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农村的父母都是非常不幸的,儿子不孝顺的太多了”,你怎么看这种观点?

幽默梅花

说子孙不孝就说子孙不孝,加上农村二字就有点以偏概全惹人非议了。

不孝顺父母的人到处有,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老来难,子孙不孝是最大的灾难,是身体上的,更是心灵上的。

其实,我更倾向于另外一种观点:子女不孝的城市老人其实还不如农村的老人。

农村人重人情,亲戚邻居来往多,子女就算不真心孝顺,但碍于情面,也不会太过分。何况,农村人都有土地,即使经济情况不好,最起码一日三餐,都是绿色食品。

城市人讲究关起门过自己的日子。有的邻居可能住了一辈子也不见得知道对方的名字。一旦有子女遗弃甚至虐待老人,大概都没人知道。而且,城市生活成本很高,没有经济来源又没有退休金的老人过得更凄惨。

父母辛苦养育子女,为子女操劳一生耗尽心血,希望在他们老迈的时候,子女都能予以温暖的回报,在他们需要的时候伸出我们的手,陪他们安度晚年。


微笑牧歌行

为什么说这样的观点太绝对,我认为这是对农村人的一种歧视。不是所有的农村父母都是非常不幸的,也不是所有的城里父母都是幸运的。有些城里父母还不如农村父母。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城里住高楼大厦,子女不孝顺了,父母最后孤独生活,连个窝都没有。即是父母住个车库还要遭受子女的欺凌,江苏某地那对老夫妻不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吗?自己的房子分给儿子。自己住车库,还要被孙子打。但是,在农村就不同了。如果家里经济宽裕,子女可能住楼房或小平房,父母还有自己的老屋可以住。子女不孝,不养老人,老人自己耕种点粮食,蔬菜,在有政府每月的几十元补贴,买油盐酱醋足够。农村人多数是自产的菜籽油,不用买。如果身体健康,不常住院,父母就能自食其力。城里的父母可能吗?

再说,农村的媳妇还是善良的比较多,公婆在世,一般都会管的。不管怎样,不会饿着老人,就是不住一起,每日两餐还是要给老人送吃的。

我母亲95岁去世,在世时弟弟两口子要上班,我们姐妹几个和嫂子一起管母亲。但是母亲的生活用品和衣服全是我第两口子准备,我哥经常给母亲这边买蔬菜,交电费,买取暖煤。我家的就不多说了。

我一墙之隔的邻居,婆婆摔断了双腿,躺在炕上不能动,老公常年在外打工。媳妇一个人在家里既要料理家里的几亩地,还要照顾瘫痪的婆婆。就这样伺候了婆婆三年半,没有一句怨言,也从来没有听到过媳妇跟儿子在一起时吵过,闹过。秋麦两料庄稼收了以后,都是媳妇一个人背到平房上边去晾晒。然后又一点一点背下楼。村里人都说媳妇好。

当然,农村也有厉害媳妇,对婆婆不好的。另一个邻居的媳妇就经常骂婆婆,你咋不去死,嫌婆婆年纪大了,啥都干不了。虽然骂,但是每顿饭还是给婆婆吃的。直到自己当了婆婆,才儿媳妇面前才不骂婆婆了。

总之,农村虽然也有不孝顺的儿子,但是绝大多数不会流落街头,只要守住自己的老窝,就能安度晚安。

你说是不是?

欢迎朋友么一起交流!


牵住夕阳的手

在城市里,很多父母早早的就参加了工作,加入了社会保障体系,从最早的福利分房到房改房,起码是老有所居,退休后或多或少都有退休金。即使是单位破产,后来失业,也会有失业金。而且,相对于农村,城市的人流及商业氛围较浓,很多父母自食其力,开展了生活自救,摆摊租店卖东西,也够自己的生活来源开销。

有些虽然也有不孝顺的儿子或“啃老族”,虐待老人,不孝顺老人。但是起码父母每月都有一定的经济来源作为保障。而且,有些地方的社区中心,老年活动中心都有组织一些活动,无形中减轻了老年人晚年生活中的烦恼。再加上,城市里计划生育工作开展得早,执行力度相对较严格,家庭子女成员比例较少,没有那么多的推脱和踢皮球的借口。

但是在农村,祖传的家庭群居生活习惯一直延续至今,甚至于祖孙几代都在一起生活。现代社会孩子成年后分家分地,但分家不离生活圈,只是各自分开日常的饮食起居而已。老人是由各家轮流赡养,难免会出现令人寒心的状况。靠天靠地吃饭的农村收入来源,再加上新农合开展较晚,老人丧失劳动力后,如再遇上儿子的不孝顺,晚年生活确实是挺凄凉的。而且,农村里家庭人口相对较多,各家收入情况不均,兄弟之间对老人的赡养有些有踢皮球的现象。所以,可能就给人一种“农村的父母都是不幸的,儿子不孝顺的太多了”的感觉。

其实,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肯定是成为主流,社会保障体系迟早会惠及每个人。孝顺老人,赡养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作为子女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这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基础,不管你是来自城市或农村。


那天那海那滩

至于题主说,生活在农村的儿子不孝顺父母的太多了,我可不敢苟同。君不见,电视中经常会出现兄第姐妹为挣房产,对薄公堂,撕破了脸,不管年迈的老人的事,何来的孝顺父母而言?这样的情况在农村就很少见了,即便是有的儿子不孝顺,街里街坊,亲戚们的眼睛都看着呢,也会顾及点脸面,要不然,当儿子的办事情会处处作难,没有人理的。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不孝顺父母的人是会被人们所唾弃的。

好了,就说这么多,如有不同观点,多请你们留言了,谢谢!


