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檀工藝品中的美學探討

紫檀工藝品中的美學探討

紫檀工藝品中的美學探討

文/洪門三少

什麼是美?這個問題比什麼是人更難回答,因為它是一個純主觀的概念。主觀就是指人的想法、思維、觀念等,這些都是因人而異的,甚至具有時空性,比如唐人以“豐腴”為美,今人以“骨感”為美,所以對於美是什麼的回答,沒有標準的答案。但是這並不妨礙我們認識美,美之所以為美,肯定具有一些共性的東西,今天我們要探討的就是紫檀工藝品在創作過程中如何演繹美感。

一件紫檀工藝品擺在人們的面前,我們或許會讚歎它的美,比如“哇,這件紫檀觀音雕的真好看。很美!”。這是對美的事物的最直觀的反應,可為什麼它看上去很美呢?有些人可能會回答“因為它雕刻太像真的了,好像活過來似的”。這樣的回答當然沒有戳中要點,為什麼沒見過真實的觀音,卻能說它雕刻的像真的呢?

通常我們能知其美,但卻不知其為何而美?這就像我們會開車但卻未必能懂汽車的工作原理一樣,有時候我們的確不需要刨根問底,對於很多人來說能夠感受到美的存在就已經不容易了,又何必去挖空心思去了解美的本質呢?但如果你不只是滿足於欣賞美,而且還想了解其中的原因,那就接著往下看,不必急著關閉網頁。

我們每個人通過不斷的學習和總經的經驗,形成一套自己對內對外的認知系統,我們稱之為世界觀和價值觀,這幫助我們認識外在的世界和內在的自我以及做出自己的價值判斷。當我們覺得某物具有美感,那是因為這件美物與我們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中對於美的認知產生了共鳴,這是通過學習和經驗存儲在自己的認知系統中,遇到外物的刺激後,自發產生的一種感受,基本上屬於人的本能,不需要我們經過思維去思考便可發生,所以當我們遇到一件美物的時候,便本能地讚歎它的美。

那麼一件美物為什麼會具有美感呢?回到紫檀工藝品中來,為了探究其中所包含的美感,我們還是要從紫檀工藝品的製作開始講起。

紫檀工藝品是由雕刻師雕刻完成的,同是雕刻師但是境界卻又不同,所以同一題材作品經過不同雕刻師雕刻所帶給我們的美感是不同的。由此可以看出,這裡所說的境界不僅包含雕刻師的境界,也包含了雕刻作品所達到的意境。

不同的境界是由不同意境體現出來的,意境說在王國維先生的《人間詞話》中有著系統的闡述,雖然他主要針對文學作品而言,但我覺得同樣適用於工藝品和藝術品領域。

哲學所能使人達到的全部精神狀態應該稱之為境界,藝術作品所表達的可以稱為意境。境界可能有高低之分,畢竟每個人對事物認知的高度不同,但是意境卻是沒有高低之分的,比如一件大型壯美的紫檀佛公雕件的美並不比一件精緻雋秀的貔貅把件的美更多,所以作品中的意境雖有不同但未必就有高低之分。當然,價值判斷是另外一回事,暫且不表。

紫檀工藝品中的美學探討

為了通俗易懂,我們不過多引入那些哲學和美學上的概念。接下來我們不妨就目前紫檀工藝品雕刻現狀來探討這類工藝品在製作過程中美感的形成。

一件工藝品之所以具有美感,不僅是因為其具有“象”即形的部分,還應該具有“境”即神韻的部分,這樣才能形成完整的意境。

這裡所說的自然又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純自然”中的“象”,比如山川河流、人物禽獸等,而另一部分是“人工自然”,比如紫檀花瓶,紫檀茶器等,這些並不是自然本身固有的,是人們通過自然創造出來的的“象”,雕刻師通過對這些“象”的理解然後作用於紫檀從而製作出各類紫檀工藝品。

