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製作農家肥?

鄉間一抹陽光

怎麼製作農家肥?農家肥都含有哪些元素?所有的農作物都可以用農家肥嗎?

過去農村基本上每家每戶都養有豬、牛、羊、雞等家禽或家畜,大部分屬於圈養,在院子的西南角有豬圈、牛欄、雞舍等。這些動物的糞便統統歸集在豬圈的大坑內,加上一些生活垃圾,諸如青草、菜葉、洗碗水、農作物的秸稈等,通過豬牛等踩踏,腐熟漚製成農家肥。

農家肥的漚制過程中,一般就地取材,故而其中成分種類很多,所以農家肥中氮、磷、鉀、鈣、鎂、硫、鐵等元素含量高,同時還含有一些其它的微量元素。

隨著個人戶養殖豬、牛、羊、雞等減少,目前農家肥的製作一般是在自家地頭為多,也有在場園空曠處堆制的。在地頭挖一大坑,將收集的人糞尿以及從養殖場買來的雞糞或者豬糞、牛糞等加上粉碎的農作物秸稈混入坑內,再用挖出的泥土和水後,將這些原料密封起來。這樣便於將這些原料腐熟,在腐熟的過程中,可降低農家肥的臭味,同時產生的熱量也能殺死原料中的寄生卵蟲和病原菌,降低農家肥中有害物質的存在。最好是漚制時間長一些,第一年漚制,來年使用最好。這樣,農家肥中所含有的有機狀態的營養元素,經過這一年的微生物發酵,使其中一些養分充分釋放,便於農作物吸收利用。

雖然農家肥中所含有的營養成分比較全面,但是存在肥效遲緩現象。可以作為基肥廣泛使用的同時,配合施加專用化肥,才能更加有效地發揮其最大作用。作為綠色有機的農家肥,基本上所有的農作物都可適用。


建行漸遠

農家肥有綠肥、漚肥、廄肥、堆肥。都是有機肥。農家肥營養比較均衡,不僅含有氮磷鉀元素,而且含有鈣、鎂、鐵、錳、鋅等微量元素。農家肥有保水保墒,增加土壤有機物含量,土壤鬆軟透氣,農作物都可以使用。

一、漚肥。


漚肥是將農作物的秸稈、廢棄物、青草野生植物、動物糞便一起加入漚肥池,進行漚制腐熟。漚肥池以前農村採用土池,就挖一個圓形或方形土池,池深一尺左右,大小按需要開挖,將農作物秸稈、廢棄物、野生植物粉碎加入漚肥池,牛糞、豬糞、雞、鴨、鵝糞覆蓋一層在池中農作物秸稈、廢棄物上,拍實,再加入一層農作物秸稈、廢棄物,一層一層地填滿漚肥池,加入人糞尿或沼液、沼渣,拍實,覆蓋四周剛開挖的新土,拍實或踩實,用塑料薄膜覆蓋嚴實。漚肥池一般建在溫暖、避風、朝陽、乾燥的地方。一般漚制二十天至一個月完全腐漚就可以用做底肥。漚制期間,漚制池冒出熱氣,發出異味最佳。

二、堆肥。


堆肥,故名思義就是堆積農家肥。將動物糞便堆成長條形,橫截面成梯形,或等腰三角形的土糞堆,堆肥可用餅肥拌合堆制,其實也是漚制、發酵腐熟過程,表層用細少土覆蓋拍實。自然狀態下最好堆制半年使用,可用於水田、旱地底肥和種肥。

三、綠肥。

綠肥是休耕輪作田地裡種紅花草、蘭花草,春耕時節,直接翻入土壤中進行腐漚,一般用於水稻田,種植水稻。綠肥要提前一個月用旋耕機翻入地下,放水漚制,腐熟後才能直播或栽插水稻,否則,有“火燒苗”現象,水稻緩長,難以封行。

四、廄肥。

廄肥就是把動物糞便倒入糞窖、茅坑、農家廁所,長期發酵、腐熟,隨用隨取,隨時廄肥。廄肥大多用於蔬菜瓜果種植,可做基肥,也可追肥使用。將動物糞便倒入糞窖能封閉最好,腐熟、滅卵、滅菌。動物糞便有可能攜帶寄生蟲卵和病菌,農家肥一定要長期腐熟,採取滅卵、滅菌措施,防止人感染寄生蟲病和病毒。

以上是我們當地農家肥製作經驗,分享給大家,如果你有好方法、新方式可以在留言區分享、交流一下,謝謝閱讀!


長江老農

問題:怎麼製作農家肥?

不請自來,作為農村人衛龍來回答這個問題。以前農村裡的農家肥很多,家家戶戶都積攢農家肥,農民種地時施用的也都是農家肥。哪是怎麼製作的呢?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方法:



廄肥。那個時候農民家裡,基本上都有豬圈牛欄什麼的,都會飼養豬、羊和牛等牲畜的。這樣在豬圈牛欄裡這些家畜的排洩物,以及人糞尿,通過豬羊牛的踩踏和不斷的用土覆墊,到一定的高度的時候就會挖出來,再拉運到別處去堆放,讓其發酵、滅菌、滅蟲卵、腐熟。等到種地的時候就是很好的,也是最主要的農家肥了,人們把這種農家肥也稱為廄肥。



堆肥。就是農民採用挖坑的方法,把一些動植物殘體,農作物秸稈,農家的廢棄物,或者牲畜糞便,人糞尿等等堆積到坑裡,加上水後拍實密封,定期翻攪加水所製作成的農家肥。同時,還有就是蒐集腐爛了的陳年作物秸稈;拆換下的舊土炕、鍋臺、土房子等土坯也可以作為農家肥來給農作物施用的。



綠肥。農民一般會在小麥收割後,有意種植一些豆類等作物,不是為了收穫糧食,而是在作物開花前,直接用大拖拉機深翻耕埋入土壤,讓其在土壤中腐爛發酵,增加土壤的有機質,達到肥田的目的。



農家肥不但含有氮磷鉀養分,還含有農作物必須的中微量元素。農家肥不但能保肥保墒,增加土壤的有機質,增加土壤的通透性,而且能改善土壤的理化指標,適合所有農作物施用。但是農家肥養分含量比較低,肥效發揮比較緩慢。所以在生產中應該把農家肥與化肥配合施用比較好。

圖片來之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