修建了王城和成周城。後來新都建成,周成王“初遷宅於成周”,“定鼎於郟鄏”,還遷殷頑民於成周,並以成周八師監督之。這是周朝的第二次大規模東進,殷(商)人得第二次大規模西進。

第三次周人的大規模東遷則是周平王因不能對抗犬戎而遷都到洛邑。周人和殷人自然就融合在了一起,相互通婚者自然也不在少數,故而有“西來的祖宗,東來的娘”。

2.從社會結構變化來看

不過從當時母系社會和父系社會的結構來看,夏朝和商朝時期由母系社會進入父系社會的時間不長,女性的地位較高。商王武丁王后婦好就曾領兵平定鬼方、羌方、土方,婦好還有自己的封地,商人在周朝時被遷到洛陽,故可以算作“東來的娘”(母系社會)。

周朝時社會結構徹底發生變化,完完全全進入父系社會,男權主義加深,歧視女性當權,甚至在周武王滅亡商朝時,還感嘆“牝雞司晨,惟家之索”。周人滅商西入洛陽,可算作是“西來的祖宗”(男權社會)。



最愛肉丸子先生

剛剛看到了這個

兩個地方的人互黑有意思嗎?

鄙人不是這兩個地方的人,想不明白為什麼要互黑,同為超強文化底蘊的城市,難道不應該共同發展嗎?比如經常聯合舉辦個古代都城文化鑑賞交流會?東西周文化博覽會?……

這樣應該可以更好的把兩地悠久豐富的文化傳遞到全國,乃至世界!

“你踩我,我踩你”只會讓別的地方的人笑話你們


一葉飛塵

接下來小賤來分析下為什麼陝西人喜歡絞盡腦汁的黑河南。

歸根結底還是錢,2002年自2008年短短6年時間國家進行了三次西部大開發,而收益最深的莫過於陝西(西安),那時候河南確實不如陝西,然而在陝西人眼裡他們覺得這是應該的因為它們是長安(ღ˘⌣˘ღ),他們沒有用國家給予他們的資金去發展和鼓勵民間企業,也沒有去建設和完善城市基礎設施,更沒有去扶貧偏遠山區,時間一點一點過去,陝西的鄰居河南慢慢迎頭趕上甚至開始全方位超越陝西,於是陝西人開始覺得是不公平,為什麼會被一個農業大省超越?他們沒有選擇去反悔自己改正自我而是選擇去詆譭河南,因為她們覺得詆譭可以阻礙河南的發展,可是現實情況是陝西和河南的差距越來越來明顯,說通俗點就好比街頭兩家飯店,看到別家生意好光想著用詆譭和摸黑是不行的,最終還得看實力。可能陝西人受“正龍畫虎”的影響太深了吧,造假已經成為他們的習慣😊


終日賤

都散了吧,這個問題就別再問了

都是杜撰出來的,為了黑而捏造的

洛陽人祖祖輩輩都沒聽過這句話

就如同西安諺語,西邊有豺狼,東邊有爹孃

這樣杜撰的互黑捏造有意思?基本都是幾個職業噴提問,然後自己回答,自己嗨皮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