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名句釋解:一天八句,好學易背,一定讀一讀,看一看,品一品

中華名句釋解:一天八句,好學易背,一定讀一讀,看一看,品一品

【中華名句之一: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語出自《老子》。全句為:“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意思是說:不顯示自己,不自以為是,因而更顯耀突出;不誇耀自己,因而有功績;不自以為賢能,因而受到尊重;只有那不與人相爭的,世界上沒有人能和他相爭。

這段話充分體現了老子“柔弱勝剛強”的哲學思想。老子所謂“不爭”,不是放棄一切,而是要以不爭反立於不敗之地。

後世流佈的“難得糊塗”、“吃虧是福”等思想意識,與老子所謂“不爭之德”都不無源流關係。

【中華名句之二:當仁不讓於師】

語出《論語·衛靈公》篇。意思是說,面臨著仁德,就是老師,也不同他謙讓。

孔子的教學思想就是讓學生要以仁為己任,只要是正義的事,就應該勇於承擔,那怕是在老師面前也要堅持仁德,不能同他謙讓。

孔子的這一思想,一直沿續下來。後來,人們把這句話簡化成“當仁不讓”,鼓勵人們勇敢地追求真理和正義。

【中華名句之三: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語出《北齊書·元景安傳》:“初永(元景安父)兄祚襲爵陳留王;祚卒,子景皓嗣。天保(齊文宣帝高洋年號)時,諸元帝室親近者多被誅戮。

“疏宗如景安之徒,議欲請姓高氏。景皓曰:‘豈得棄本宗,逐他姓?大丈夫寧可玉碎,不能瓦全。’景安遂以此言白顯祖(指高洋),乃收景皓誅之,家屬徙彭城。由是景安獨賜姓高氏。”

典故的大意是說:高洋推翻東魏,建立了北齊政權,稱文宣皇帝。他當政後,大肆鎮壓原來的元姓貴族。原屬元氏勢力的元景安便想請求改姓高。

元景安的堂兄堅決反對,表示:大丈夫寧可玉碎,不能瓦全。元景安將此話報告了高洋。元景皓堅持“不逐他姓”而被殺,元景安改為高姓而得到重用。

後來,這一典故被抽象出來,含義也得到昇華,成為中華民族傳統的節操,用以比喻寧願為了正義高尚的事業而獻身,不願屈從失節而苟全。

【中華名句之四:言必信行必果】

語出《論語·子路》篇,意思是一個“士”要語言信實,說到做到,行為堅決果斷。這是孔子回答學生子貢怎樣才可以稱得上是“士”的問題時說的一句話。

孔子把“士”分為三等,他說一等是“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能報效國家的“士”;

二等是“家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恭敬尊長)能“齊家”的“士”;

第三等就是那些“言必信,行必果”的“士”。但是孔子批評這種“士”“然小人哉”。這是因為孔子認為他們不分是非而只是堅決貫徹自己的言行。這一類“士”大概就是司馬遷在《史記·遊俠列傳》中記載的那些“重然諾,輕生死”的任俠之士。

這種不辨是非的“言必信,行必果”當然是不足取的。但是,千百年來,人們都是把這句話解釋為“說話算話,行為果斷”來作為傳統的行為準則。

中華名句釋解:一天八句,好學易背,一定讀一讀,看一看,品一品

【中華名句之五: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語出《論語·為政》篇。大意是說:“做為一個人,而不講信譽,不知那怎麼可以呀。”緊接這句話的後面,孔子還用“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輗、軏是古時牛馬車車轅前駕牲口的橫木兩端的銷子,沒有它就無法套牲口,更不能行走。)來進一步說明人而無信,寸步難行的道理。

孔子認為人講信譽,是為人處世的起碼準則。所以,孔子把“信”作為教育弟子的四個主要內容(“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見《論語·述而》之一。)他認為,一個人在內在修養上,每天要多次反省自己,對朋友交往是否誠實守信?(見《論語·述而》)

如果治理國家,則要“敬事而信,節用愛人,使民以時。”把“講信譽”作為治理國家的三要素之一。

【中華名句之六: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語出《禮記·大學》。原文是“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大意是說:古代那些要使美德彰明於天下的人,要先治理好他的國家;要治理好國家的人,要先整頓好自己的家;要整頓好家的人,要先進行自我修養;要進行自我修養的人,要先端正他的思想……思想端正了,然後自我修養完善;自我修養完善了,然後家庭整頓有序;家庭整頓好了,然後國家安定繁榮;國家安定繁榮了,然後天下平定。

這是儒家思想尊崇的信條,以自我完善為基礎,通過治理家庭,直到平定天下。然而實際上,對於很多人來說成功的機會少,失望的時候多,於是又出現了“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思想。

“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理想與“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積極而達觀的態度相互結合補充,幾千年中影響始終不衰。

【中華名句之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語出《論語·衛靈公》篇:“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意思是說:子貢問孔子,“有沒有一句可可以終身奉行的話?”孔子回答道:“大概是‘恕’罷,自己所不想要的任何事物,就不要加給別人。”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可是“仁”的定義是什麼,卻有許多解釋。

不過,《論語·里仁篇》孔子對曾參的一段話,倒似乎透露了“仁”的真諦。“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由此可知,孔子之道的核心是仁,分開來講則只是忠恕二字。

所謂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從消極面來講“仁”,是人人可以做到的;至於“忠”,就是《論語·雍也篇》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是“仁”的積極面,是有條件的,並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

【中華名句之八:大智若愚】

亦作“大智如愚”,語出蘇軾《賀歐陽修致仕啟》:“大勇若怯,大智如愚。”這句話的本意是從《老子》中引伸出來的。

《老子》的原文是:“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訥。”

《老子》的意思是:最完滿的東西好象有欠缺一樣,但是它的作用不會衰竭。最充實的東西好象是空虛一樣,但是它的作用不會窮盡。最正直的好像是彎曲的,最靈巧的好像是笨拙的,最善辨的好像是中訥一樣。

“大智若愚”說明,一個有大智慧的人,不在外表上表現出來,而是含藏不露。它告誡人們,真正智慧而有成就的人,不是那些靠耍小聰明來表現自己的人。

中華名句釋解:一天八句,好學易背,一定讀一讀,看一看,品一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