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我有一計,可滅魏軍;劉禪:還是據守蜀地吧;結果蜀國亡了
東漢末年,皇權衰弱,各路諸侯之間相互征伐,相互掠奪土地。到最後只有劉備、曹操、孫權三人成了氣候,各自建立蜀漢、大魏、吳國,形成三足鼎立之勢,中原大地從此略有安定,百姓也從中得到喘息,歷史上稱這個時期為“三國”。
三國時期蜀漢政權因受其地理位置限制,實力最為羸弱。在劉備病死後,劉禪臨危受命接管整個蜀漢政權。早期的劉禪還能聽從諸葛亮的建議,國家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但時間久了劉禪過慣了安逸的守城之君,不再期望擊敗魏國和吳國實現大一統。而且此時的劉禪還寵信奸臣,處處與諸葛亮唱反調,以至於蜀國朝廷之上一片烏煙瘴氣。
劉備死後,蜀國在諸葛亮的治理之下一切都是井井有條,百姓安居樂業,人丁興旺自然軍隊就多了,國家也富裕起來了。最後諸葛亮看伐魏統一天下的時機成熟,便在蜀國邊境集結重病浩浩蕩蕩的開啟了他的伐魏之路,與魏國的第一次交戰還算順利,達到了摸清敵方實力的目的後諸葛亮便下令撤軍了,等待著時機來年能夠一舉拿下魏國。但是此時劉禪身邊的奸佞宦官卻在皇帝身邊說諸葛亮的壞話,劉禪也只是想做一位守城的國君,並不想去冒險。使得劉禪開始質疑諸葛亮的伐魏實力與目的,從此君臣之間再無信任。
等到後期再次伐魏之時,劉禪卻以國內錢糧武器不足等等藉口不準諸葛亮出兵伐魏。此時的諸葛亮深知奸臣當道,國君已經受其矇蔽,但是為了上一點人堅守的統一天下的信仰,於是諸葛亮揮淚寫下流芳百世的《出師表》,詞中闡述了先輩們創業的艱難與對未來統一天下的期待,並告誡劉禪要重用賢臣,遠離小人;對待魏國只能以攻代守。最終諸葛亮以《出師表》短暫性的打動了劉禪的心,劉禪才允許諸葛亮再度出兵北伐。
在《出師表》說服劉禪之後,諸葛亮便又帶著蜀國大軍開始了他人生中七次伐魏的壯舉。但是當諸葛亮遠離京師之時,依然有小人在皇帝面前說諸葛亮的壞話,使得劉禪總是遲遲不肯向前方輸送錢糧物資,迫使諸葛亮每次與魏軍決戰到最關鍵時刻不得不撤軍,就這樣來來回回總共有了七次北伐,這才有了史書記載的諸葛亮七出祁山。最終諸葛亮病死在北伐軍營之中,就此蜀國失去了一位能夠翻盤的能人異士。雖然之後蜀國又象徵性的進行了幾次北伐,但大勢已定,蜀國再無翻盤機會。直到後來劉禪向魏國投降,蜀國就此滅完之時大家才看出劉禪的用心:“蜀國在,我便是皇帝,蜀國亡,我照樣能夠永享富貴”。
蜀國的滅完,是上一輩子人最不願看到的,從此先輩們辛辛苦苦打下來的江山卻斷送在了劉禪的手中。而這這樣的結局,可能就是劉禪不予接受諸葛亮的建議所致。
閱讀更多 歷史之窗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