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给“故宫博物院”题写的新匾比老匾书法水准更高吗?

惊龙轩

“故宫博物院”原为李煜瀛1925年题写,1971年郭沫若重新题写。

老匾用颜体,原作每个字都有普通圆桌大小。新匾用郭沫若特有的行书书写,所说几个字是写在一张打印过的纸的背面。

从书写难度上看,老匾无疑难度更大。字越大越难写,结体越难把握,更何况一米见方的字,写起来也是个体力活。

但李煜瀛毕竟不是书法家,相比较,还是郭沫若的字更好。不过,我们不得不佩服以前会的文人,随便找个人题个字就可以很好。以前南京“总统府”几个字,也是出自当时的一位小青年、后来湖北的老书法家陈义经之手。而新中国成立后,钞票上的“中国人民银行”几个字也出自一位小职员之手。

很想知道,让郭沫若每个字也写得有圆桌大小,他是否能写得出来?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千年兰亭

故宫博物院曾换过一次牌匾,我们知道现在的牌匾是由著名文学家、考古学家、书法家郭沫若先生题写的。

它的第一块牌匾却是经过时期由李煜瀛题的,李煜瀛是民 国时期著名的学者,他出身官宦世家,自幼熟读经史,后又出国留学,还曾担任过当时的北平大学、师范大学的校长,他的父亲是清代的名臣李鸿藻。

据说,在故宫博物院成立前几日,李煜瀛在故宫文书科内粘连丈余黄毛边纸铺于地上,半跪以大抓笔所书,字体为颜体,气势恢宏磅礴,每字足有普通圆桌大小。

这块牌匾挂出去以后,在当时还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很多人以为这字不是现代人写的,而是集的唐代颜真卿的书法。可见当时的人对于这块匾的评价也是很高的。

李煜瀛题写的这块牌匾,以颜真卿的《颜家庙碑》风格写成,厚重端庄,大气磅礴,与故宫的古朴气息相符合。相对于郭沫若用行书题写的牌匾,我更喜欢李煜瀛的。




这两块牌匾你喜欢哪一个呢?

关注一下啦。


不二斋

故宫博物院的老牌匾其实水平非常高,而且非常庄重。

庄重大气,古朴轻逸又不失沉稳,这种榜书,字径在一米左右,能书写之人必定是功力深厚。并且在民国,能写这种大字的人,普天之下也没几个。

这块牌匾是1925年故宫对外开放时候挂的匾,因为是皇家居所首次公开,异常吸引人的目光,当时非常火爆,几经造成交通瘫痪。这块牌匾的书写者是李煜瀛(yuying),因为写的太好,被很多人认为是集颜真卿颜家庙的字。

李煜瀛曾回忆起“吾邑王氏父子,晓云、弼臣两先生,收藏颜字帖,既富且精,此册为冠。吾从弼臣先生学书,稍具外表,学力不能及其什百,虽然弼臣书三殿门匾额,若干年后,吾为颜体楷书故宫博物院匾额,先后相提并论。当时社会日报且误认吾字为勾自颜家庙碑,益增吾愧,亦见后人于书法,较前人忽略多多矣。”

这句话说得意思是,他随同乡王弼臣先生学书法,只得其形,笔力不及十分之一,百分之一。

他的老师王弼臣先生题了清宫太和、昭德、贞度三门匾额,以后若干年,李煜瀛为故宫题了“故宫博物院”,被人们与王写的牌匾相提并论(水平),当时社会日报误以为我的字是勾摸颜家庙碑,更让我感到羞愧(谦虚),同时也见识到了,后人对于书法比前人更不重视了。

李煜瀛是一个国学大师,留过学,任过教,最后跟随老jiang去了台湾,一直留在在台北当官。

我估计,这也是周总理想要换掉他题字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字不好,实在是因为政治因素太多。

所以就让郭沫若题了一个新的“故宫博物院”

新的故宫博物院牌匾相对老牌匾来说,少了庄重,多了雄浑,更容易被百姓接受,其实这是喜闻乐见的好事,至于水平,也不能比较,虽仍郭沫若写的是小字,但是个人风格比较突出,每次去看这几个大字的时候,感觉比以前的楷书更忒切建筑额风格一点。

如论字的水平,我是喜欢那个楷书的,如论贴切程度,感觉还是这个行书比较合适。

民国时期能写大字的不多,也就两位比较出名。

一个是谭延闿

再有一个就是神级题匾专家华世奎

个人认为只有华世奎能称得上是民国第一榜书高手,但是故宫的牌匾,是不可能给华世奎题的,因为华世奎自称“晚清遗老”,终身不剪辫子,忠于大清。

国民政府不会请,华世奎不会答应,所以就没机会见到了。


梁宇航

如果从书法水准看,郭沫若题字水平显然更高一筹。

当然,老匾的书法是很好的,地道的颜体字,是麻姑仙坛记的风格,古朴大方,黑白照片里,颜体的厚重与青砖白墙很是匹配。


不过,老匾字虽然不错,但基本上沿袭了颜真卿的风格,这是当时书法理念所限导致的。


而郭沫若的新匾,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而且灵动不失庄重,非常大气。尽管现在的人因为讨厌郭沫若的人品,进而质疑其书法,这是不科学的。


