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檀美的文化淵源

紫檀美的文化淵源

紫檀美的文化淵源

文/洪門三少

說道紫檀之美,肯定脫離不開中式美。雖然小葉紫檀的產地是印度,但它的美卻在中國得到了很好的演繹,以致於成為中國文化中的一部分。

這時我們不禁要問,中式美的源頭在哪裡?

這是一個好問題,只有理解了中式美的內容,我們才能更好地理解為什麼紫檀能夠很好地演繹中式美。

在中國幾千年的文化史中,文學、美學和哲學是很難分開的,其源頭我認為就在《詩經》那裡。

《詩經》不僅具有文學性,而且其文辭優美,甚至有些詞句能夠呈現出生動活潑的畫面,具有很高的美學欣賞價值,而且也能見到字裡行間在不自覺中所流露出的哲學性思考。

所以,《詩經》不僅是中國文學的源頭,也應該是中式美的源頭。

源頭就是最初的起點,是發源地。中國文化經源頭在時空中流淌,誕生出詩詞賦曲、雕刻、繪畫等各類支流,這些支流構成了中國文化的龐大系統。

紫檀美的文化淵源

《詩經》中的美是優美的,即便是陳敘哀傷的情感,也能做到哀而不傷,什麼是哀而不傷?無論多麼悲哀,最後都不會絕望。

《詩經》中的情感是溫婉的,所給人帶來的美是一種靜美,我們暫且不去探討這種靜美的根源在哪裡,但不可否認的是這種優美、這種精美成為了以後中式美的審美基調。

無論是唐朝的磅礴大氣,宋朝的素雅端莊、明朝的簡約有致,還是清朝的雍容華貴,其美的基調都是靜謐的,很難讓人產生氣血賁張大感覺。就連威武霸氣的漢唐也有“西風殘照,漢家陵闕”這種靜態的畫面。

這點與希臘、羅馬不同,西方的審美多以壯美為主,例如米開朗琪羅的“大衛”雕塑或者聖經裡的故事,均是給人以雄性的力量感,這當然與西方崇尚的個人英雄主義有關。而在中國,如莫高窟裡的石刻雕像,雖然莊嚴肅穆,但卻能讓人的內心產生寧靜祥和的美感。

如此,中國古典文化中的靜美姿態奠定了中國美學整體上的一種優美基調。

紫檀美的文化淵源

當然,後期的儒家、釋家以及道家的文化也影響了中國人的審美,特別是植在根子裡的儒家文化,更是影響到中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這裡面就包括中國人的審美,也即是所謂的中式美。

儒家主張中庸之道,在審美上講究的是中正平和,比如各個朝代恢弘大氣的宮殿,外觀上氣勢磅礴,但在內部卻裝飾有亭臺樓榭,林鳥池魚,做到大中見小,動中取靜,為的就是一箇中正平和與相互協調。

在紫檀工藝品中,我們可以看到即便是一些想要表達宏大意象的紫檀作品,並不只是注重意象的刻畫,不只是用簡單的線條來表達主體意境,而且在細節上也力求精緻完美。這樣做就是受到儒家中庸思想的影響,不一味求大,減少視覺上的突兀感,在細節上補足精緻的韻味,給人的感受是動中有靜,端正有度,讓人既可遠觀又可褻玩矣。

釋家講究的是莊嚴祥和,比如那些佛像、菩薩像等,這些在紫檀作品中也是常見的。即便我們有些人不是佛教信仰者,但我們仍然能夠欣賞這些佛菩薩像帶給我們的美感。原因很簡單,因為佛教文化已經影響中國文化幾千年,人們已經認知並理解佛教文化,這些融入在我們的血液中、基因中,所以當我們看到一件佛教題材的紫檀作品時,自身中潛在的文化因素與作品意境所達到的美感產生共鳴,讓我們能夠領略到作品中的美,只是或多或少、或深或淺之別罷了。

當然,作為土生土長的道家文化,對中國人的審美也有一定影響。道家文化主要講的是空靈、飄逸,是一種迴歸到自然中的心態。這類紫檀作品多以山水花鳥為題材,所表達出來多似陶淵明詩中的山水情懷,讓人感受美好而又寧靜。

紫檀美的文化淵源

我們能夠欣賞美這不是一件突然的事情,我們能夠接受何種之美也不是一朝一夕之事。美就像一朵美麗的花,它根植於叫做文化的土壤之上,經過人們思想的澆灌而綻放。

紫檀的美,離不開數千年的中國文化。這種文化性的東西銘刻在我們世世代代的基因裡,流淌在血液中,為我們能夠感知美和認識美提供了基礎,也為我們繼續創造美提供了依據。

紫檀的美,是簡單的,它就像“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一樣眾人皆知,同時紫檀的美又是多姿多彩的,它背後所包含的情懷和文化,讓人讚歎。

所以,美不遠人,她就在你我的身邊,存在於我們的生活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