紫檀工藝品中的美學探討

“象”的部分很重要,因為它是雕刻師製作紫檀工藝品素材的來源。有些人說“象”必須真實,這句話沒錯,可我們常常理解錯了,這裡所謂的真實並不是指真實的存在,而是指符合人們的認知需要和情感認同。不容易理解嘛?舉個例子你就明白了,比如《紅樓夢》中的賈寶玉,他是曹雪芹素材出來的小說人物,但我們卻能感受到他的真實,因為寶玉的性格及其言談舉止,以及其氣質品位等符合我們對彼種環境下人物的認知,我們的情感也能夠接受,所以我們感受他是真實的。前文已經提及,我們在讚歎紫檀之美時偶爾會說“這件作品雕刻得太像真的了”,這裡的真其實就是審美中的真實,與現實關係不大。

“象”的部分固然重要,但是一件有美感的紫檀作品,還需要有“境”的部分,它是審美對象的重要特徵,如果缺少“境”的部分,整件作品就會顯得呆板,缺少了該有的活性和靈動,美感是要大打折扣甚至會蕩然無存。

如果說“象”的部分是指客觀,那麼這裡“境”的部分就應該是指主觀。“境”指雕刻師對雕刻對象所包含的神韻、情感、性情、風貌等的理解,並通過紫檀雕刻表達出來。

在接觸紫檀工藝品的多年實踐中,我認為紫檀工藝品中“境”的部分是很難把握的,只有大師級的工藝雕刻師雕刻出來的作品才能很好地展現“境”的部分,這些作品往往會在我們審美的時候讓我們眼前一亮,即便不懂為何而美,也能感受到作品本身所散發出來的美感,而且這種美感共通性很強,不會存在過多的審美偏見,是人類的審美中的通感,具有普遍性。

由此可見“境”在紫檀工藝品審美中的重要性,但為什麼“境”很難把握?

“境”的理解對雕刻師有很高的要求,需要雕刻師具有豐富的閱歷,有更高的認知能力和審美能力,對事物有敏銳的洞察力,在必要的時候還要移情與物,站到雕刻對象的角度去把握對象的特徵和風貌。除此,還要求雕刻師具有高超的雕刻技藝,把自己感知到或者說悟到的“境”的部分通過紫檀雕刻出來。

外在的景物人事,人心的喜怒哀樂,都必需經過雕刻師的認識和感情的作用,才能形成一定的意蘊,構成作品的內容,這才能算完成了作品中“境”的部分。

所以,同種題材、同種料質,不同的雕刻師雕刻出來的作品所具備的審美高度是不一樣的,這是紫檀工藝品價值存在高低的根本原因。

紫檀工藝品中的美學探討

可惜,現在的很多雕刻師圖的是短平快,要的是利益。他們更重視對“象”的臨摹,更多地是從外形上模仿已經存在的雕刻對象,見物雕物,而在作品中很難見到自己對作品的理解,雖然雕工不錯也能模仿出雕刻對象的幾分神韻,但終究缺少自己對作品的理解,充其量稱作為“雕刻師”而不能稱其為“藝術家”,此種雕刻行為至多隻能稱為“製作”而不能稱為“創造”,因為創造總是要把自己的理解與理念輸入到作品中。何為“創造”?如“與可畫竹”類方可稱之為創造。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本文限於篇幅不去追究,但提幾點看法供大家參考:一、好的雕刻師傳承斷代,沒有一脈相傳的功底。二、目前整體雕刻行業抱著利益至上者居多,多產更能保證利益。三、人們整體的審美層次降低了,這一點我們很難承認,但事實如此。

在如今盛世的環境下,我還是希望我們能夠沉澱下來,冷靜下來認真思考當代的藝術與生活,讓更多的藝術作品富有當代特色,因為通過這些藝術作品可以窺探到一個時代的精神面貌。從文化復興到文化自信,我想我們已經開始意識到我們需要的不僅僅是復興,而是要有文化自信的態度,讓我們的文化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

就紫檀工藝品和藝術品來說,我們在雕刻上不僅要傳承祖輩們的精髓,還應該走出自己的道路,當然這條路可能很難走,但我們不試試又怎麼知道到底有多難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