郭沫若的新匾挂在粉刷后的故宫门口,与红墙碧瓦十分搭配,显得很和谐。而且他的字风格鲜明,识别度较高,是无愧于新故宫的。


书法日课

其实误会郭老了。之前郭老的字也是端庄雅直,圆润剑直。

自从看到了万历皇帝,万历皇帝死的时候摆成七星葬阵,郭老为了学习和考察,后来亲自近身观察,那时候没有显微镜,只能手拿放大镜,一寸一寸的研究人体组织。

万历皇帝的棺材一揭开,万历皇帝面容安详,虽无血色,但是如刚刚下葬一般。

郭老身体探进去,轻轻的扒开万历皇帝的双唇,只见里面透出绿盈盈的光芒,郭老知道这是喉咙里封喉的宝玉做成的珠子发出的,于是轻轻伸出中指,然后伸直轻轻的用中指一点一点的扣出。

突然一股白气冲出,直入郭老的嘴鼻,郭老由于年事已高,避之不及,全部吸入肺腑。

只见郭老肺腑起伏不定,鼻息沉重,脸色苍白,郭老明白这是中了七星尸邪毒,这种尸毒轻者面容扭曲,重则伤及性命。

郭老不敢大意,连忙吞下扣出的万历皇帝喉咙的珠子。瞬间,郭老面容恢复红润,不过由于吸入的太多,虽然性命无忧,但是脸歪了,嘴也斜了,手开始颤抖,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郭老生命的尽头。

而期间由于故宫博物院请求郭老为门头题字,郭老再三推却,然而还是盛情难却,所以写成这样。

当然,郭老为了科学考察奉献了自己,为科学的发掘秦陵打下了浑厚的基础,后来准备发掘乾陵,临摹兰亭序真迹用来写故宫博物院五个字,可惜天损英才,一代文豪带着遗憾歪笑着离开了人世,不过这五个大字是永远不能磨灭的,是他留给后世的文化瑰宝。


卫69149048

故宫博物院在国人(尤其是文化人)心目中的位置无需多言,给这么重要的场所题字,绝非一般人敢动笔的。凭借郭沫若先生在新中国的地位,尤其是在文化圈的影响力,由他来题写“故宫博物院”牌匾还是合适的。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其实解放前也有一块老匾。对大多数人来说,李煜瀛这个名字已经相当陌生了,但是他何以能在大师云集的民国时代被推举出来题写这块牌匾?我们还是应该先了解一下李煜瀛这个人。

1925年,为把此宫殿改造成博物院,当时组成了一个临时董事会。成员无不是文化教育界举足轻重的人物,包括蔡元培,熊希龄,于右任等21位名人。其中,李煜瀛为临时董事兼理事长!李煜瀛这个名字现在已经鲜有人提及了,但是在蔡元培这样的文化界大佬和于右任这样的书坛翘楚簇拥之下,竟然一致推举李煜瀛书写“故宫博物院”第一个牌匾。可见他当时不仅仅是公认的饱学之士,在文化界的地位和影响力也很难有人出其右。

其实李煜瀛并不以书法名世,但是作为当时的国学大家,书法功底无疑是必备之技能。李煜瀛在长约丈余的黄毛边纸上,以半跪身姿,抓大毛笔,奋力书写,每一个字足足有普通圆桌那么大。真可谓是力透纸背。纵观当今书坛,能有此把控能力之人已是凤毛麟角。就连公认的书法大家启功先生,每次题字基本都是写小字然后放大处理,直接书写如此大的颜体书法,其功底令人叹为观止。

李煜瀛写的“故宫博物院”牌匾亮相后,以其雄浑大气,厚重沉稳的颜体书法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震动。算起来,当时能把颜体写到这个地步的人,除了谭延闿估计很难找到第二人了。因为颜体书风太过明显,很多人甚至以为是集颜真卿字体而成。客观地说,这样的牌匾配故宫博物院还是合适的,不失端庄大气的风范。

新中国成立后,众人推选郭沫若先生重新书写“故宫博物院”牌匾。尽管郭沫若先生的书法一直存在诸多争议,我觉得“故宫博物院”和“中国银行”是其书写最成功的两块牌匾。郭沫若先生的书法也是取法于颜体,但是掺杂了太多个性化的东西进去,显得少了几分雄浑,倒多了几分文人气。不过,“故宫博物院”这块牌匾是难得的佳作,字体古拙又不失灵动,雄浑中显出些俊逸,堪称郭沫若先生诸多题字中的代表作之一。

对比这新旧两块牌匾,应该说各有千秋。从正式庄严的角度来看,李煜瀛的颜楷无疑更胜一筹;若是从开放包容的角度来看,郭沫若的题字似乎更为灵动而有生气。

当然,这也只是惊龙轩一家之言,希望与大家一起交流探讨,谢谢!