一轮明月154538944

有人说“农村的父母都是非常不幸的,不孝顺的儿女太多了”,这个问题怎么看?我看这个问题真是问得太不切实际,农村的父母最不幸的就是没有退休金,根本不存在儿女的孝顺问题,中国的养老传统在农村目前还是根深蒂固的,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在农村远比城里体現得要好得多。

农村的父母虽然没有养老退休金,但在农村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已经在每一代人的心中都有深深的烙印,一代接一代地传送至今,父母有没有退休金在农村人的心里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儿女的孝心在众目中反响,其中如有一代不孝,必然会影响到下一代,所以每个人都不想背负不忠不孝的骂名。

再者农村的父老不幸者也属少数,而这些少数的老人也仅局限于那些无儿无女无家亲的老人,这些老人也不是十分的不幸,现国家政策好,这些人老了之后必然会享受“五保”待遇,虽然行动上有所不便,但日常生活是有保障的。

有儿有女的根本不存在不幸的问题,在身体尚好干得动的时候帮儿女们干点事,孝顺的儿女也必然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当他们老态龙钟,实在干不动了,需要儿女们照顾的时候,儿女们也决不会袖手傍观,因为养老送终是每个做儿女应尽的义务,终有一天自己也会老,生老病死,这是一种良性循环。






页川木木1

本人在农村长大,深知农村家庭。

题主说得情况是存在,如何评判我不做论述,随附几条为答案:

一、人进老年,体弱多病,有地不能种,事事要人照料;

二、无存款,无养老金,百儿八十钱光拿药也不够;

三、儿女身无技能,土地收入微薄,外出打工上下老小,正是艰难时刻,有心无力的情况存在;

四、儿子知道该孝敬老人,但在牵涉孙子女和爷奶同样需要钱的时候,孙子优先优多;

五、家庭的拮据,妻子的唠叨,儿子的无名火撒向孩子,也撒向老人;

六、老人有子有女独居一处,多是完成照看孙辈靠边站的时候,说是图清静,其实是想不让儿女烦;

七、小病不理会,大病治不起,很多老人家中去世,死亡证明是村里开具;

八、父母有钱或孩子财大气粗,家庭是父贤子孝景象,没有这个条件,可能是反之。

不全是这种情况,地区环境也不是主要,是先天本性和后天的影响。





泰山木32140178

我是农村出生的,我能理解为什么有人说这句话。


我今年也30出头了,农村出生,大学毕业后在城市打拼买了房子定居下来。我身边大多数朋友都是这种情况,要说孝顺,什么样才算孝顺呢?身边没有哪个朋友自己吃香的喝辣的却饿着父母的,也没有哪个朋友不好好工作回家啃老混吃等死的,更没有没有哪个朋友父母生病不闻不问的。

就因为出生上比城市里土著们条件差点,所以需要付出更多,要拼自然就很忙,好多人朋友奋斗了十几年才能在城市买个落脚地,房子小把父母接过来也没地方住,很多父母还是生活在农村。平时工作忙起来也没多少时间回家看父母,只能等到过节放假。这些情况看上去就会显得子女不孝,实际并不是不孝,是被生活所迫没有办法。

希望这些农村的父母也能体谅孩子们,这个社会在大城市打拼真的不容易,相互理解吧,就酱~


侃妞爱看剧

农村不是不孝顺的太多,是偏心的太多,其实老人真心对自己的孩子,都会孝顺的。就比如我的爷爷三个儿子,最疼小儿子,有什么好吃的就把小儿子喊去吃,有什么脏活累活就把大儿子喊去干。爸爸是老大,也是个老实人。那时候穷,记得有次爸爸带我跟妹妹去爷爷家吃饭,去了一看我们是去吃饭的,说都分家了还来吃饭?爸爸说家里干粮不够了,三句两句爷爷用扫竹把爸爸给呼出来了,那时候是夏天,爸爸光着膀子,呼的后背上都是血点。那年我7岁,现在还记忆犹新,后来挣钱了,爸爸经常买好吃的给他们送去。以前的那些事他不是忘了,而是不想了,爸爸是个孝顺人


飞飞姐姐

我认为这个观点太片面了。孝顺不孝顺父母跟是否农村的没有关系,城市里也有不孝顺父母的。

父母辛辛苦苦把我们抚养成人,付出了很多。现在父母老了,身体状况不如以前了。我们应该好好孝敬他们,回报他们,百善孝为先嘛。毕竟我们有一天也会老去,善待父母就是善待明天的我们。


彩虹雨629

我们这里的现实是这样的。农村孩子要结婚,要有车有存款,至少还要在县城有楼房,以备将来自己的孩子在城里上学。孩子一结婚,马上就榨干了父母一生的血汗,而且结婚后,还要啃父母的老牛肉。孩子结婚后,父母是背一身的债,孩子却可以不用努力,坐享富二代生活。农村父母一个男孩的还好,有两个及以上男孩的,那可就惨了。农村相对还是穷的,然而却造就出一代穷家富二代、啃老族,榨干父母的血汗,还很嫌弃父母,孝就很难谈上了。有时不是说男孩不孝,过不了女孩子的关啊,现在是农村女孩子的天下啊!社会风气如比,谁能改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