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新闻:致远,不远

致远舰的发现,让我们有机会重新看到百年前的历史真相;致远舰的发掘过程,见证了我国水下考古取得的成就。百年前英雄的呼喊,至今让我们热血沸腾;百年前民族的耻辱,到现在仍让我们奋发不已。中华民族经过百年的奋斗,让致远不再远。

致远,不远

【导语】

致远舰是晚清政府于1885年向英国阿姆斯特朗埃尔斯维克船厂订购的一艘穹甲防护巡洋舰。1885年10月动工,1887年列装服役,为北洋水师主力战舰之一。七年后在黄海大东沟海战中沉没。

百年之后,丹东水下考古队提取出“丹东一号”沉船中的文物,从中发现有方形舷窗、带有“致远”徽记的餐盘、格林机关炮、鱼雷引信、大副陈金揆的望远镜等。

这些文物告诉我们:“丹东一号”就是致远舰!

丹东新闻:致远,不远

左为栏杆柱(铁,船体构件),长95厘米,直径7.5厘米;右为刻度牌(铜,船体构件),长79厘米,宽7厘米,厚0.9厘米。

丹东新闻:致远,不远

圆形舷窗(铜,船体构件),外径52厘米,内径24.5厘米。

丹东新闻:致远,不远

方形舷窗(铜,船体构件),在北洋清军中,方形舷窗为致远舰和靖远舰(致远舰姊妹舰)所独有,因此成为判断“丹东一号”沉船是“致远舰”的关键证据之一。长50.3厘米,宽48厘米,厚2.8厘米。

丹东新闻:致远,不远

加特林机枪

丹东新闻:致远,不远

致远舰资料图

丹东新闻:致远,不远

白釉碟(瓷,生活物品),托盘样式,敞口,盘心下凹,盘心也有表明“致远”身份的圆形舰徽。盘底有皇冠、A.BROS 等组成的代表英国马森瓷厂(Mason)的商标。

口径13.1厘米,圈足径13.1厘米,底径9.5厘米,高1.8厘米。

【新闻事件】

4月3日,“再现致远舰——辽宁‘丹东一号’清代沉船出水文物展”在辽宁省博物馆(简称辽博)正式开幕。展品包括带“致远”舰徽的白釉瓷盘、刻有致远舰大副“陈金揆”英文名字的单筒望远镜、致远舰加特林机枪等珍贵文物,还有船员们用过的汤匙、碗碟、铜钱等。除此之外,展览还以图片与实物展示相结合的方式,重点介绍“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致远舰发掘过程。

这是“致远舰”出水文物首次在辽宁公开展出。

【遥远的致远舰】

1894年9月17日,在黄海北部大东沟海域,爆发了一场中日大海战。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铁甲战舰对阵战。这次战争最终以清北洋水师四艘战舰沉没而告终。124年前,清军将领邓世昌与有着“北洋水师最先进的军舰之一”之称的致远舰一同在弥漫的硝烟中沉入海底。

致远舰的发现,让我们有机会重新回到124年前。

从历史资料和“致远舰”出水文物中可以发现,当时中方的武器装备并不落后于日本,甚至还有一定优势;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北洋海军1888年成军,舰队联合操练已达6年以上,而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在黄海海战前6天才刚刚编成。从实战操练角度来讲,日军并不占优。可以说,30年洋务运动打造的北洋水师,在软件和硬件方面都臻于亚洲一流水平。可为何在实战之中,却如此不堪一击?

英国驻华公使欧格纳在战前的评论,或道出了战争结局的关键:中国军队虽然在数量上占有优势,但在训练和管理方面远不及日本。中国当局无远见并缺乏军事知识,恐会面临海军舰队摧毁的危险。欧格纳的预言不幸成真,而他的评论也切中时弊。

【再现致远舰】

2013年,国家文物局批准成立“丹东水下考古队”,开展对“丹东一号”清代沉船的考古调查。该考古队由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在2014年至2016年的三年间,考古队于每年秋季8月至10月进行水下考察。通过对考察中发现的文物进行科学的整理和分析,证实了“丹东一号”沉船就是甲午海战中的传奇战舰——致远舰。

历经三年的艰苦奋战,考古队提取水下文物366件及17块人骨,已初步取得阶段性研究成果。为研究中国近代史、甲午海战和世界海军舰船技术史提供了珍贵的考古实物资料。

在1895年的《英国布拉塞海军年鉴》中,曾有关于致远舰沉没原因的推测,书中认为致远舰很可能和镇远舰一样,是由于在鱼雷尚未完全投出时,船尾鱼雷管被日方炮弹击中,引爆鱼雷所致。而水下考古队员在致远舰的残骸中发现有一枚鱼雷引信,完整的鱼雷引信还带着保险销,一方面说明是战舰自身携带,另一方面也可以排除鱼雷舱被击中发生鱼雷殉爆导致舰船沉灭。

如今,“致远舰”铁甲残骨安然再现于静谧的博物馆,大炮冷却,加特林枪沉默,当日的喧嚣与火热,却宛在眼前耳边——那是持续了两个甲子的呼唤。致远舰给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爱国主义精神财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