惊龙轩

郭沫若除了题写“故宫博物院”之外,还有很多常见题字,如《人民文学》,《大众电影》,“中国银行”,“中国书店”,“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莫高窟”,“黄帝陵”,“龙门石窟”,“荣宝斋”,“杨柳青画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吉林大学”,“东北人民大学”,“东北药学院”,“延安大学”,“上海科学技术大学”,“河北师范大学”,“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音乐学院”,“中国历史博物馆”,“山东博物馆”,“长春电影制片厂”,“北京青年报”,“首都电影院”……


wart0995

老郭无疑在文学方面还是有点成绩,不得不佩服,暂且不提他的为人,就事论事,就书论书!

鄙人以为,作为古建筑或商业用途的匾额,其一种巨大的功用就是庄严端方,说白了就是让普罗大众,让芸芸众生都能体验到字的美感,更要连老百姓看得懂,可以接受。

这样的字体,不求什么个人风格,不需要发挥独特性,大字难写,能把普通的颜体写到那么大,那么端严,已然是难上加难了!

各位可以回顾下故宫各大殿的匾额,各地的名楼,牌坊,或者北京老字号,哪个不是或端庄或厚重,站在美学的制高点?



再来拼一下“荣宝斋”这仨字,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第二个荣宝斋是徐悲鸿先生所写,第三个是陆润庠的。哦,还有老郭草书的“商务印书馆”,一并发上来。



由此看来,老郭不过是名头大,利用他的名人效应罢了,他的字鄙人不敢苟同。至少对比其他书法家,他属于行外人,就像康生讽刺郭沫若那句话。

名人题写匾额确实能增光不少,但要看他认不认真,够不够资格。伟人毛泽东给不少大学题过字(包括北大,清华),但他老人家很认真,打好几遍草稿,拿出最漂亮,最满意的来,虽然他的字平时看起来很潦草,但大学题名却赏心悦目,我觉得“北京大学”四个大字是最有功力的。而反观老郭,怎么看怎么像现场一笔挥就,一气呵成,丑不丑就这样了!



再多说一句,有人因人废字,评字看脸。就因为郭沫若名气大,就故意抬高他的字,写得好还则罢了,写得不好,却依然有人吹捧他,不知何故。假设郭沫若就是一普通人,我相信谁都会对他的字弃之如敝屣,不是吗?不然的话,我们的大学,博物馆,老商号都换成赵本山,赵忠祥,林志玲等明星的字如何?笔者觉得即便是莫言也不配。

觉得说得有道理的亲人们给个赞!手工码字不易😘😘😘😁😁😁


诗道


【故宫博物院】之前的匾额是由当时的清室善委会委员长、故宫博物院理事长李煜瀛以颜体大字题写。




今日故宫博物院的匾匾额由郭沫若1971年7月题写,后经周总理特意批示后,匾额由此改用郭沫若的题写的匾额,从1971年开始一直悬挂至今。


从图片看,郭沫若题写的匾额要好一点。

故宫博物院理事长李煜瀛题写的“故宫博物院”写的也不错,大气,也能和建筑的风格相融,但从字法方面存在不少问题,点画用笔方面没有问题,非常精到。问题存在结体方面,五个字的重心处理不和谐,“院”的“完”部重心没有处理好,使得整个字不够端庄,和其他字不能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还有就是四个字之间的关系处理过于古拙。而不是拙中见巧。五个字的重心没有在横向黄金分割视觉线上下浮动,而是相邻的字的重心的上下浮动度太大,在气息格调上,五个字不能和谐统一在作品整体内。


我们再看看郭沫若题写的匾额就没有上面所说的毛病。虽然并没有在现场看过郭沫若的题写的匾额是否能和建筑的整体风格气韵和谐统一。从照片上看应该没什么大问题。就是说字的端正和谐方面是和建筑的风格能和谐统一的,五个字之间的处理也比较和谐,包括笔画的走势和建筑物的相容融程度。



(新补充的图片,这张图片上的匾额较正,可看到整体情况,感觉是不错的。🙏)

不过由于是看图片的原因,图片多有细微的镜头畸变,在进一步的分析,无法进行。但总体上看,郭沫若题写的匾额水平高,是毋庸置疑的。


这里面还有一个字的结构、重心与建筑物的结构、重心的相融问题,包括匾额书法和所处的环境的相融问题,在往更深处说,这里还有传统文化与哲学理念的问题;历史的现代的人文景观与传统文化、现代文化的大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