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不伤人,是一种尊重

说话直,快言快语,这些特点我们很容易跟好人这两个字挂钩,因为说话直的人容易给人一种没有坏心眼的印象。

在我们的生活中,像这种“刀子嘴豆腐心”的人有很多,这些人之中大多数(当然,不乏有一些“披着羊皮的狼”)都收到过或多或少的质疑:

虽然他们不会在背后捅刀子,但是当面怼人,似乎也是一种让人很难受的做法。

说话不伤人,是一种尊重

壹.说到底,还是自控力

俗话说的好:巧话巧明理,拙话拙曲意。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一个人把话说的巧,听的人能知道他的道理,进而能够理解他的意思,明确其中的共鸣,也清楚你们之间不同的地方,这样的沟通最高效也最直接。

而如果一个人不会说话,他只是把内容+情绪传递给别人,由于受到情绪的影响,听者会着重感到对方情绪上的意图,而容易忽视内容本身的表达方式。

进一步举例,比如一个人希望另一个人注意开空调不要调太低温度,这样容易感冒,不会说话的人往往以生命健康为要挟,用威胁的方式去让对方注意身体。

一个简单的沟通,却造成了对方的反感:不就是注意保护自己吗?干嘛把话说的那么重?

其实说者本身并非要威胁听者,但不自觉的随口一言却造成了适得其反的效果:所以我小标题才会告诉告诉大家,这个问题,说到底还是自控力。

说话不注意,伤了别人的情绪,其实自己也不开心:本来好好一件事,一句话,弄的大家都不舒服,这样的表达方式,不仅在职场,往往在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上尤为明显。

因为太熟悉,所以不注意;因为太信任,所以没有忌惮。

说话不伤人,是一种尊重

贰.无所谓,也有所谓

我小时候有一款综艺节目,时间太久忘记了,类似动物世界,有一期的节目我仍记忆犹新。

说的是猩猩之间的互动,有一种猩猩的互动方式是互相抽打嘴巴。

打的力度不详,但似乎每次挥掌时,挨打的猩猩都有往后退的动作出现。

我之所以对这段视频记忆犹新,是因为背景的解说告诉观众:这是一种友好的方式。

时至今日我想起这种沟通方式,都有一种强烈的违和感:

既然是友好,为什么挨打的猩猩还有一种往后退的动作?

回到我们之前说的亲人之间直肠子的表达方式,有体会过的朋友都听过这样一种说辞:

我关心你,我才会说你,我干嘛不说路人?

类似这样的言论看似无可辩驳,但如果你结合我上面举得例子就会发现一个问题。

既然是为我好,干嘛为何话里带刺?

既然是为了友好,干嘛挨打的猩猩要往后退?

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

怕疼。

无论是示好的巴掌,还是带刺的话语,目的都不是邪恶的。

但为什么效果却让人“纠结于表达的方式”?

因为毕竟这种友好让人不适。但因为挂着亲情,挂着为了你好的大旗,所以这种方式可以没有避讳,可以把不合理变为合理,可以把不舒服变成“心甘情愿的不舒服”。

如果你问我只要目的是好的就行了,这有什么关系呢?

我想告诉你:有所谓,也没所谓。

没所谓,是态度上的没所谓。

有所谓,是感性上的有所谓。

说话不伤人,是一种尊重

叁.我们都要好好的

说话伤人,有人伤了一辈子,有人被伤了一辈子,双方都没觉得怎么样。

为什么?不是说这种伤与被伤的关系无所谓,而是这种伤,成了一种符号。

这种符号可能是亲情,可能是友情,可能是某种特殊关系的纽带。

但这不等于这种做法就是对的。

我经常和我的读者分享我的一种观念:把生活变的更好,有时并不需要多少钱,而需要改变的态度。

如果你希望你重视的人心情愉悦,就用他们能够接受的方式去表达你的思想。

如果你希望你关心的人快快乐乐,就用他们乐于接受的方式去沟通你的想法。

做人难,其实说话更难。

但做人都做过来了,说话还能有多难呢?

说到底,还是走心的问题。

当人们把真正的关心融进话语,把真诚的希望揉进记忆。

你不需要说一句对不起,也可以换来无数的没关系。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

心有灵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