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紅釉:越鮮越紅越吉祥!

祭紅釉的起源:祭紅又稱霽紅,元代景德鎮窯創燒,系以銅為著色劑,經1220——1280℃左右高溫,在還原氣氛中燒製而成的高溫紅釉。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盛行的紅釉品種。為區別於明永、宣時期的紅釉及康熙朝的郎窯紅,後人習慣上稱之為祭紅或霽紅。


祭紅釉色似初凝的雞血,深沉安定,瑩潤均勻,釉中無龜裂紋理,因祭紅器作祭祀郊壇之用,故名。祭紅始創於明永樂、宣德年間。在古時皇室常以它作祭器,人們在配製祭紅釉料時,往往將黃金、珊瑚、瑪瑙、玉石等珍貴之物摻入釉料中,真可謂不惜工本。即使這樣,也往往燒製不出好的成品。由於祭紅釉瓷器歷來難燒,因此它比其它色釉更為名貴。

祭紅釉:越鮮越紅越吉祥!

祭紅釉,釉色深沉,釉面光潤,釉中無龜裂紋理,不甚透明,不流釉,不脫口,不開片。它以銅為呈色劑,用普通制釉原料,加入釉灰、氧化錫,生坯掛釉,高溫還原燒成。有的祭紅釉料配製時,還往往將黃金、珊瑚、瑪瑙、玉石等珍貴之物碾成粉末摻入其中,不惜工本。

祭紅釉:越鮮越紅越吉祥!

永宣紅釉瓷之所以如此鮮豔亮麗,寶光四溢,據記載是因為“以西紅寶石為末入釉”,“用紅銅條、紫英石合成”。宣德以後,成化、正德年間雖有燒製,但成功率甚低,且成品的顏色不可與永宣器同日而語。到了嘉靖年間,因用於燒製高溫“銅紅”釉的紫英石料已斷絕用完,只能以低溫的礬紅釉替代。礬紅以鐵為呈色劑,故又稱“鐵紅”。明代礬紅器多以刷抹方式塗於白釉上,可見刷絲痕,又稱“抹紅”。從此以後,高溫“銅紅”釉中斷了100多年,至清代康熙時期才再度燒成。

祭紅是非常名貴的,據說以前燒製的時候會放金銀珠石等名貴原料進去燒製,但仍然難出成品。現代祭紅燒製工藝燒成的祭紅又稱中華紅釉瓷,其成色穩定,且比傳統燒製法更勝一籌。雖然祭紅燒製技術得以傳承和改進,但每一件成功的“中華紅釉”都是百裡挑一的精品,價格不菲。

祭紅釉:越鮮越紅越吉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