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顿饭钱就能换百万医疗保障,靠谱吗?

一顿饭钱就能换百万医疗保障,靠谱吗?

“百万医疗险”网上热卖,低保费、高保额成标配

2016年,“百万医疗险”诞生。这种一年买一次的短期健康险,网络投保方便快捷,用几百元钱的保费撬动几百万元保额,一经推出便大受市场欢迎。

“最高600万保额,突破医保限制,癌症无免赔,保住院/特殊门诊,进口药报销。”在某家保险公司的官网上,一款“百万医疗险”打出了这样的广告语。

“保费低、保额高,切中老百姓‘看病贵’的痛点。”南开大学金融学院教授朱铭来说,“百万医疗险”成为“网红”产品,是因为老百姓对医疗健康越来越重视,希望在社保基础上有更高的医疗保障需求。

随着保费规模不断扩大,市场甚至出现恶性竞争的苗头。你有600万元保额,我就有800万元保额,有的公司甚至推出了高达1000万元保额的医疗险。

高保额华而不实,承诺续到“99岁”也是噱头

朱铭来说,从实际医疗情况来看,得了大病,一年看病不会花费1000万元。从目前理赔情况看,超过百万元的理赔案例极为罕见,保险公司给出的这种高保额没有现实价值,只是一种营销噱头。

比如,上海一家健康险公司推出的医疗保险产品这样介绍:“百万保障231元起,自费药进口药全报销,续保可至99岁。”“直到99岁,相当于终身保障。”这种宣传带有明显的误导性,连续续保并不是保证续保,一旦产品停售,便无法续保。而且随着消费者年龄增加,费率升高,保费也会水涨船高。

在多家保险公司担任过总精算师,现任全民云科技有限公司总裁的娄道永表示,目前市面上所有的“百万医疗险”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保证续保产品。保证续保是指保险公司必须无条件地给被保险人续保,条款不变,费率不变。

监管要“长牙齿”,保护消费者权益

一位保险公司高管表示,“做保险的,最要不得的就是忽悠,特别是那些利用专业优势来忽悠的。因为销售误导,保险行业形象一直不太好,监管是时候出手,管管那些只会忽悠、打擦边球的人了。”

针对乱象,今年5月银保监会启动了人身保险产品专项核查清理,重点之一就是严查以营销为噱头、开发“奇葩”产品的行为,重点核查清理各公司产品开发设计严重缺乏经验数据基础,随意约定保险责任、保险金额,追求营销效果等。

同时,银保监会首次公布了人身保险产品开发设计负面清单,明确指出费用补偿型医疗保险不得追求营销噱头,在严重缺乏经验数据、定价基础的情况下,盲目设定高额给付限额,并在短期健康保险中引入“终身给付限额”“连续投保”等长期保险概念,夸大产品功能,扰乱市场秩序。

“一些保险公司习惯了在设计条款时打‘马虎眼’,玩文字游戏来忽悠消费者。”朱铭来说,监管要真正长上“牙齿”,通过加大处罚力度给行业有力震慑。

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短期健康保险是不含有保证续保条款的。消费者在投保此类产品时,应仔细阅读保险合同中关于保障期限和续保条款等内容,确认保险期间,了解产品属性,根据自身的保障需求选择购买相适应的健康保险产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