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執法如山,臨死一句話,感動千萬人!

在千百年來,民間廣泛流傳著於個傳奇式的清官,就是北宋的包拯,如今經過小說,戲曲以及電視的渲染,更是他成為婦孺皆知的人物,包公,包青天,包龍圖,也早已成為清廉正直,秉公執法,鐵面無私的代名詞。包拯是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二十八歲中了進士,便在天長(今安徽人長)做縣令,包拯一踏上仕途,就在辦案上表現非同尋常的才智。

包拯執法如山,臨死一句話,感動千萬人!

來自網絡圖片

一天,有個農民來縣衙告狀,說他家的牛昨晚拴在牛棚,被人割了舌頭,請求縣老爺為他做主,查明此案。包拯向這個農民詢問了一些問題,估計是冤案陷害,但又沒辦法證實,就對農民說:“你先回去吧”。那農民不肯走,哭著說:“如今我的牛血流不止,不能吃東西,看來是活不長了,那該怎麼辦呢?”包拯說:“你回家把牛宰了,但一定別聲張,對什麼人都不要說,根據原來當時的法律,是不能私自宰殺耕牛的,何況耕牛是農民的重要財產,他怎麼捨得殺呢。農民回家後,果真把牛宰了。過了幾天,有個人跑到衙門來告狀,說:“有人違反官府命令,私宰耕牛。”包拯盤問道:"你知道他為什麼宰殺耕牛嗎?”那人支支吾吾地回答:“不...不清楚,聽人說好像牛舌頭被割....割掉了。”包拯又追問一句:“你是聽誰說的”那人支支吾吾,回答不上來了,包拯把臉一沉,厲碭喝道:“好大膽的傢伙,割了人家的牛舌,倒來狀告別人私宰耕牛。”那人大吃一驚,撲通一聲跪在地上,連忙認罪求饒。

包拯執法如山,臨死一句話,感動千萬人!

來自網絡圖片

一件牛無舌案立即真相大白了,包拯的名聲從此傳揚了出去,都知道有個審羊牛舌案的包公。包拯做官期間,每到一個地方,都要為當地的老百姓辦一些實事,清理一些冤案,因此,名聲越來越響,特別是他辦案不徇私情,執法如山最令人稱道!

包拯執法如山,臨死一句話,感動千萬人!

來自網絡圖片

那是包拯在廬州府做官的時候,他的一些親戚以為有了靠山,都膽大妄為起來。有一次,包拯的一個堂舅犯了法,被人告到包拯那裡,包拯十分惱火,立即派人把堂勇抓到官府,面對堂舅,包拯一邊責問,一邊訓斥,比對一般的犯人更為嚴厲。堂舅見這個堂外甥這樣規矩辦案,嚇得跪倒求饒,另一些親戚也趕來替他求情,包拯一概不理,冷冷地對他說:“不是我不講情義,誰叫你犯法呢?”說著,即命役將堂舅按倒在地,當眾打了一頓板子,然後又根據罪行,判了處罰。親戚們看到這種情形,嚇得再也沒有敢犯法了。包拯辦案出了名,就被宋仁宗調到了朝廷裡,做了一名諫官,包拯做諫官,也是盡職盡貴,給仁宗提出不少好的建議,比如,他針對當時的積弊,提出了裁減多餘的官吏,兵員和減少不必要的開支等主張,要求仁宗銳意改革。宋仁宗見包拯果剛正不阿,就調他去任開封知府,想借他的府廉剛正,執法如山來整頓一下開封的秩序。

有一年,開封發了大水,河道阻塞,積水排不出去,包拯一調查。原來是一些宦官,權貴侵佔河追,用來修築花園,亭臺,包拯立刻下令,要求大家把河道上的建築全部拆掉。有個權貴就是不肯拆,包拯就派人去催促,那權貴拿出一張地契,死活狡辯,說那是他家的產業,派去的人回來報告包拯,包拯便親自登門去查向處理,包拯詳細檢查一番 ,發現地契是那權貴自己偽造的,十分惱火,立即勒令權限期拆掉花園,回來後,他還寫了份奏章,向仁宗揭發那權貴的惡行。那權貴見包拯執法如山,毫不妥協,怕事情鬧大了對自己役好處,只好乖乖拆了花園。京城的權貴都知道包拯的厲害,嚇得把頭縮起來了,有個人講就“別操那份心了,包拯哪會吃你那一套。”

原來包拯曾在端州(今廣東肇慶)做過官,那裡出產的硯臺叫端硯,是史貴的文具和工藝品,每年必須向官廷進貢一批,在端州為官的人,就利用進貢的機會,私下貪汙,而且貪汙的數量要比進貢的多出十幾倍,而包拯從去端州到離開端州從來沒私要過一塊硯臺,這種廉潔奉公的精神早就遠近皆知了。於是想收買包公的人只好作罷了,從此沒人不知道包拯為官清廉,一塵不染,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就是當時廣為流傳的兩句歌謠,把包拯與管地獄的神相提並論,高度讚揚了他的執法如山,鐵面無私,廉潔奉公的精神。

包拯執法如山,臨死一句話,感動千萬人!

來自網絡圖片

宋仁宗對包拯很器重,提升他做了樞密副使,就是全國軍隊的副統帥,在生活上,包拯一向非常劍樸,即使做了大官,仍舊樸素如常,和從前沒什麼兩樣。包拯平常最傾恨那些坑害百姓的貪官汙吏,因此,他在臨死前留下一篇遺囑,感到千萬人,訓示道:“後世子孫做官如貪汙坑民的,不許回老家,死了之後,也不得葬在包家祖墳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