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妈降准,这一口奶是不是毒奶?

央行降准,一个很正常的宏观调控的货币政策,理解他的影响力,可以先来看看他的定义和功效。

说的直接一点:

银行吸收了存款之后,会将一部分资金"上缴",存在央行,以备不时之需。当银行自身资金流动性不足的时候,央行可以通过两种手段来应对银行的流动性风险。

"直接给现金"的方式

也可以理解为官方的、高级版的、专业化的"抵押贷款",通常银行需要抵押自己的国债、债券等。这种形式就是我们所熟知MLF和SLF,市场也有称呼他们"麻辣粉"和"酸辣粉"。

前者于2014年9月创设,全称是"中期借贷便利",是中央银行提供中期基础货币的货币政策工具,对象为符合宏观审慎管理要求的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可通过招标方式开展。后者全称"常备借贷便利"。二者发行对象一致,主要区别在于期限的长短,一般SLF期限在3个月以内,MLF期限一般为3个月或6个月。

可以这么理解:央行给商业银行发放"抵押贷款",3个月以内的是SLF,超过3个月的是MLF,不过目前MLF目前主要是3个月和6个月。(超过1年的属于长期,也叫PLF,俗称"泼辣粉",不过市场很少用到长期调整)。

但是我们都知道,贷款这个东西,利息比较贵,所以这个东西不到紧急时候,银行不会用,而且通常金额不会太恐怖。像本次央行降准一次性释放1.3万亿的全部流动性,麻辣粉和酸辣粉一般达不到这个级别。

降低存款准备金率

很简单的来说,就是把银行扣在这里的钱还给银行,所以说本来就是银行的钱。这笔钱主要用来调节市场热度,如果银行钱多了四处投放导致短期市场过热,央行就会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把银行"多余的"钱收到自己这里,不让银行乱花;但是当银行钱不够,入不敷出的时候,央行就可以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多给银行一些"零花钱"。至于"收多少""给多少",央行则会根据市场资金状况而定。

观察下图历史走势:

央妈降准,这一口奶是不是毒奶?

我们很能发现两点:

1.央行存款准备金率和市通胀呈正相关;

2.尽管本次降准幅度达到了3年来最大,但是当前存款准备金率仍然处于相对的历史高点。

结合货币乘数公式:货币乘数=货币流通量÷基础货币。

首先,本次降准,按照市场统一了解的1.3万亿。其中,9000亿用来偿还、置换麻辣粉(MLF),算是减少了市场的基础货币供应;4000亿属于直接投放市场流动性,进而提高了货币乘数,一降一升,算是属于偏中性的降准吧。所以,尽管降准幅度很大,3年来最高,但是也不用过分夸大,如果只是往常的0.5%的降准幅度,还不足以偿还银行9000亿额度的麻辣粉。

其次,本次降准的大背景是在通胀数据长期来看保持在一定幅度内。结合历史,当下状况是:较高的存款准备金率和稳定的通货膨胀率。从这一点来理解,本次降准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在"去杠杆"政策的导向下而引发了市场"钱荒"的环境中的一次释放流动性和"货币政策正常化"的一个手段。增强市场弹性,张弛有度。

综合上述来看,这次"大幅度"的降准根本目的还是在于调节市场资金配置结构,缓解市场短期融资困难的局面,而并不是"大规模的向市场注水"。更何况本次降准也只是面向部分金融机构,流动性的创造也仅仅是在于短期目标。

央妈降准,这一口奶是不是毒奶?

(上图即可以观察到对于市场不同金融机构的区别对待,也可以看出历史降准力度)

银行被盘活,负债压力减缓,对于银行相关资产都是一定的利好,直接的就是债券,抵押资产可以赎回了嘛。股市方面,会有一定的间接利好,毕竟还好关注流动性的去向,按照现在的"去虚向实"的政策中心,很难说流动性会流入二级市场带来明显利好。

最后是未来的方向,纯属个人预测:按照放下通胀情况,未来央行的货币政策的弹性空间很大(还有很大的回调空间可以操作),在"去杠杆"和货币升值、贸易战等引发的外汇占款流失的局面下,资金紧张难免会再次出现。所以,在操作空间允许的情况下,未来有可能还会进一步降准,并且不仅仅是针对部分金融机构,市场主流的金融机构或许都会迎来降准带来的流动性。


金融圈里无小事,风里雨里,有才等你,老板,点个关注再走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