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被赋予一个时代的文化象征,阔别二十三年,何日君再来

她被赋予一个时代的文化象征,阔别二十三年,何日君再来

2018年的五月八日,是她逝世二十三年的周年祭,她已被赋予种种文化象征意义,她究竟是谁?又何以成为传奇?

她被赋予一个时代的文化象征,阔别二十三年,何日君再来

1953年1月29日,她出生于台湾云林县。父亲邓枢是军人,祖籍河北,毕业于黄埔军校第14期,母亲赵素桂则是山东人。出生时,家中已有3个哥哥,取名---邓丽君!在她还未满周岁的时候,就随父亲的部队迁往台湾南部的台东县。不久后,父亲退伍,一家又搬到屏东市空军机场旁的眷村。五年后,又搬到台北县芦洲市的眷村。

她被赋予一个时代的文化象征,阔别二十三年,何日君再来

80年代,有一种说法叫“白天听老邓,晚上听小邓”——老邓是邓小平,小邓就是邓丽君,这足以彰显邓丽君在民间的热度。乐评人李皖曾严厉评价邓丽君的歌曲说:

“那是一种震撼与反感的交杂,当时大多数人都不能接受邓丽君,觉得有些‘流氓’,而接受、传唱这种音乐的人,则被认为是流氓阿飞。”

但终究抵不过这“靡靡之音”的悦耳。情感开始苏醒,人们意识到,除去集体身份外,人还可以是丈夫、妻子、儿女、情人等各种各样的角色。

她被赋予一个时代的文化象征,阔别二十三年,何日君再来

兜兜转转,唯有邓丽君的歌声,抚慰着这一代在海外漂泊的华人。

邓丽君甜美温柔的声音,唱着男欢女爱,对于习惯了革命歌曲的文工团少男少女来说,不啻是一场人性解放。

在躁动的年代里,她浅吟低唱,以万般柔情,抚慰了一代人的心灵。没有第二个人,比邓丽君更适合成为华人世界的共同记忆了。

她被赋予一个时代的文化象征,阔别二十三年,何日君再来

1995年5月8日,《甜蜜蜜》结尾这一刻,邓丽君这个名字,第一次出现在了中央电视台的新闻中,可惜这第一次,却是死讯。

天安门唱歌的愿望,终究落得大梦一场。

在海外满载盛誉,却无缘踏上大陆一次。邓丽君的妈妈说:“”丽君生前最大的遗憾不是没有嫁人,而是始终没有机会回到祖籍”。

她被赋予一个时代的文化象征,阔别二十三年,何日君再来

她的音乐曾如一阵南国的清风,唤醒了这片沉睡已久的大地,启蒙无数迷惘的年轻人。但这个拥有最多她的听众的地方,却始终没能留下她的足迹。

一代歌姬香消玉殒。短暂的一生中,邓丽君留下了三百余张唱片,唱过两千多首歌。

她被赋予一个时代的文化象征,阔别二十三年,何日君再来

邓丽君逝世的这一年,那是一个华语乐坛的巅峰时代,对邓丽君的怀念,也是对华语音乐曾经辉煌的追忆。

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

愁堆解笑眉 、泪洒相思带

今宵离别后、 何日君再来

(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