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誤解最大的一個歷史人物-包拯

小時候特別喜歡包青天電視劇,劇中包拯的剛正不阿和那張黑臉讓我印象深刻,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我對包拯那張帶有傳奇色彩的黑臉形象都深信不疑。

包拯的膚色,是我長期以來一個很大的誤解。

直到我看了這張圖:

曾經誤解最大的一個歷史人物-包拯

原來包黑炭他一點都不黑!

曾經誤解最大的一個歷史人物-包拯

後來讀了歷史,發現包拯不光臉不黑,額頭也沒有馬蹄踩的月牙,他的傳奇經歷也大都是後人附會演繹的結果,安徽合肥市包公祠的古石碑“包拯肖像”和故宮南燻殿藏畫中的“包拯畫像”中,包拯都是清瘦矍鑠的白淨書生形象,史籍上也稱其“面目清秀,白臉長鬚” ,

這多少讓我這種腦殘粉有點失望。不過,雖然包拯沒有電視裡演的那麼神,職業也不是天天斷案的『法官』,但他的人生依然是開了掛一般精彩。

曾經誤解最大的一個歷史人物-包拯

關於包公其臉為何變黑,還要從一千年前說起。包公出生在一千年前的合肥,與傳說不同的是,他家並不貧困,包拯也沒給人放過牛,相反包家是書香世家,包拯從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他不僅成績優異,相貌英俊,還志向不凡,立志要做一個為民請命的好公務員。

宋仁宗年間,28歲的包拯中了進士,中進士後,被授大理評事,但他因父母年老,遵循父母在不遠游的古訓,兩度拒絕了朝廷的任命,而是留在合肥老家贍養父母,直到十年後父母離世才上任。

包拯首任長天縣知縣,一上任,就顯示出非凡的執政才能,短短3年就調任端州知府,3年後,又調到開封,成為了一名京官,仕途可謂是扶搖直上。

在廣東時,包拯寫下一首明志詩,這也是他流傳下來的唯一一首詩:

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秀幹終成棟,精鋼不作鉤。倉充鼠雀喜,草盡兔狐愁。史冊有遺訓,勿貽來者羞。

意思就是我一定要做一個名垂青史的“大直男”,當然,是正直的“直”。

後世稱包拯為包青天,除了廉潔無私之外,更重要的是他能夠為民做主,不畏權貴,並能對權貴進行嚴厲的打擊,這在古代是非常不容易的。

曾經誤解最大的一個歷史人物-包拯

包拯在位期間彈劾了很多『顯官』:

張堯佐是宋仁宗的國丈,純粹靠著裙帶關係,被授予3個顯赫官職,包拯前後6次與宋仁宗據理力爭,最後將張堯佐彈劾。

寵臣王逵因為受到朝中權貴和宋仁宗的庇護,在地方上橫行不法,造成極大民憤,包拯又多次與宋仁宗辯論,痛斥王逵的惡行和仁宗的偏袒,最終將王逵彈劾。

宋仁宗的親信太監閻士良監守自盜,貪汙腐敗,被包拯知道後也不放過,最後閻士良被彈劾。

據統計,因受包拯彈劾而被降職、罷官、法辦的重要大臣不少於30人,包拯也因此被時人稱作“包彈”!

包拯也是一名敢言的臺諫官,跟皇帝爭執起來,不憚將口水噴了皇帝一臉。讓我舉一個宋人筆記朱弁《曲洧舊聞》記載的軼事來說明:張堯佐除宣徽使,以廷論未諧,遂止。久之,上以溫成故。欲申前命。一日將御朝,溫成送至殿門,撫背曰:“官家,今日不要忘了宣徽使!”上曰:“得,得。”既降旨,包拯乞對,大陳其不可,反覆數百言,音吐憤激,唾濺帝面。帝卒為罷之。溫成遣小黃門次第探伺,知拯犯顏切直,迎拜謝過。帝舉袖拭面曰:“中丞向前說話,直唾我面。汝只管要宣徽使、宣徽使,汝豈不知包拯是御史中丞乎?”

曾經誤解最大的一個歷史人物-包拯


歷史上有很多清正廉潔的官員,人品雖沒問題,能力卻不見得優秀,而包拯就是那種品行端正,能力又強的,還比較有思想,在朝廷時能夠常常規諫宋仁宗,使朝廷避免了許多決策失誤。

不過包拯卻不是一名值得讚美的法官,因為他過於嚴酷,喜歡強調“於常法外重行處置”。舉個例子吧,曾敏行《獨醒雜誌》載:“包孝肅公尹京,人莫敢犯者。一日,閭巷火作。救焚方急,有無賴子,相約乘變調公。亟走,聲喏於前曰:‘取水於甜水巷耶於苦水巷耶?’公勿省,亟命斬之。”一個無賴因為在救火時調侃了包拯一句話,便被包拯處死。可謂嚴酷。

權知開封府時,包拯整頓吏風,改革訴訟制度。開封府舊制,凡是告狀者,都必須先將狀紙交給守門的府吏,再由府吏轉呈,是否審理,何時審理,則由府吏通知。訴訟者不能面見長官,府吏可以藉此敲詐勒索,營私舞弊,而冤屈者因送不起錢財而告狀無門。包拯革除了這一弊端,大開正門,使告狀者可直接至公堂見官納狀,自陳冤屈,審案也更能公正合理。因此,才有了戲劇中“包黑子”的形象,剛正清廉,正直不阿。當然,上古神器三口鍘刀應該是不存在的。包拯此後主要作為言官,給皇帝提建議,彈劾不法的大臣。包拯曾建言宋仁宗立太子,因為包拯無子,而且年事已高,仁宗倒是很高興包拯提出這個建議。

曾經誤解最大的一個歷史人物-包拯


包拯和宋代大才子歐陽修同朝為官,歐陽修是個大才子,但是破壞力也是非常巨大的,見誰啃誰的主,包拯就被啃過,曾對仁宗說包拯彈劾前三司使是為了自己去擔任這個職務,讓包拯只能在家避嫌了好久。歐陽修對包拯的總體評價還是很高的,只是轉折了一下“但其學問不深,思慮不熟,而處之乖當,其人亦可惜也!”,也是包拯的一個方面吧。


由於包拯能為民請命,不畏強權,所以被後世當成廉潔的化身,民間甚至視包公為神明,也就演繹出很多關於包公的傳說故事。所謂“奇人必有異象”,如果包公就是正常人的樣子,那顯然不夠酷嘛,於是後世又對包公相貌進行了藝術加工,所謂“鐵面無私”,鐵是黑色,於是用黑臉來具象化包公的“鐵面”,簡直完美。

曾經誤解最大的一個歷史人物-包拯

不過歷史上包拯能被如此神化,中國“民間百姓的包青天情節”根深蒂固、影響深遠,也側面反映了法制的不完善,人們把法治的力量倒退歸“人治”,期望出現一個“包青天”樣的人物,把希望寄託於“狗頭鍘”,而不是制度本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